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两汉时代冬小麦在我国北方的推广普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最近出土的尹湾汉简材料中,找出了西汉 末年东海郡大面积种植冬,小麦的确切证据,并根据文献资料考证 了华北平原各地冬小麦已基本普及,而且在西汉中期以后推广到 关中平原,从农书所记冬小麦种植技术的进步也可以证明两汉时 代我国北方冬小麦已得到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2.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吐鲁番已有棉花种植。学术界普遍认为,敦煌与吐鲁番气候相似,交通便利,因此敦煌也应有棉花种植,其证据主要是敦煌文书中有大量的“”。其实,“”除指棉花、棉布外,还有毛布或毛织品这一涵义。晚唐五代时期敦煌文书中的“”并不是指棉花,而是指毛布。敦煌文书《官布籍》中的官布也是毛布,并非棉布。唐五代时不仅敦煌,就是内地也还没有棉花种植。棉花并没有通过西域,经河西走廊传入内地。宋元之际在陕右种植的棉花,应该不是原来新疆种植的棉花,也不是经河西走廊传入的,而是其他的棉种,可能是从南方传入的。  相似文献   

3.
黄盛 《神州》2012,(22):239-239
通感也叫“移觉”。它借助读者的感觉,把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意觉、嗅觉等沟通起来,彼此产生转移而达到的一定的修辞效果。例如“歌声”和“露珠”本来是不相干的两种事物,难以产生彼此的比喻作用。但如果说“歌声像露珠一样圆润”,就因“圆润”属于两者的通感,把听觉和视觉沟通起来,结果便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收到新奇而有力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陆蓉 《南京史志》2022,(30):52-53
<正>我园利用幼儿园自然农场,开展“五彩种植”生态教育活动,引导幼儿自主探索、体验、操作,享受种植乐趣,进而全面地发展。一、“五彩种植”生态教育背景(一)积极参与,确定“五彩种植”目标幼儿对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如果教师为幼儿提供参与的平台,就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幼儿通过亲手创设,使“五彩种植”区自然地成为他们最乐意探索的一片天地。  相似文献   

5.
白色恋人,冬日的甜蜜记忆北海道拥有广阔的平原、分明的四季,源源不断地向道外提供最新鲜的食材,因而这里也被称为“日本国民的餐桌”。拥有日本1/4耕地的北海道,广泛种植着稻米、小麦、豆类、蔬菜、水果等农作物,尤其生牛乳产量占日本全国生牛乳产量的一半以上,北海道也因此被称为“甜品王国”。  相似文献   

6.
驸马的宿命     
公主成亲,结的不仅是婚,还是整个皇家的“血肉联盟盟”。而联盟的另一方,也就此背负上身为帝婿者难以摆脱的宿命。  相似文献   

7.
《南方人物周刊》2012,(6):14-14
褚时健又一次走到前台,这一次的身份不再是“中国烟王”,也不是反思国企经理人薪酬的代表,而是亿万身家的“橙王”,一个84岁的超级种植大户。  相似文献   

8.
图表是我国史书中一门独特的学问。我国古代史籍和地方志,用各种图录和史表来表达难以文辞形容的事物,简明扼要,所以图表在史书中起有一定的作用。图,是用各种图录表达的形式。《说文》:“计画难也,从囗图、难意也。”就是图画必先规画,有解决难以文字表达的意思。前人说:“无图不足表形象,原于周时司会所掌。”所以古人著书“左书右图”,相资而成。因为图象之学,不是文字口耳所能授受,其贵在目击能知情理;“河图”“洛书”是古人描绘天象、地理,为图象学的开始。  相似文献   

9.
江苏涟水县中医院。护士着空姐服上岗。有媒体赞为“让人眼前一亮”,网民斥之为哗众取宠。媒体报道此事时赞赏有加的态度让人难以接受,但“让人眼前一亮”的说法也不算离谱。当然,更准确点,或许应是“让人为之一震”,或者“让人眼前一 晕”。总之,新鲜感是有的。  相似文献   

10.
一别湖北咸宁向阳湖(古称云梦泽)近三十年了。不是故乡胜似故乡,向阳湖是我梦京魂绕的地方。“文革”期间,我刚走出大学校门,便分配到被钦定为“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外国死人部”的原文化部。“文革”中期,文化部系统的六千多文化人及其家属、勤杂人员等被扫地出门,赶到了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每天从事体力难以胜任的惩罚性劳动,如围湖造田、开荒种植;今时今日则又提出要“退田还湖”了,真是此一时彼一时,正确与荒谬,如同完头上的虱子—一明摆着。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一封信,提出党政干部要学工学农,便将干部集…  相似文献   

11.
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遗址自1984年12月发掘以来,俑坑一直未进行很好的防水加固保护,致使汉兵马俑长期处于饱水状态,甚至浸泡在水中。汉兵马俑受潮后,出现了陶俑涨开、泛碱,彩绘脱落,陶质酥解、粉化等病害。2007年,南京博物院联合宜兴太湖防渗修缮加固工程有限公司对狮子山汉兵马俑俑坑进行了防水加固保护,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实施,俑坑达到了不改变原状和防渗的技术要求,使汉兵马俑免遭水的侵害。  相似文献   

12.
汉代黄河流域麦作发展的环境因素与技术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冬小麦的推广与普及,具有自东向西的时空特点。麦作发展是区域自然环境与技术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环境条件是影响汉代黄河流域冬麦普及过程的基本因素。不论是黄河下游地区冬麦种植的较早普及还是关中地区冬麦推广的迟滞,均首先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在黄河下游地区,人们利用冬麦的生长特性趋利避害,减少和防止河汛水患的影响,保障粮食生产,麦子得以广泛种植。在关中地区,干旱的困扰一度制约了冬麦的推广和普及。在自然因素推动下的汉代麦作推广与普及,促进了黄河流域抗旱耕作及粮食加工技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明代华南的农作物种类多,分布广,各有特点。在明代华南的粮食作物中,稻类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主要分布在平原、盆地及河谷地带。其中广州、肇庆、潮州、福州、建宁、梧州等府所产稻谷较多,桂北、琼西的某些县份也盛产水稻。麦类作物的地位仅次于稻作。明代中期气候转寒以后,小麦的种植有增加的趋势。虽然种植面积不是很大,但分布相当广泛。麦作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等处的旱地,有时与稻作轮作复种。粟类作物、豆类作物和代粮作物的分布也较广泛,只是种植面积较小而已。外来作物在明代后期得到迅速推广,并对当时的农业地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河南省部分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河南省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和芝麻两种,花生明中期传入中国,清代在河南广泛种植。芝麻汉代从西域传入,明清时期在河南广为分布。这两者今日在河南省的经济作物种植中仍占重要地位。染料作物中蓝草和红花均为传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从明至清,种植之风方兴未艾。两者在清末均由于受到外来染料的冲击而中落,此后再也未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嗜食作物中的罂粟,清咸丰年间开始在河南省广泛栽种,后因国人的抗议,在民国年间禁种。烟草和茶叶的种植不惟明清时期就有一定的规模,且一直持续发展,为今日河南省以许昌为中心的烤烟基地和以信阳为中心的茶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张祥稳  惠富平 《史学月刊》2007,(10):34-38,72
16世纪初玉米由美洲传入我国。清代中晚期,玉米在我国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范围内不宜传统五谷的山田坡地获得普遍推广和大规模种植。促成此期玉米在我国山地广泛种植的主要动因有四:一是玉米耐旱、耐寒、喜沙质土壤,生物特性适合山地的气温、水利和土壤条件;二是清代乾、嘉、道时期垦荒政策的刺激;三是山区外来人口对山地所有者的利益诱惑;四是市场对玉米的逐步认可和在价格上对玉米生产的刺激。  相似文献   

16.
《汉书补注》训诂杂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补注》是《汉书》注释的集大成之作,在训诂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其不足之处,亦往往而有:有当注不注,有训释欠妥甚至错谬,有继承前人之说轻易改动原而训释。  相似文献   

17.
2019年,在河南省鲁山县望城岗冶铁遗址发掘的汉代遗迹土样中,共浮选出炭化植物种子31粒,其中农作物遗存包括粟和小麦,杂草类种子涉及马齿苋、苋属、藜和蓼属.出土的炭化农作物遗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从事生铁冶铸手工业者的饮食结构,以粟与小麦此类旱地作物为主,构成较为单一.  相似文献   

18.
郭卫东 《史学月刊》2002,1(1):53-59
研究清朝的崩溃除从王朝权力结构的外部来寻找原因外,还应该从王朝自身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向自我崩溃这一方面来分析。武昌起义前的清朝统治集团已经陷入沉重的危机:作为统治支柱的军队、士绅、官吏、满族已全部动摇,武昌起义使王朝大厦倒塌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由于《明史》只记载了正德十三年(1518年)四月改四川叙州府高县为高州,而漏载十二月又废州为县,给人以高州一直存在的假像。《清史稿》复加以穿凿补充,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又加以附和,以致1998年《高县志》、1998年《筠连县志》和1995年《珙县志》建置沿革皆载高州存在至明末清初,造成失误。今对高州始末加以考述,以正其误。  相似文献   

20.
石关峡:最早的玉门关与最晚的玉门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丝绸路上的著名关隘玉门关,伴随着中西交通的发展及其路线的变化,关址有过几次改徙。本文披检有关史料,并经反复实地踏察,考得西汉最早设置的玉门关位于今甘肃省嘉峪关市石关峡,置关时间当在武帝元封四年,至太初三、四年间李广利二次伐大宛之际,随着汉王室西方战略的需要,遂将玉门关西迁至敦煌郡西北。石关峡至今仍残留关址和汉长城遗迹。迨及五代、宋初,该峡又被重新利用,重又设为玉门关,为敦煌归义军与甘州回鹘政权之间的分疆之处和东西交通要口,此为最晚的、最后废弃的玉门关址。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西夏占领河西后,玉门关就从史籍上消声匿迹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