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铭传在台湾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开发台湾,建设宝岛的历史功绩,他不顾守旧势力的阻挠,倡议修筑铁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东西的高瞻远瞩,都让人油然而生高山仰止的敬意。然而,金无足赤,刘氏在台湾也有地的过失,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基隆撤兵问题。刘铭传撤守基隆曾遭到时人非议刘路传系安徽省合肥西乡人,是难军的重要将领之一。光绪十年闰五月初四日,刘氏奉命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抵台不久即击溃了侵略基隆的法军,首战告捷,军威一振。尔后在八月十三日黎明,法军再次进攻基隆时,刘氏率部迎敌,往复冲荡,各有伤亡。在战…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学界对刘铭传撤师基隆是否于沪尾大捷有援救作用是有争议的:或认为刘铭传"撤基"没有必要,或认为"撤基"对沪尾大捷有作用。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当时的战场情形,得出刘铭传撤基对于淡水之役有重大的援救作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刘铭传在台湾领导抗法斗争的评价,史学界历来存在着分歧。有的论者认为:刘铭传是个紧紧追随李鸿章的准军将领,他在台湾“执行了李鸿章的投降政策”,既无战功可言,也说不上是领导者。但更多的论者则认为,刘铭传在台湾抗法斗争中是  相似文献   

4.
前言 鲜有人知道大清帝国第一条由华人主导修建的客运铁路,是刘铭传向民间募资5万两开始兴建的。1889年上海人喻为“黑色妖马”的蒸汽机车“腾云一号”骄傲的奔驰于大稻埕(今迪化街)与松山之间,2年后基隆到台北完工通车,4年后延伸到新竹,开始对台湾客家庄发生重大影响。中国最早架设电报、电线地区也是在台湾,第一套电报系统在台湾从南到北普遍设立。  相似文献   

5.
汉武帝天汉三年,司马迁惨遭“李陵之祸”。一般都认为司马迁遭祸是由于为李陵投降匈奴辩护。最近,倪昭敏同志发表文章,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司马迁并没有为李陵投降匈奴辩护。李陵是在天汉二年十月或十一月兵败被俘的。被俘后并没有马上投降匈奴,其投降匈奴是在天汉四年全家被杀以后;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是在天汉二年十月或十一月李陵兵败被俘不久,其受刑则是在天汉三年,而这时李陵显然还没有投降,司马迁怎能是为李陵投降匈奴辩护  相似文献   

6.
李陵败降匈奴,司马迁为其辩护下狱,受宫刑,史有记载。倪昭敏在《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第3期撰文指出“司马迁没有为李陵的投降辩护”,其主要根据是“李陵的投降是在全家被杀之后。”即“天汉四年或天汉四年以后”。他根据司马迁答武帝“召问”在天汉二年十月或十一月,得出“怎能说一年多以前的司马迁为一年多以后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的结论,他还指出,李陵从兵败被俘到投降,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在这一年多的时间中,李陵只是被俘而没有投降,或者也只能是处在情况不明的阶段。笔者对此不能苟同。倪昭敏同志的结论之所以不能成立,是由于他使用的论据是虚假的。  相似文献   

7.
日本投降后,我于1945年9月,由军统安徽站选派为先行还都人员前往南京。我到南京时,日本投降部队尚未撤离,街道上徒手的和拉平板车的日本兵,随处可见。他们服装不整,神情颓丧,大都在清扫垃圾。见了中国军人,便立正道旁,举手敬礼。昔日大日本皇军已成为残兵败卒,使我很有感触。我径到中山东路357号军统局南京办事处报到。办事处主任李人士,副主任刘启瑞。李是陆军总  相似文献   

8.
李陵败降匈奴,司马迁为其辩护下狱,受官刑,史载昭然。倪昭敏先生在《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第3期撰文认为,“司马迁没有为李陵的投降辩护”,其主要根据是:“李陵的投降是在全家被杀之后。”即“天汉四年或天汉四年以后”。而司马迁答武帝“召问”在“天汉二年十月或十一月”,故得出“怎能说一年多以前的司马迁为一年多以后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的结论。他还认为,李陵从兵败被俘到投降,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在这~年多的时间中,李陵只是被俘而没有投降,或者只是处在情况不明的阶段。笔者对此不能苟同,特将个人的读史心得提出与倪昭…  相似文献   

9.
甲午年刘铭传“屡召不出”原因辨析──谨以此文纪念刘铭传逝世100周年翁飞一一百年前的甲午年,随着中日局势日趋紧张以至爆发战争,清廷曾通过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屡次电召乞退在家的前福建台湾巡抚刘铭传,再度出山担任前敌统帅,但刘坚辞不出。这一问题,曾...  相似文献   

10.
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于九月十六日至二十日在合肥举行。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研究工作者共六十七人,他们来自北京、上海、福建、四川等七省两市,提交论文二十九篇。刘铭传(1836—1895年),安徽合肥市肥西县刘老圩人,早年追随李鸿章,为淮军的重要将领;1884年督办台湾军务,1885年台湾建省,刘为第一任巡抚。这次会议就刘铭传在台任职期间领导台湾军民进行抗法斗争、取得“淡水大捷”中的作用问题,刘铭传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人民,是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当侵略者向中中发动战争的时候,无不进行着「不屈不挠、再接再历的英勇战斗」(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六○二页)。当统治阶级向敌人屈膝投降的时候,也都毫无例外的进行着顽强的反抗。这种反侵略反投降的斗争精神,在鸦片战争整个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显著。诸如广州三元里的平英团和闽、浙、苏等地人民的沉重打击敌人,已为一般人所熟知了。但是台湾人民在战争过程中协助官军抵御英国强盗侵略,和在南京条约签订后的反投降斗争,到了今天,尚没有引起历史教师与历史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所以应该把百年前台湾人民反侵略反投降的英勇行为,就我所知道的扼要叙述于后:(二)一八四○年,英国侵略者向中国发动了可耻的掠夺性战争。在它向中国东南沿海进行侵略的同时,企图占据一个地方作为军事根据地,以便顺、利地进行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所以对于这「闽海要区」的台湾,就成为它久已「垂涎之地」。在战争中,英国兵舰时常在台湾外洋往来侦察窥伺,打算乘机侵占。一八四一年七月,当它二次向北侵略的时候,就派「三桅船  相似文献   

12.
1928年,我出生于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市)长梁沟镇孤山村。1945年日本投降后,八路军七支队要在贾庄开军人合作社,父亲对我说,你们弟兄多,八路军要兵,我看你去吧,那里也不穿军服,也不打仗,比去当兵好。就这样,我参加了军人服务社的工作。1946年8月,我正式参军。  相似文献   

13.
正因特殊的战略地位与丰富的煤炭资源,台湾成为1884年中法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台湾战场主要集中在基隆和沪尾两处。在全体将士的浴血奋战与大陆军民的支援下,台湾战场取得了难得的胜利。基隆战役基隆旧称"鸡笼",1875年沈葆祯奏请建台北府时提议在此设厅,称"基隆厅",自此渐用此名。基隆煤炭储量很丰富,煤与地面几乎成水平线,某些地方甚至只要将植物层扒开便见煤炭。丰富的煤炭资源刺激着法国人的  相似文献   

14.
淮军宿将刘铭传,因在中法战争中坚守台湾,力挫法寇而名垂青史。但在十年后的甲午中日战争中,这个一代名将却没有什么表现,这是什么原因呢?姚永森在所著《刘铭传传》一书中,试图为我们解开这个谜。据书中所载:中日战争开始后,早已休致在家的刘铭传亟盼朝廷能宣召他,让他重新驰骋战场。随着朝鲜战事的爆发和日益危急,京中一班有识之士,上书清廷,请颁诏任命刘铭传为钦差大臣督办朝鲜军务,但翁同和拒不同意,只由朝廷寄一道圣旨给李鸿章,由李鸿章写信给刘铭传,问刘氏是否愿意出山?刘立即回复:如果朝廷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朝鲜军务,他将练兵四十万,以二十  相似文献   

15.
游鉴 《福建史志》2005,(5):38-39
刘铭传于清光绪十年,受清廷委任台湾事务大臣,领福建巡抚。授太子少保。加兵部尚书衔。介入抗法保台之战.管理台湾军事防务。及至战后。筹建台湾设省事宜,及被委任为首任台湾巡抚,于任内,致力于台岛内经济发展,他言道:“台湾孤悬海外,土沃产饶,宜使台地之财足供台地之用,不须取给内地,而后处常处变,均可自全。”又言道:“恒心必根恒产,足食方可足兵,中国生齿日繁,土田日寡,谋生乏术,缓急堪虞,故欲自主,必先致富,欲致富必先经商。”‘徘为封疆大吏。刘铭传的认识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对台湾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作用。连横在《台湾通史》中评价到“台湾三百年吏才不少,而能立长治是策者,两人:日陈参军永华。日刘巡抚铭传。此皆有大勋劳于国家者也。”从他促进台湾经济发展的各项举措来看,刘铭传堪称经济大家。他以“自主”为指导,以“创新”为手段,不惧怕“商政”,提倡“官商合办、以商为主”,最后虽难免由于其经济思想上的封建性,及社会大环境的不容,没能将经济发展的各项举措执行下去。但他的经济思想仍有太多的可取之处。本文就从台湾的海运措施为背景来分析刘铭传的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16.
抗法保台功不可没──在海峡两岸纪念刘铭传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戴逸主席、各位女士、各位先生:今年是刘铭传诞生的160周年,也是他逝世的100周年,安徽省召开学术研讨会来纪念把,因为刘铭传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杰出的人物,是一位爱国将领、有远见...  相似文献   

17.
公元 1644年 ,清兵在吴三桂的配合下入关 ,明王朝几近灭亡。 5月 11日 ,明福王朱由崧由马士英等拥至南京称帝 ,开始了南明小朝廷 ,不少仁人志士仍在为反清复明之大业抛头颅、洒热血。但也有一部分文人武将由于经受不住清人的诱惑而变节投降 ,因此也为世人增添了有关讽刺对联的三段佳话。洪承畴是由明降清的著名降臣。他本人投降还不算 ,还经常为清廷做说客劝说其他人也降清。黄道周 ,号石斋 ,明亡后拒不降清 ,仍旧从事抗清的军事活动 ,但最终兵败被俘。在监牢里 ,敌人施尽酷刑 ,黄道周仍不投降。不久洪承畴在清廷的授意下来狱中劝黄道周降清…  相似文献   

18.
一 与孙婉的婚姻悲剧 王伯秋1884年生,祖籍湖南湘乡,父亲王谨巨早年追随曾国藩办团练,后历任常熟镇总兵、台湾基隆镇总兵、淮北水军统领,还被清廷诰封为建威将军,晋号“巴图鲁”。作为长子,王伯秋15岁时按父母之命与父亲官场同僚的女儿李澄湘结婚,生有女王纕蘅、  相似文献   

19.
在整个中法战争过程中,李鸿章最初是主张不战而降;战争已经开始,它主张速败早降;当战争偶遭失利,它就大减赶快投降;即令在战争获得大胜时候,它又嚷着乘胜投降。总而言,一句话,投降。最初,它首先散布失败主义,说中国“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争”。法国是“船械之精,操练之熟,海上实未可与争锋”。还认为法国并“无与中国失和之  相似文献   

20.
1943年8月15日,阎锡山在克难坡召开的行政会议上首次提出“兵农合一”,继而在乡宁县“试点”。1944年2—4月,又在晋西各县普遍推行。晋西民怨沸腾,后被迫于1944年4月告一段落。日军投降后,阎锡山回到太原,又重提“兵农合一”制度。1946年1月,阎派出解救团分赴晋中、晋西各地,强制推行“兵农合一”制度,人民怨声载道。消息传到南京,阎的老乡贾景德等人纷纷致函规劝。本组史料即为阎复贾等函,它对研究阎记“兵农合一”制度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