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尹默(1883-1971,中国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更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尹默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也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然鲜为人知的是,沈尹默如此杰出的书法成就,竟然是被陈独秀“骂”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杨飞  黄炜信 《湖南文史》2012,(12):33-33
沈尹默(1883-1971,中国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更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尹默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也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然鲜为人知的是,沈尹默如此杰出的书法成就,竟然是被陈独秀“骂”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思语 《收藏家》2013,(6):46-46
王铎(1592-1652年),字证斯,号十樵,河南盂津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壬戍科进上,累官至礼部尚书。共书法提倡高古,上追钟、王,下寻颜、米,尤善行革。结卞雄奇而不失内敛,笔敛放纵而富十节律,章法敲正揖让兼备,为晚明清初书坛开一面貌。他说:“余于书、于诗、于文、于字,沉心驱智,割情断欲,直思跛彼室奥。恨古人不见我,故饮食梦寐之。”故吴昌硕评其:“有明书法推第一”,沙盂海谓之“书学界的‘中兴之主…,启功则盛赞:“觉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相似文献   

4.
<正>虢国墓地位于三门峡市区北部上村岭,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入选“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2021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其中,两座国君大墓M2001(虢季墓)、M2009(虢仲墓)分别于1990年、1991年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特别是虢仲墓出土的墨书玉器既让我们看到了西周书法真迹,填补了西周时期“赗方”的空白,也为研究两周时期的赗赙制度及书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陈璚(1827—1906),字鹿笙,又作六笙、鹿生,号澹园,晚称老鹿,室名随所遇斋。广西贵县(今贵港市)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廪贡。时当世局变乱,陈璃以县城被大成军攻陷而“只身乞师南宁、桂林,转战郡县,获陈开,旋佐蒋益澧、曾国荃诸军,掌奏记,文精事当,常在股肱,积阶至记名道”(民国《贵县志·陈璃传》)。同治四年(1865),[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在中西哲学史上,老子、庄子、柏拉图、康德等中外哲人洞见了三种“无”:“纯无”(命名无、非存在)、“否定性的无”(有的无)和“主体不性的无”。三种“无”各有其用:“纯无”的作用在于和“纯有”一起作为一切知识的开端;“否定性的无”的作用在于保证有的功用得以可能;“主体不性的无”的作用在于告诫人们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干预。与三种“无”相关的是虚假和错误的不可见。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常人对“无”的错误理解,以及对“无”的认识和把握波及文明的影响力,并指出由于对“无”的不同理解而导致的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试图让中西哲学在源头上进行对话,真正探讨二者的同异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从而由传统启迪新思。  相似文献   

7.
冯治库 《丝绸之路》2014,(12):29-31
老子认识到了两种“无”,一种是绝对的、命名的、理论性的“无”,它是玄奥的,是人类思维的开端,是天地之始,它和命名的、绝对的“有”一起构成了“众妙之门”。只有命名了绝对的“无”和“有”,人类思维、认识之门才能打开。所以,这个“无”是理论的、抽象的概念。除了这种绝对的、命名的“无”之外,老子还深刻地认识到了“有”的否定性的“无”,认为这种“无”是和“有”相生的,并为“有”之用提供保障。老子还提出了两个层次的“无”之为(用):第一个层次是与“有”对应的“无”之为、之用,这是与存在、存在者(物)相关的“无”之用;第二个层次是讲人也就是主体不过分作为,要顺从自然。  相似文献   

8.
康熙的书法     
康熙的书法浣花清代书法,以嘉道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嘉道前仍承帖学;嘉道后则尊碑抑帖。帖学期又因康熙、乾隆二帝之不同爱好和书风,而先后形成“仿香光”与“仿松雪”之两种书风,都成为当时左右书坛之势,正所谓上有所好,则下必有甚焉。康熙帝玄烨(1654—...  相似文献   

9.
龚有融(1755—约1830年),字晴皋,号绥樵、绥山樵子等。清,四川巴县人。乾隆44年(1779年)举人,嘉庆17年(1812年),任山西崞县知县。在官三年余,多惠政,后因忤上,以老病辞,退归故里。之后,置退溪,修“碾斋”,方才开始了拈墨、展纸,以诗、书、画为乐事的隐居生活。60多岁以后逐渐形成自己的书风。督学使郭尚先称龚晴皋书法为:“大字纵横有奇气,当其合作。往往似通瘗鹤铭。”《瘗鹤铭》是著名摩崖刻石,人们评价很高。黄庭坚曾题诗“大字无过瘗鹤铭”。只要见过龚晴皋书法的人,都认同郭尚先的这个看…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人们评论阳明心学,多半强调其强化封建思想统治的一面,忽其思想体系中的大同理想,本文拟就此作一些粗浅勾勒。一王氏的《答聂文蔚》书,比较全面地勾画出他的社会理想。同不少具有大同思想的志士仁人一样,他把自私视作天下国家祸乱之根源,写道:“天下之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琐辟陋之见,狡伪明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具体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l)“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2)“诡辞以阿俗”;(3)“矫行以干誉”;(4)“人之善而袭以为已长”;(5)“汗人之私而窃以为已直”;…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祖籍铁岭,不是辽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雪芹的祖先自其祖父曹寅始、依次上推为曹玺、曹振彦、曹世选(又名曹锡远),以上断代无考。过录曹雪芹直系祖先一支的《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的“入辽始祖”是曹俊。曹雪芹的祖藉是其祖先居住占籍之地,其祖父为近世第一代祖先,自曹寅上至曹俊的籍地,都是铁岭,不是辽阳。一、曹 寅史料记载曹寅籍地有五:“世居沈阳地方”(《八旗文经》)、“世居沈阳”(《清史稿·文苑传》)、“沈阳县人”(《白山词介》)、“奉天人”(《国朝词综》)、“三韩”(韩艹炎《有怀堂文集·织造曹使君寿序》)。沈阳地方、沈阳县、奉天(府),都是…  相似文献   

12.
杨展 《安徽钱币》2006,(2):10-10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南洋大臣刘坤一经呈请获准,建成江南铸造银元制钱局;三十年(1904年)改称江南户部造币分厂;三十二年(1906年)又改为江宁户部造币分厂(时江南省管辖范围为今江苏全省和安徽南部地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开始铸造“江南省造库平七钱二分光绪元宝”银元。到三十一年(1905年)止,前后铸有1套无纪年(俗称老江南)和8套以干支为纪年的“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及“乙已”光绪元宝银元。  相似文献   

13.
论书法形象     
马俊青 《神州》2011,(4X):30-31
书法有没有形象,这个争论由来已久,其焦点在于是笔法第一,还是结构第一。不同的观点导致不同的审美追求,是塑造书法形象、人格形象,还是渲泄式地猛涂狂画;是追求精神的纯化、艺术的享受,还是寻找最初本能地感觉;是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精华,还是抛开汉字的书写而另立所谓的“书法新派”。  相似文献   

14.
<正>沔阳三蒸是江汉平原家喻户晓的百姓菜,湖北十大名菜之一,也是中国名菜。它以江汉平原优质食材为主要原料,以粉蒸为主要技法并涵盖多种蒸法,因起源于沔阳而得名。沔阳三蒸,是一个蒸菜系列,在民间曾流行三道菜(蒸鱼、蒸肉、蒸菜)和三类菜(畜禽类、水产类、蔬菜类)之说,其实“三”的本义是“多”,“三蒸”实际上是无菜不蒸。  相似文献   

15.
<正>镜背铭文有产地、铸镜作坊字号,甚至是价格等信息是宋代铜镜的特点。此类铜镜的产地以湖州最为著名,湖州镜存世和出土数量最多,其他产地还有临安(今浙江杭州)、建康(今江苏南京)、成都、吉州(今江西吉安)、饶州(今江西鄱阳)等。学界对这类铜镜的称呼有“纪地镜”“铭文镜”“牌记镜”“商铭镜”“商标名号镜”“商标字号镜”“官私作坊铭文镜”等。这类铜镜注重实用,多素背无花,在宋代流行甚广,数量庞大,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体现,更是宋代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春秋书法与史志类出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书法是源于《春秋》一书的记述原则,它是中国史学一大特点,对史志类出版物影响甚大。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书法传统加以继承和革新,是史志编辑与出版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一、春秋书法的含义古人视方志为史之流。方志编撰者奉春秋书法为楷模。所谓春秋书法,导源于孔子对史官记述的一段评论。周匡王六年、鲁宣公二年、晋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晋国兵变,赵穿攻灵公了桃园。赵盾时为正卿,未能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太史董狐记述“赵盾找其君”,以示于朝。赵盾说,不是这么回事。董狐对答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文艺批评陷入一个误区,难以自拔,那就是对“创新”的强调与夸大。好像一切“新”的,都是进步的,光明的,有无限前途的;一切“旧”的,都是落后的,腐朽的,要打倒和消灭的。  相似文献   

18.
《古今谈》2010,(1):I0004-I0005
王冬龄(冬令、悟斋,眠鸥楼,大散草堂)、1945年生,江苏如东人。王冬龄是新中国第一代书法研究生.主要致力于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1989年应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邀请赴美讲学.并在加州大学(圣特鲁斯)、哈佛、伯克莱、斯坦福、堪萨斯等多所大学讲学.举办讲座和展览。其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并在中国美术馆、深圳美术馆以及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20多次。  相似文献   

19.
“甲秀楼两者”,为李独清先生生前所著《甲秀楼建修考》与《甲秀楼建修续考》。两者认为,甲秀楼不是建于万历十五年,而是建于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朱夔元重建阁无其事,复毁亦无其事,来凤阁非甲秀楼,而是其旁观音寺(今翠微园)中的阁楼;疑甲秀楼非江东之命名。以上三点,涉及甲秀楼及贵阳市的历史,作为后学的笔者,本着求实的精神,提出不同看法如下:一、甲秀楼创修于何年?便于讨论,将明万历《贵州通志》所记“贵阳十景”列下:“东山胜概”(按即今东山);“藏甲遗踪”(按在今六洞街原有山,山岩传说藏甲。今建海关大…  相似文献   

20.
纳兰性德的书法浣花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后避皇太子嫌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之长子,康熙十四年(1675)进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待卫。纳兰性德是我国词坛上的一颗灿烂明星,被国学大师王国维诩为“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