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展 《安徽钱币》2004,(3):41-41
我在市场上偶然购得一枚奇怪的江南银元,从正面看:珠圈上下分环“江南省造”和“库平七钱二分”,两侧为纪年“乙巳”二字,右上角有“SY”,珠圈内为光绪元宝,中心是满文。  相似文献   

2.
在藏区,民间广泛流传着一种古老而深受喜爱的曲艺演唱,藏族称“折嘎”,意为戴白须面具的和善老人、喜庆之时的吉祥颂词者。从巫师表演到藏族曲艺这种曲艺形式类似汉族的“数来宝”,藏族取名折嘎,主要依据艺人表演的形式和内容,特别是手捧白米为主的五谷等道具为基础。据传这种表演形式起源于古代藏族氏族部落,是本教“法拉”巫师的一种祀神娱人的表演,后来与内地街头民间艺人杂耍相结合,并经藏戏创始人汤东杰布的改编和历代藏族民间艺人的创造、加工,逐渐演变成今天这种独具风格和特色的藏族曲艺。这种说法是否有据,有待考查,但…  相似文献   

3.
1951年,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出国之前,曾在天津审查演出节目。廖承志同志把已经排在前面高元钧的山东快书,改放在后面当压轴节目,并且问我,你知道高元钧吗?我说:不了解,从节目单上看,就他一个人表演,连伴奏都没有。因此,就把他的节目放在前面了。廖承志同志说,你错了,高元钧一个人表演,可以抵得上一台戏,他像个“千面人”,一个人在台上用不着化妆,也不需要布景,同时表演几个人,个个都性格鲜明,演龙是龙,演虎是虎。高元钧和侯宝林说相声一样,把山东快书这种当年在山东赶庙会的民间曲艺,带入城市演出,去掉其中糟粕,又从南京夫子庙的地摊上演到了大城市的剧场,深受人们欢迎。  相似文献   

4.
冯小娟 《神州》2013,(35):27-27
摊簧分“南词摊簧”和“唱说摊簧”两类,杭摊则属南词摊簧中的一支。关于杭摊的资料极为少有,本文主要对曲艺的传统表演形式作简单介绍,并通过对新创作曲目《西湖春秋》的表演感受和曲艺表演的一般要求来探讨杭摊表演艺术的特点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史树青先生是我国著名文物专家,从事文物专业已长达半个多世纪,在圈内享有盛誉。他知识渊博,研究涉猎的范围极广,被人称为“大百科全书”。然而,“文革”期间,他在  相似文献   

6.
李振 《南京史志》2014,(8):91-93
校园男神卫明磊一炮而红,不是因为他俊朗干净的容貌,而是源于一场精彩绝伦的文艺演出。那是在学校举办的五四青年节文艺晚会演出现场,台上正在上演的是一段戏曲表演,所有观众都被那位身姿婀娜的花旦的精湛演技和字正腔圆的唱功深深吸引。一曲唱罢,当“她”弯腰谢幕时,主持人走上前去向观众介绍说:“刚才大家欣赏到的精彩节目,是由我校高二(2)班卫明磊同学表演的,值得一提的是,他是一位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载、多才多艺的大帅哥哦,让我们再次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男神!”台下瞬间骚乱四起。  相似文献   

7.
3月28日,省历史文献研究会在贵阳举办了“莫友芝学术研讨会”。莫友芝(1811年—1871年)字子偲,生于我省独山,成长于遵义,殁后葬于遵义。是我国晚清著名的学者、教育家、诗人和书法家,也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术化开拓者之一。他与郑珍二人被称为“西南二巨儒”。他著的《韵学源流》一书,至今为语言学家称道。所著的版本目录学,部分译为日文,至今仍为研读我国古代学术著作、考证版本目录的津梁。他与郑珍合编的《遵义府  相似文献   

8.
1960年秋,第三届全国文代会举行期间,在人民大会堂五千人的饭厅里,正举行一次联欢会。休息时,周总理和一些中央领导同志邀集各地来京的艺术家表演节目,其中,一位曲艺艺人,走到席间,表演了一段金钱板《秀才过沟》,演出完后,周总理和中央领导对他那熟练的击板,宏亮、清晰的口齿和饶有风趣的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并对他不住点头表示赞赏。一时使他热泪盈眶,激动不已。他就是已故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贵州著名评词演员、曾任贵阳市曲艺团团长的杨林同志。  相似文献   

9.
三十、迟到的“快枪手”知道我60岁以后还能在集中写作时有每天6000字的速度,不少朋友都夸我是“快枪手”。其实在我心目中,曲艺界真正的快枪手是夏雨田,他能够一夜间写出1万多字的曲艺联唱《全线绿灯》,写出300行的快板书《算不  相似文献   

10.
八十多年前,在我国所有书籍中,都找不到一个“她”字。那时的中文里,出现第三人称代词时,不管男女一律都用“他”字。因此,读者一碰上“他”时,往往产生疑惑———到底是男还是女呢?一眼无法看清,还得联系上下文,作一番推敲。后来,幸亏刘半农先生发明了“她”,一眼就大白了。鲁迅先生曾在《忆刘半农君》中说,“她”和“他”二字是刘半农先生创造的。并称誉这是刘先生“很打了几次大仗”之一。刘半农(1891—1934),名复,江苏江阴人,是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当时,他年纪不满三十,就已在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生命,艺术就是这生命体的血液。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经过历史的千锤百炼,最终形成了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唱、做、念、打。这四个字是舞台表演必须具备的基本,也成为了演员们平日台下的必须课。这四个字也是演员与观众交流的窗口、桥梁。要想观众能够真正感受到角色的形象深度,演员在对角色的揣摩就成为了必要。古籍中提到“九美”是一个艺术表演家必须具备的,这样表现出来的人物角色一定是入木三分,让观众流连忘返。演员们不但要尽心竭力地体验角色人物内心的七情六欲,还要提升唱、念、做、打的艺术技能,把深入微妙的心理体验和具有高度技术的形体表演熔铸一体。“九美既具、独步同流”是艺术表演家一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1962年冬的一个夜晚,北京首都剧场座无虚席,阵阵热烈的掌声回荡在剧场的每个空间。那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著名话剧(骆驼祥子)演出刚结束。激动的观众被北京“人艺”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深深感染,尤其是女主角虎妞,因其扮演者——著名表演艺术家舒绣文出神入化的表演,使观众大饱眼福。大幕落下,观众纷纷站起身,边鼓掌边在谢幕的演员中仔细寻找“虎妞”。他们哪知道,此时的“虎妞”正昏倒在幕后同伴们的怀里。长期过度疲劳的排练和刚才全身心投入的演出,导致她严重的心脏病复发。此刻,她牙关紧闭,脸色灰白,对四周没有一丝反应…  相似文献   

13.
清代著名方志学家章学诚曾经说过:“志乃史体.原属天下公物,非一家墓志寿文,可以漫为浮誉.悦人耳目者。”章氏强调“史德”,尤其强调史德的核心——公心。他一生独修或参修不少县志、府志、州志.乃至于一省的通志,总结其实践经验,即在于:“从不因心术不正而欺饰、浮文、夸誉。”‘生平惟此‘不欺’二字,差可信于师友间也。”  相似文献   

14.
禾楼舞古称“跳禾偻”,分布于云浮市各地。上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跳禾楼”升始销声匿迹,逐渐被人们遗忘。直至2000年的郁南县连滩民间艺术节上才再度出现由当地民间艺人挖掘的“禾楼舞”,之后,多次参加省、市比赛和表演,“禾楼舞”名声大噪,成为云浮一个亮丽的民间文化品牌节日。  相似文献   

15.
叶晔 《文史春秋》2023,(7):29-34
<正>著名表演艺术家项堃,艺术风格严谨、潇洒,善于塑造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他在60年的从艺生涯中,塑造了众多经典艺术形象,既有正面角色,也有反面角色,电影观众更多的记住了他在大银幕上所塑造的张军长、徐鹏飞等经典反面形象,很多上了年纪的观众至今仍然称呼他为“张军长”,甚至记得他在电影中的经典台词。  相似文献   

16.
还是那一道道车碾沟似的皱纹,还是那双小而有神的眼睛,还是那观众再也熟悉不过的身影。今天的李文华,背已经有些微驼,因发声吃力,他用紧紧地握手、深深地点头,为每一位到会者让座。 ’93岁末,正是各种辞旧迎新的文艺演出、联欢活动频繁,演员们尤其是相声演员“抢手”的时候。然而,只有这天,相声演员出奇的静,可谓“此日京城无相声”。著名的笑星们,匆匆赶往北京台湾饭店。他们不是赶场演出,而是为了一位同行,大家尊敬的“李大爷”而来的——李文华相声艺术四十周年研讨会正在这里举行。 从一个油漆工到一个深受观众喜爱、深为周行敬重的相声艺术家,四十年来,李文华的  相似文献   

17.
张宝林 《纵横》2011,(11):56-57
一个作家,既写小说,也写剧本,还写评论和杂文,而他最著名的作品,却只是六个字,这情状恐怕是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这位作家叫郑拾风(1920-1996),他的“最短杂文”是一句短评:“今日无话可说。”1995年11月,高集、高汾收到郑拾风写来的一封短信,只有两三行字:  相似文献   

18.
著名楚剧演员关啸彬,主攻花旦,擅演悲剧人物,在唱腔上以花鼓腔为基础,吸收京、汉、豫、越、黄梅等剧的唱腔,不断丰富和改造楚剧唱腔,独创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仙腔”、“迓腔”及“悲迓腔”,形成别具一格的“关派”唱腔艺术。他的精湛表演在群众中广泛传颂,民间...  相似文献   

19.
电视连续剧《烈火红岩》中,江姐的名字“江竹筠”被读作“江竹(云)”,但据著名学者邓遂夫的说法,这个字应读“(君)”。理由如次:一、从五岁发蒙读书开始,他父亲给她取的正式学名是“江竹君”,这一点可从她当年的修业证书和大学入学登记表中得到证明。二、她被捕入狱后填表时才把“君”字改为“筠”字,意在突显革命者永葆青春的情怀,无他意。依江姐家乡自贡乡音,“君”“筠”同音。三、《说文解字》中,“筠”字原注为“竹皮也;从竹,均声”。无论是作为人名还是作为地名的“筠”字,其意均与竹有关,即“筠”字的本意,亦符合当年父亲给她取名“竹君”的本意。  相似文献   

20.
“中外通宝”银币是一套很有争议的近代机制银币。全套有竟两、五钱、二钱、一钱。五分五等币值。壹两主币,正面全是中文,外圈为“中外通宝”四字对读,中央圈内右左为“关干’、中间为直书“银受两”。背面外圈为首尾相接的双龙,中央圈内为八卦和太极图(图1)。五钱、二钱、一钱、五分的正面是币值和枝叶状图案,背面是双龙及太极图。由于整套银币铸工极其精美,存世非常稀罕,向来为中外钱币收藏界所珍视。但是,这套“中外通宝”银币究竟铸于何时、由谁所铸。属于哪一个国家的货币以及为什么铸量极少、没有大量发行等等,却有多种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