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华民国4年(1915)12月25日爆发的护国讨袁运动,是一场匡扶民国,再造共和的伟大革命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童要地位。这场运动策源于云南,首义予昆明i其声威之浩大,气势之磅薄,为全国所震撼。终于以一省孤军,战胜袁逆数倍之强敌,并于1916年3月22日迫使其放弃帝制,恢复共和。这是继辛亥革命之后2.--次以民主的力量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初以云南为中心发生的护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次运动,打倒了废弃民国、卖国求荣、复辟帝制的袁世凯,为捍卫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先行者,在中国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而开创的民主共和制度,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曾参与过其事的大学者梁启超,在护国运动期间或护国运动结束之后,通过写文章、发表讲演或与记者谈话等各种方式,  相似文献   

3.
自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时期。其间,发生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1915~1916年的护国运动,就是其中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  相似文献   

4.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一夕崩溃,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但此时南方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并无力统一全国,北洋军阀袁世凯手握重兵,雄踞北方。经过两个月的你来我往,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协议,只要袁世凯驱清帝退位,拥护共和,则中华民国大总统之位属于袁世凯,从而实现全国一统。1912年2月14日,清帝退位,袁世凯当上了临时大总统,在袁世凯就任总统仪式上,共和派人士被袁世凯“誓守约法”、“捍卫共和”的言辞所陶醉,肉麻吹捧袁世凯为中国的华盛顿,举国沉浸在一片喜气洋洋当中。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云南人民首先发起的护国运动,是一次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这场伟大的运动中,涌现了无数值得后人永远纪念和尊敬的英雄人物,其中就有黄毓成将军,他不仅亲身参与、组织、策划了这次伟大的壮举,而且亲临战阵,功勋卓著,在起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使清帝退位、民国建立,孙中山被推选为民国临时大总统,但袁世凯很快取而代之。孙袁的政治博弈涉及到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民众心理等诸多方面,揭示出当时中国政局的极其复杂性,相关的分析能进一步深化辛亥革命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使清帝退位、民国建立,孙中山被推选为民国临时大总统,但袁世凯很快取而代之。孙袁的政治博弈涉及到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民众心理等诸多方面,揭示出当时中国政局的极其复杂性,相关的分析能进一步深化辛亥革命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护国运动中,贵州人思想新锐,敢为人先,以大无畏的精神投入到反复辟的斗争中,铲除了封建帝制的残根,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护国运动是全国人民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革命运动。它是由资产阶级发动和领导的,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孙中山称它是第三次革命。本文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华革命党在护国运动的酝酿与发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略加论述,以就教于史学界诸同志。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先生对袁世凯的认识是经过从怀疑、防备到放松警惕,从一度支持袁世凯到彻底认清袁世凯并高举反袁大旗这样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按时间顺序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从南北和议至1912年8月下旬,这段时期孙中山是怀疑袁世凯的,是防备着袁的;  相似文献   

11.
纪宁 《攀登》2008,27(4):166-168
孙中山先生一生对教育问题多有思考,并发表过不少通达而具深刻见解的文章,成为其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后人颇有影响。他一生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致力于创办学校,培养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袁世凯朋僚信函反映了清末这一世纪变革时期的社会状况,特别是1909年初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罢去一切职务,回籍养疴的三年期间的通信往来展示了袁世凯及其同僚在这一时期的蛰伏状况。这组信函为研究清末历史、袁世凯及其朋僚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在清末法制改革中,袁世凯是积极的推动者和参与者。他上书请求变革法律,积极推荐修法人才,并参与新法内容的讨论;他极力主张多渠道地造就和选用法律人才;他利用直隶总督的地位和权力,将法制改革的许多措施在直隶施行,对推动当时中国封建法制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联省自治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改良主义思潮的一次重要尝试,是国家政体由君主制走向共和制的变革中地方政制相应变革的补充。孙中山反对联省自治,他认为联省自治势必会阻碍国家的统一;而极力主张地方自治,但强调地方自治不等于忽视中央政府的领导与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及其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是晚清国粹思潮与孙中山对西方政治制度深刻认识相结合的产物。其理论来源是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政体分权制衡原则和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中某些合理性因素,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将其逐步完善,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孙中山始终不渝地实践着五权宪法,这种实践虽然在小范围内部分地取得了成效,但作为一种完整的整体构想却始终未获成功。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提出及其实践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政治思想的重要发展。是中国政治变革史上的一件大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赵辉兵 《史学集刊》2006,6(1):88-96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国外主要是美国学界关于进步运动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专题研究、综合研究与比较研究。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进步运动研究超越民族国家范畴,在跨国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从构成进步运动的主体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进步运动是由复杂多样的改革运动组成的,得到不同的变革力量的倡导与支持。作为改革的进步派不能简单地以阶级或阶层划线,他们因不同的问题忽而协同作战,转而又互为敌寇或各自为战。尽管进步运动具有多样性,但并不排斥其一致性或共性的存在。从进步运动的目标与内容看,它是一场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民主与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运动,而作为支持进步运动的意识形态,即进步主义,究其实质,是属于自由主义范畴的。作为全国范围内的首次变革运动,进步运动奠定了现代美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近年新解密的俄罗斯档案及国内孙中山研究中发掘的有关文献资料,对孙中山与腚苏俄关系问题进行一些新的审视和探析.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十分关注俄国的沧桑巨变,进而由外交接触到联俄政策的酝酿,由确立联俄政策再到"以俄为师".他晚期政治理想中有着浓厚的"恋苏"情结.孙中山晚年既要苏俄的援助,又要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还要防止俄式共产主义和苏维埃革命的输入,在联俄与防俄间充分发挥了他的政治平衡.同时,孙中山在与共产国际和苏俄关系的互动中呈现出鲜明的策略性、现实性和独立自主性.苏俄在处理与孙中山的关系上存在大国沙文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8.
马兴 《史学集刊》2007,(2):87-89
战国时期,中山作为一中等国家能纵横于各大国之间,这与它拥有较为完善的军事制度密不可分。这一时期,中山国军事领导体制得以确立,国王集军权于己,相兼领军事。兵种配置上,中山国设有车兵、步兵、骑兵等。而军事赏罚的实行也为提高军队战斗力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9.
陈蕴茜 《史学月刊》2007,(12):108-117
道路是一个社会有机体的血脉网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道路系统则是城镇空间结构划分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城镇文化与记忆的载体。民国时期,全国各地出现众多的中山路及以三民主义名词命名的道路,它们改变着城镇原有空间结构,折射出国民党国家权力向空间与社会的渗透与意识形态的日常化。它改变了城市的记忆系统与城镇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