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金卫星 《史学月刊》1999,(4):102-110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学术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历经了三个阶段:(1)建国初期至十年“文革”前,是揭露、批判“门户开放”政策的侵华性质阶段;(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8O年代中后期,围绕“门户开放”政策的评价问题展开学术争论阶段;(3)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末,在争论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具体研究阶段。目前史学界虽然对“门户开放”政策的性质、作用基本形成共识,但仍有许多值得进一步关注的研究视角和课题。  相似文献   

2.
赵欣 《史学集刊》2017,(1):59-68
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和非洲等半殖民地实行的外交政策,最早是由英国针对俄国提出并推行的,其根本目的是扼制俄、法等国对中国的瓜分,同时以和平方式维持本国在华贸易优势。然而,英国在推行该政策时"执法犯法",最终只能将其转手于美国。  相似文献   

3.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其民族关系经历了从激烈冲突到相对稳定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起着关键性作用。美国民族政策的核心是各民族成员享有宪法规定的平等的个人权利;任何种族、民族的群体不能要求特殊权利(印第安人除外);各民族文化可以在统一的美利坚国家认同下得到保护,但各民族成员对其权利的要求不能违背构建美国公民国家的目标。由于美国民族问题的形成历史与人口构成所具有的特殊性,对美国的民族政策应先重于研究、分析,后慎于借鉴。  相似文献   

4.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的中国大国地位政策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的中国大国地位政策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美国战时政治军事战略的需要,也体现了美国的对华政策思想与传统;同时,美国的中国形象和罗斯福总统本人对此政策的形成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地产托管制(uses)是中世纪英国盛极一时的地产处置手段。关于其起源,早期法学家提出了"罗马法说"、"日耳曼习惯说",但事实证明,这两种说法皆不能成立。之后,英国法律史大家梅特兰提出的"英国本土说"虽有其合理性,但论证并不充分。根据新近掌握的史料,笔者发现,uses的确如梅特兰所说源于英国本土的ad opus习惯,但中间却经历了从opus到os、oes、oeps,再到use,最后到uses的复杂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李兴 《世界历史》2001,4(6):38-45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39年到1945年战争结束后,无论是在战前短暂的和平时期,还是在炮火连天的激烈战争环境中,苏联从没有忘记,也从不忽视对东欧地区的争夺。它先是与法西斯德国,继而与英国,最后与美英集团多次谈判、斗争和妥协,对该地区进行了多次划分和交易。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有专,涉及的作倒不鲜见,  相似文献   

7.
朱正梅 《世界历史》2004,(2):117-119
一体化研究如今在国内百花齐放,研究成果不断问世,近来又添一朵奇葩,即由南京大学青年学洪邮生博士撰的《英国对西欧一体化政策的起源和演变(1945—1960)》(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以下简称《演变》)。洪详细述评了1945—1960年英国对西欧一体化政策的起源和演变及其动因,  相似文献   

8.
东欧八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冷战年代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美国历届政府都努力寻求制定一项促进东欧国家脱离苏联阵营,并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制度的政策.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政策和艾森豪威尔政府前期的"解放"政策都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因此随着新的国际局势的发展,艾森豪威尔政府后期确立了.演变"政策,该政策与以前的"解放"政策有着本质区别,并成为以后美国历届政府在冷战期间对东欧的基本政策.  相似文献   

9.
吕源 《沧桑》2011,(5):38-42
1920年美国共和党人沃伦·哈定当选美国总统。鉴于当时民众对一战时政府实行的管制政策和战后出现的经济萧条的不满情绪,在综合考量了国家利益和国内外环境后,哈定提出了“恢复常态”的主张:对内推行自由放任并配合低税收等措施,振兴国内经济;对外实行“门户开放”政策,扩大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常态”政策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贫富差距,但从整体上看它使美国从战时政治经济体制顺利回复到和平经济状态,同时也刺激了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美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得以继续提高。  相似文献   

10.
陆昆 《抗日战争研究》2023,(2):85-99+160
1938年英国远东政策演变的动力机制可概括为“引子与合力”机制。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英国虽同情中国抗战,却在事实上奉行中立政策。中国于1938年9月要求国际联盟援用《国际联盟盟约》第16条对日本进行制裁,此事成为促使英国援华的“引子”。中国和英国议会均借此契机施压,使英国政府难以回避援华问题,美国亦通过对华桐油借款做出示范,各方的合力最终推动英国政府向中国提供了平准基金借款。在英国对日政策方面,1938年的“宇垣—克莱琪”会谈和两次“近卫声明”亦发挥了“引子”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美国率先抨击日本对“门户开放”原则和《九国公约》的破坏,中国和英国议会亦积极督促英国政府对上述问题表明态度。在各方合力的推动下,英国政府在1939年1月的对日照会中正面揭露了日本的侵华野心,公开承认日本是侵略者,英国的远东政策也随之走向清晰。  相似文献   

11.
关于毛泽东"超英赶美"思想演变阶段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英赶美”是毛泽东在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形成的重要思想,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根据毛泽东“超英赶美”思想发展变化的特征,可把其划分为提出、号召、降温压缩、二次膨胀和终止等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美国在日俄战争期间的东北亚政策仍然是坚持“门户开放”,但是在实现目标的手段上有了微妙的变化:着重在东北亚推动和构建“均势”格局——挺日、拒俄,建立均势,而不再是前一时期的“追随”欧洲列强,嗣机插足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冷战主宰了20世纪后半期的国际政治。在后冷战时期,许多国家的学者利用新获得的档案资料来仔细考察和重新评估冷战史。自从冷战国际史项目于1991年在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建立以来,冷战国际史这一概念,已经被广为接受。根据相关英文文献,对过去十年美英两国冷战史研究新发展、新动向以及冷战史研究现状,做一总结归纳。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美国的主要冷战研究中心、研究冷战的资料来源和新的研究方法、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最新研究成果的介绍、英国冷战研究概况等。  相似文献   

14.
杨绪 《史学集刊》2012,(3):123-128
1944年4月11日美国国务院公布了《美国对外石油政策》报告。该报告将石油利益确定为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是:在中东地区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将大西洋宪章的"机会均等"原则运用于战后美国对外石油资源的争夺中;提出了美国对外石油供应的"半球"石油政策,即"东半球"的石油主要由中东地区供应,"西半球"的石油由美洲地区供应。美国对外石油政策的目标是攫取和控制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保护美国国内的石油资源储备。考察《美国对外石油政策》报告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的过程,揭示美国战后对外石油政策的本质,有益于全面认识美国构建战后石油安全战略的全貌。  相似文献   

15.
赵学功 《史学集刊》2004,19(2):47-54
冷战初期 ,英美两国在二战时期建立的“特殊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英国成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最主要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但是 ,这种“特殊关系”并不表明英国在所有国际问题上都与美国保持一致 ,对美国一味给予支持。围绕朝鲜战争和对华政策 ,双方存在着重大分歧和矛盾 ,从而使英美“特殊关系”经历了一次严峻考验。由于实力有限和对美国的依赖 ,英国不得不一再向美国做出妥协、让步 ,以避免双方关系的破裂。对于英国来说 ,维护和加强同美国的关系是其外交政策的核心所在。朝鲜战争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英美关系的复杂性和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seeks to advance the so-called rising powers debate of the past 15 years by interrogating its selective use of the past. Key to the debate are the impact of rising powers like China on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and how to accommodate them. Historiography plays a crucial but unappreciated role in the debate, as scholars look to the past to make sense of the future. Especially in the United States, many compare the US now to Great Britain before 1940, the idea being that both faced the same difficulties of decline relative to rising challengers. This is the core case of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t is also, fundamentally, weak. As I show, it relies on a ‘long chronology’ of British decline that the past quarter-century of historical scholarship on twentieth-century Britain has undermined. I instead propose a ‘short chronology’ of the transition away from Britain that emphasizes agency and contingency over structure and the longue durée. Bringing the work of historians to the rising powers debate thus indicates that the key factors to study are not grand systemic forces, but short-term politics and diplomacy.  相似文献   

17.
论文利用移民政治理论对20世纪后期美国与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进行比较,并对其差异性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两个主要的移民国家都推行了限制性移民政策,但因其移民政治中的"利益导向",受"权利"的制约程度以及移民政策制定程序的不同,从而导致两国的移民政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实际收效上都出现了巨大的差别。据此可以预测两国未来移民政策的趋势:美国将继续在自由主义的道路上前行,而澳大利亚却可以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灵活地调整移民政策。  相似文献   

18.
刘祥 《史学集刊》2021,(1):123-133
二战爆发后,美国社会组织在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研究中提出依靠国际组织保障人权的规范构想。美国政府则并未重视人权议题,人权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只处于边缘地位。社会组织在此后掀起大规模的游说活动,要求提高人权议题的地位,这使得美国政府考虑融合社会组织的人权规范构想与主权规范原则。旧金山会议上,美国说服其他大国接受其人权立场,极力否决拉美国家的人权提案,体现出美国借人权话语行使霸权的实质意图。最终出台的《联合国宪章》多处涉及人权,奠定了此后联合国人权规范的基础。但是,社会组织与美国政府围绕人权的争论凸显了宪章人权条款的复杂特征,这使得美国在此后联合国人权规范的发展中面临更多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南亚华侨问题与美国对华遏制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中美对抗格局的形成,使原已存在的东南亚华侨问题更加复杂。美国旋即从遏制中国的角度介入该问题,并制定了详尽的政策。例如,鼓励台湾当局争取华侨支持;排斥中国在华侨教育中的影响;鼓吹“中国威胁论”,破坏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充分发挥香港在华侨政策中的独特作用;等等。1960年,美国又根据形势发展,调整了它对东南亚华侨的政策。但是,不管美国的政策如何变化,其遏制中国的基本目标却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20.
张威 《安徽史学》2015,(6):118-127
1971年印巴危机是冷战时代一次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地区危机。危机期间,因受东巴内战与印巴冲突的双重影响,大量东巴居民逃往印度,沦为难民。东巴难民持续涌入印度不仅是东巴危机转变为印巴危机的主要诱因,同时也是导致南亚持续紧张、敌对氛围难以消解的重要根源。为妥善解决难民问题,美国积极谋划,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意图妥善解决难民问题,化解危机。但是美国采取的积极措施并未减缓危机冲突的不断升级。在处理难民问题的过程中,美巴政策协调趋于一致,而印度与美巴在难民问题上的政策倾向却渐行渐远。归根究底,是否应该在难民问题上附加最终促成东巴独立的政治条件是美巴与印度的根本分歧所在。而这一根本分歧的悬而未决最终成为引爆第三次印巴战争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