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有为是戊戍变法的领袖,所谓变法就是改革开放,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榜样,改革中国的封建制度。所以,戊戍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家,是中国最早主张改革开放的先进思想家和政治家。  相似文献   

2.
正对于康有为的研究,迄今为止,一般的研究者多着眼于他在政治和学术思想领域内的建树,特别是他在1898年"戊戌变法"中所发挥的作用及提出的种种政治改良主张。但康有为对工商实业不遗余力地提倡和推动、在流亡海外期间更是身体力行,这些都是他毕生提倡的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研究对康有为在海外流亡期间的活动关注不足。"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16年,足迹遍及四大洲、共31个国家,  相似文献   

3.
康有为是公车上书的头儿,戊戌变法的主角,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但后来革命向前了,康有为却由主张维新到维护封建,由反对革命到拥护复辟,终于日趋堕落,拉车向后。关于康有为的早期思想,论者甚多;而对他政变后筹组保皇  相似文献   

4.
在戊戌政变时期,康有为的政治思想主要围绕着议会体系有关问题而提出并阐述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但在这一期间康有为的议会思想并不总是前后一致。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进呈《第六书》之前,康氏的改革路线仍然坚持上下两院制的议会体系,下院的结构和职权在康氏议会思想中占主导地位。在《第六书》后至百日维新宣布前的期间里,康有为持自上而下的开明君主路线(上院化制度局)和自下而上的民选下院路线(保国会活动)同时并行的政治策略。然而,自百日维新开始及康氏被召见并发表《答人论议院书》之后,他在民选下院和公民选举权这一激进路线上做出让步和妥协,上院的开明君主路线取而代之。但康氏的这一妥协并不表明他否定或放弃了在将来开设民选下院的终极理想。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 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省南海县人,因而也被称为康南海。康有为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中国人的代表。康有为在历史上为人永记,实在于他力倡变法,主张改革,并成为戊戌维新的闯将。 鸦片战争后,帝国产义入侵,康有为提出“变法图强”,曾几次上书皇帝。在德国侵占青岛后,康有为第七次上书,终于被光绪皇帝采纳,史称“戊戌变法”,因变法主要是康有为与其弟子梁启超为骨干,故也称“康梁变法”。但变法遭到慈禧太后的镇压而失败,康有为逃亡国外。 那个时候,康有为并没到过青岛…  相似文献   

6.
开制度局和开懋勤殿同为百日维新的核心问题,是维新与守旧两派政治斗争的焦点。在开制度局的斗争中,李端棻率先提出了开懋勤殿以议制度的主张;这一主张被维新派奉为百 日维新后期的奋斗目标。然而,对李端棻这一历史人物在变法中的地位与作用,至今大都只强调他在倡办学校、荐举人才方面的贡献,而对他在开懋勤殿等政治举措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却尚未引起史学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两位重要启蒙思想家--康有为、严复,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之下,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强民富,他们都提出了变革的思想.但在变革的具体路径上他们是有差异的:康氏主张全变,重在以皇权为主的自上而下的变革,政治制度变革优先;而严氏则主张渐变,重在以改造国民性为主的自下而上的变革,思想启蒙优先.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从今文经学出发,力主君主立宪和"五族合一",进行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其中边疆建设方略是有机构成部分。康有为在世界格局中认识中国的边疆危机,把握了外藩边疆、内属边疆和内地的联动关系,洞察到西北陆地边疆和东南海疆的互动,主张变法新政要在边疆优先实施。边疆建设成为近代中国大势所趋的一个内在动力。同时,康有为亦清醒地认识到,在通往大同的道路上,去除边疆的民族社会界限最为困难。边疆建设一直是康有为历史世界的重要支点。  相似文献   

9.
关于戊戍变法时期康有为兴建海军的思想,学术界多年来一直缺乏研究。本文拟对此浅论。 一 戊戍变法时期,康有为呼吁军事改革,尤其主张:“今吾欲兴海军”。实际上,这成了他以后的一贯主张,到了1907年他在给清廷的请愿书中仍坚持主张中国应“速成海军”。那么,为什么戊戍变法时期康有为能产生兴建海军的思想呢?这决非偶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是保皇党的首领,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戊戌政变中虽遭到惨重失败,但是他的政治态度在辛亥革命以后仍然没有改变。当直系军阀一战败皖,再战败奉,吴佩孚正在洛阳呼风唤雨的时候,康有为曾以游览  相似文献   

11.
刘萍 《文史春秋》2010,(6):36-38
<正>康有为,1858年生,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1888年10月,鉴于民族危机深重,他第一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法,并提出改良主张,以图国强。1890年至1893年间,康有为在广州聚徒讲学,培养维新力量,致力变法维新。  相似文献   

12.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并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所进行的第一次制度变革尝试,其主旨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维新派的制度变革主张包括非常丰富的内容,而制定宪法正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也是他们较早期改良主义者更为成熟、更为进步的重要标志。不过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们对宪法的实质还缺乏清醒、正确的认识,这决定了他们以“定宪法”为主要内容之一的制度变革实践不可能取得预期成功。  相似文献   

13.
袁进 《岭南文史》2008,(1):19-23
康有为(1858-1927年)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等,时人称南海先生,广东南海人,近代戊戌变法运动的领袖。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有着多方面成就的历史人物,他不但是位爱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书法艺术家,而且是中国博物馆事业早期的热心倡导者和先驱者之一。他的许多有关博物馆的见解与理论,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康有为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史上一位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的历史人物。下面笔者仅就康有为有关博物馆的见解与主张作些概要论述,力求能使人们对这位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的著名历史人物,有个全新的、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百年潮》1998,(5)
中国古代是一个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宗法制农业社会,所以除“敬天”之外,又提倡“法祖”。凡祖宗,都是神;祖宗之法,都是“良法”、“美法”,无论如何动不得,变不得。光绪二十三年(1897)冬,康有为第五次上书皇帝,提出“大集群臣而谋变政”等主张。皇帝本来想当面和康有为谈谈,但格于“四品以下不得召见”的“祖宗之法”,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主将。他们在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时,常引据外国历史昭示中国的发展前途,上醒皇帝,下喻百姓。印度是他们常提到的国家之一。康有为著作中讲到印度的约有84篇200处,梁启超有近100篇200多处。这样多地讲印度,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印度的情况和中国有很多共同点,“举印度之事警中国”很有说服力。尤其重要的是,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康  相似文献   

16.
《陕西史志》2004,(6):45-45
晚清时期,随着封建王朝的日益没落,延续了2000多年的传统帝王纪年法也受到了挑战和批判。据钱玄同总结,那时的学共提出四种代替帝王法的新的纪年法。即康有为主张的孔子纪年法;章太炎主张的西周共和纪年法;刘师培与宋教仁等主张的黄帝纪年法;高梦旦主张的世界通用耶稣纪年法。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在其名著「孔子改制考」里,提出了「通三统」「张三世」的主张,以后在其他著作里面(如「礼运注」,「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等)也屡次发挥这种主张。不少同志来信询问它的意义,但这个问题牵连甚广,兹尽量简单地说明如左:究竟什么是「三统」「三世」呢?康有为的学生粱启超在阐述师说时有一个很简明的解释,说:「三统者,谓夏商周三代不同,当随时因革也……三世者,谓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愈改而愈进也。有为政治上  相似文献   

18.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一八九八年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同时也是戊戌变法失败后,反对民主革命、积极复辟帝制、主张尊孔的主要人物。康有为一生著述不少,《大同书》是其代表作之一。下面拟就《大同书》成书年代问题,作几点粗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早年新史学思想考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孝迁 《史学月刊》2007,1(3):12-18
梁启超早年新史学思想主要内容是取"家谱"说以批判"君史",倡导"民史",而"家谱"说和"君史"、"民史"概念的形成又与西方史学存在学缘关系。斯宾塞的史学理论构成梁氏早年新史学思想的核心,而他又直接受康有为思想的启示,康在梁早年新史学思想形成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康有为的教导下,万木草堂的学生或许都有与梁相似的新史学主张,只是没有像他那样见诸于文字。  相似文献   

20.
王海东 《神州》2012,(14):90-90
我认为德育是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既需要我们用一句句实话、一件件实事去打动我们的学生,去影响我们的学生,又需要我们开动脑筋,采取积极措施去帮助教育我们的学生。元朝的学者吴澄说:"学必以德性为本。"清末的康有为也提出"以德育为先"的口号。我赞成前人的观点和主张。在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