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巩县石窟寺位于距县城东北十三公里的南河渡乡寺湾村的大力山下。大力山前临伊洛河,后有黄河,由于两河挟持削切,山势陡峭,形势险要。这里“溪雾岩云”,风景秀丽,被称为佛教的“幽棲胜地”。石窟寺现存最早的“后魏孝文帝故希玄寺碑”,刻于唐龙朔年间(公元661—663年),前距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不及二百年。该  相似文献   

2.
北京西直门外的五塔寺(图一),创建于明永乐元年至二十二年间,明代称“真觉寺”、“大真觉寺”,后因避清帝胤禛名讳,改称“正觉寺”、“大正觉寺”,因寺中有五塔林立,故俗称五塔寺。寺中的金刚座宝塔,闻名遐迩。据历史文献记载,真觉寺是为一位西番僧人向明成祖朱棣献贡金刚宝座规式而建立的。明宪宗即位后,“念善果未完”,于成化二年(1466年)“命工督修殿宇,创金刚专座”,成化九年告成立石。自此,真觉寺已形成以金刚座宝塔为中心,前有牌楼、  相似文献   

3.
妙因寺连城     
座落在永登县城镇鲁土司衙门西邻的妙因寺,自明清以来,在甘肃、青海、内蒙、西藏地区黄教中颇有影响。这座寺院的始建时间、寺名沿变众说不一。《甘肃宗教》一书中载:“该寺原称大通寺,清光绪年间改称妙因寺,始建于明正统六年(1441年)。”还有很多文章都同意始建于明正统六年。这无疑都以明景泰元年探花黄(?)撰写的《敕赐大通寺记》为依据。该碑记原立妙因寺鹰王殿内。1958年被毁,碑文内容今存。碑记:三世土司鲁贤为祈灵消灾,于宅旁建寺,明正统壬戌(1442)年完工,始请于朝,敕赐“大通寺”。但鲁氏家谱又记:明宣德二年(1427)三月22日敕赐妙因寺。这说明妙因寺的始建并非在正统年间,它还要  相似文献   

4.
旧京奇事录     
《旅游》1994,(8)
离了谱,走了轨,一时又难得其解,就为奇为诡。旧北京城里有好多奇诡之事。 “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是真是假 是真。过去,旧京城里这句话广为流传,是把它看作玄不可测的天机:如果潭柘寺被烧了,北京城必定被水淹。因为北京城原是个海眼,潭柘寺修起来,水妖镇服了,海水也就退了,这之后北京城才得以建起来。潭柘寺要是失火,北京城的气数不就尽了吗!水妖不就又回来了吗!不信这个的,自然也就不信会有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的事。其实潭柘寺确被火烧过,北京城确被水淹过。 潭柘寺天王殿前,有一口直径1.85米的大铜锅,这口锅早先在东跨院北房的西次间。现在那儿还有一  相似文献   

5.
三台琴泉寺     
琴泉寺位于三台县城北北泉路原唐巴公路左侧的长平山腰。该寺始建于北周(557—581年)年间,初名安昌寺,以后魏安昌王长子、新州(三台)刺史拓跋则的尊称安昌公为名。经隋,唐初更名慧义寺,南宋易名护圣寺;因寺后山泉声似琴,清乾隆时已称琴泉寺;民国年间,田颂尧军驻三台时,于1928年又命名为甘露寺,但群众仍叫琴泉寺。从建寺起,历代均有很多名人来此留迹,如唐代的杨炯、王勃、杜甫、  相似文献   

6.
沪县玉龙寺,位于沪川城西北三十公里的濑溪河畔,胡市乡玉龙村地界。据《泸县志》和寺内清道光年间的碑文记载,该寺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同治八年(1869年)时,在住持和尚义芳的主持下,该寺又有了较大发展,占地面积达十五亩之多,计有大小殿堂禅舍一百余间,达到极盛时代,成为泸县著名的佛教寺庙。 玉龙寺现尚存山门、正殿和部分厢房,其中的清代石刻最引人著目。 在山门的横额上,刻有斗方大小的“慈云普荫”四字,两侧分别刻有“玉垒共浮云千秋不变”、“龙潭呈皓月万象具空”,取上下联第一字即为寺名,落款为“赐进士及第翰林院  相似文献   

7.
钟葵   《神州民俗》2008,(11)
北京潭柘寺历史悠久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受到历代统治者青睐,有专家推测该寺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地区最早修建的佛教寺庙,在北京民间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谚语。  相似文献   

8.
“五四”以来十几年间,中国南北市场上主要流通银元和兑换券(起先称为“宝钞”,后来称为“钞票”),币值采用“银本位制”,生活费用大体上说是稳定的。民国成立后,1912~1919年间物价起伏不大;1926~1927年间市场有所波动。以1912年为基数,到1926年上海市、华北(包括北京市)的批发物价分别上涨25%和  相似文献   

9.
遂宁广德寺     
遂宁广德寺位于遂宁市城西1公里许的卧龙山麓。始建于唐初,名“石佛寺”,高僧克幽禅师传教于此。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年)敕令大规模修建,赐名“禅林寺”。贞元三年(787年)克幽圆寂,建塔于寺西,塔名“善济”。唐德宗建中年间,赐名“善济院”。武宗会昌五年(845年),诏令全国灭佛毁寺,“禅林寺”被毁。宣宗大中元年  相似文献   

10.
黔北佛教最早传入赤水河中游的土城地区。刘建明土城《景福寺碑记》说:“景福寺者,始自唐乾符……”(见:《仁怀直隶厅志·艺文》)。“景福”是唐昭宗李晔年号,时间是公元892年至893年。寺以“景福”为名,应是建于景福年间,而不是“乾符”时期。土城景福寺形成于唐代后期的另一条依据是唐朝坝(今习水县醒  相似文献   

11.
会善寺,与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并称为嵩山四大寺院。此寺位于嵩山太室山南麓积翠峰下,左倚龙山,右傍虎山。该寺原为北魏孝文帝元宏的一所离宫。北魏灭亡后,离宫成为名僧澄觉禅师的精合,始为佛教场所。隋文帝开皇年间赐名“会善寺”。唐武则天巡幸嵩山时,曾至此寺拜道安禅师,并称之为老安国师,赐名安国寺,并置镇国金刚佛像于寺内。  相似文献   

12.
民国以前,增城县、都(镇)、村都有对八景的评选和研究,有的村八景早在宋朝已载入族谱。增城县八景,订在明朝永乐年间;永乐以后,县、都、村都评选八景。据古籍记载,解放前增城县八景评选了三次。《华峰山寺志》载,清朝康熙壬戌年间,评选了华峰山海门禅寺八景。增城十二都,均曾评选了八景。村八景多见于“名乡望族”,大概是村中文人多,有人中了举人,当上了知县,男丁在一千人以上的村庄,都称为“名乡望族”,  相似文献   

13.
位于贵阳城南南明河畔的观音寺,原名南庵。明代贵阳人王训曾有《咏南庵》诗:“净度招提旧结茅,地偏应不近尘嚣。山腰倒接城边路,水口斜通阁外桥……”句,王训是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举人。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圣寿寺在治城南门外霁虹桥之东,旧名南庵,前俯清潭,后负重冈”。《贵阳名胜诗词选》载有王阳明《徐都宪同游南庵次韵》诗二首,写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明嘉靖《贵州通志》载:“圣寿寺今改武侯祠。”明万历《贵州通志》云:“武侯祠,治城南门外旧圣寿寺,正德年间(1506---1521年),巡按贵州监察御史胡琼改为祠。”  相似文献   

14.
三学寺为辽南名刹。《辽东志》和《全辽志》都有简略记载。据寺内现存的明宣德十年(1435)的《重修三学寺碑》所载:“辽东之海洲,旧有三学寺。传自唐乾元初有口口诚佛岩禅师,暨海元傍禅师鼎新之,及观韩谅所制碑阴,则云不知始末,谙孰是,今以僧得胜所言,系千山而来,重建是寺在洪武年间,迄今宣德用工多矣。”碑尾记有“重修  相似文献   

15.
它是中国北方地区年代最为久远的佛教寺院;它共有房舍943间,其中古建殿堂638间,其建筑仍然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是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并且享有"皇家第一寺"的美誉。它就是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四面环山,占地面积2.5公顷的潭柘寺。  相似文献   

16.
治平寺石塔     
<正> 治平寺(原名嘉应寺,宋治平年间皇帝赐号更名)石塔,位于河北省赞皇县城东南十里许南清河乡嘉应寺村北的治平寺遗址上,因创建于唐天宝年间,故称治平寺唐天宝石塔。因其造型别致,雕琢精美,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并且在我国现存石塔中,型制较为罕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进行了抢救性维修,保证了石塔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封面介绍     
金山寺:位于福州市西郊建新乡洪塘村,建在闽江下游乌龙江中。寺规模不大,小巧玲珑,但却有砥柱中流之势。原与江岸有桥通行,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拆除。金山寺始建何时,无史料明确记载,传说在宋朝绍兴年间就已存在,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民国23年(1934年)重修,1983年再修。寺坐西向东,主要建筑有妈祖殿、石塔、文昌阁、厢房。塔为石构,楼阁式,八角,七层,实心,原名金山塔。金山寺,最初也因此叫“金山塔寺”,后简称金山寺。妈祖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左厢名“借借室”,  相似文献   

18.
羌姆之舞     
佑宁寺,藏语称“郭隆弥勒洲”,简称“郭隆寺”,位于青海省互助县威远镇东南35公里处,距离省会西宁约50公里的路程。历史上的佑宁寺是非常辉煌的,学经制度严格,高僧辈出,在蒙藏地区影响特别大,与夏琼寺、瞿坛寺、光辉寺并称为湟北四大名寺。该寺是由四世达赖喇嘛和四世班禅特派第七世嘉色活佛,在当地土族、蒙古、藏族信众的支持下于1604年开始修建,到清代康熙年间时,已有大小房屋两千余间,  相似文献   

19.
万固寺是山西省很有代表性的寺庙园林之一,位于永济市西南13公里蒲州镇鹿峪村附近的中条山北麓。北魏正光三年(522)敕建,赐额“万固寺”。明洪武年间,将石佛、竹溪等寺并入万固寺,合称丛林,号称“中条第一丛林”。嘉靖三十四年(1555)毁于地震,万历十三年(1585)再次重建。清代曾予补葺,但保持了明建规制。现存照壁、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药师洞、禅院、僧舍及塔院、无量殿、罗汉殿等建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固寺座东面西,依山而建,寺左清泉潺潺,寺周林竹茂密。峰峦耸翠,台榭凌霄,俯视河流,心目豁然。唐耿有诗曰:“云开半夜千村…  相似文献   

20.
寺的起源     
《文史博览》2009,(10):36-37
“寺”的本义是宦官和官吏办公的处所。《经典释文》中说“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奄即宦官,后来称太监,故“寺”最初的本义是从“侍”这一意义而来的,乃是宦官的意思。《说文》云:“寺,廷也。”《汉书》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如汉代的御史府,也称御史大夫寺,中央一级的常设机构有太常寺、大理寺等。秦汉两代建立的“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为“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