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国建筑博物馆,诉说鸡公山往事 我前往鸡公山的时间既非长假,也非周末,住宿并不紧张.几番犹豫之后,我选择了半山的酒店住下.这个欧洲风格的四星酒店紧邻一汪碧水,人在屋内推窗见湖,绿意葱茏,碧水盈盈.我暗自感叹,仅是这个房间,就足以令我回味一阵. 1902年平汉铁路通车,铁路交通可直达信阳鸡公山,大大方便了人们来鸡公山游览.1903年初夏时节,美籍传教士李立生、施道格便顺着平汉铁路北上登鸡公山游风观景.毫无意外的,传教士被山上的美景与环境征服,次年下半年便通过各种手段在此山上建起数座极具异国风情的别墅.从那时起,外国人士蜂拥而至,武汉的洋商巨贾纷沓踏来,军阀政客也不甘落后,一时间鸡公山的土地呈现出洛阳纸贵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正>2022年武汉遭遇历史未见的高温,市民纷纷外出避暑。想起鄂豫两省边界的鸡公山,曾是老汉口人避暑的“后花园”。1902年,卢汉铁路汉口至信阳段通车,美国传教士李立生、施道格乘火车到鄂豫交界处的新店站下车登山,发现鸡公山可避暑。1903年,他们在鸡公山建起了第一栋别墅。此后23年间,欧美23个国家的传教士、商人及国内军阀、巨贾纷至沓来,共建避暑别墅500余栋,使得鸡公山一时成为“万国建筑博览会”。  相似文献   

3.
避暑胜地鸡公山文/夏勇刘启明从信阳市乘车,沿107国道南行38公里,便到了驰名中外的旅游避暑胜地鸡公山。鸡公山雄踞于武胜关、平靖关、九里关之间,是大别山的一支余脉,西与桐柏山相接,南距武汉174公里,北距郑州340公里,面积达27平方公里。鸡公山主峰...  相似文献   

4.
杨雅洁  雷发林 《旅游》2004,(8):38-43
知道鸡公山的人不多,虽然它与庐山等并称“四大避暑胜地”。岁月流逝,主人走失,到底谁遗忘了谁已不重要,难得鸡公山保留了清新如初的容颜。山居小住,日暖风凉,远离尘嚣,不再被谁催逼,不去惦念什么,心甘情愿地享受遗忘之轻。遗忘之后,记住了这座山。  相似文献   

5.
走向辉煌     
走向辉煌文/刘晓东信阳县烟草专卖局(河南省烟草公司信阳县公司)成立于1989年。她位于风景秀丽的信阳县城繁华地段,南有避暑胜地鸡公山,北邻碧波荡漾的南湾湖。全局(公司)现有干部职工85人,其中大中专以上学历者30人,具有初级、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36人...  相似文献   

6.
王林 《四川文物》2012,(4):23-30,50
鸡公山遗址是昭(通)鲁(甸)坝子地区首次发现有明确的地层关系和陶器组合关系的一处重要的商周时期遗址。研究表明,在昭(通)鲁(甸)坝子区域存在一种以鸡公山遗址为代表的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向青铜时代初期过渡的区域性考古学文化。  相似文献   

7.
《河南文史资料》2013,(3):41-41
颐庐位于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河南信阳鸡公山风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鸡公山近代建筑群之一。鸡公山目前遗存有1903年至1949年间中、美、英、俄、日、德、法、瑞典、挪威、丹麦等国风格各异的近代建筑及其构筑物119处,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而其中鹤立鸡群的是靳云鹗所建的颐庐。此楼居于靳山之巅,建于1923年。建设者靳云鹗(1881.5—1935.7),字荐青,又名颐恕,系北洋军直系将领,曾担任过联军副司令、河南省省长。  相似文献   

8.
林敏 《福建史志》2013,(1):59-61
福州鼓岭是避暑、旅游、修养的圣地,也是观星赏日的绝佳观景点,人称“左海小庐山”.曾被近代西方传教士誉为与江西庐山牯岭、浙江莫干山、河南鸡公山齐名的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民国时出版的《福州旅行指南》、《福州便览》等都不吝笔墨地描述了鼓岭的气候、交通等,更有许多文人盛赞鼓岭的美好.本文仅简要介绍民国时期著名作家庐隐、郁达夫笔下的鼓岭风貌。  相似文献   

9.
罗彬 《福建史志》2013,(4):26-28,61
鼓岭,亦称古岭,位于今福州市晋安区境内。平均海拔750米至800米,夏季气候凉爽,现已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度假区范围约84平方公里,主要包括鼓岭核心片区、鼓山片区、思顶片区、鹅鼻片区四大片区,以“清风、薄雾、柳杉、别墅”四大特色吸引众多游客流连忘返。近代以来,鼓岭与浙江莫干山、河南鸡公山、江西庐山牯岭一起被西方传教士誉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近代来榕传教士与鼓岭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0.
鸡公山是我国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之一,历史上与庐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称中国四大避暑胜地。早在一千四百年前的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文字记载。鸡公山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38公里的豫鄂两省交界处,雄踞于三关(武胜关,平靖关、九里关)之间,南离武汉174公里,北距郑州340公里。山脚下的武胜关是中国历史上九大名关之  相似文献   

11.
抗战期间,河南大学(简称“河大”)从开封迁出,先后曾到过五个地方,即:信阳县的鸡公山、镇平县,嵩县潭头镇,浙川县的荆紫关及陕西宝鸡县的卧龙寺。在鸡公山和镇平停留的时间都很短(从1938年春至1939年初夏),基本上没有安下脚,到潭头镇也是在正常状态下搬迁的,没有遇到什么大的困难。但从潭头、荆紫关两地迁出时可就大不相同了,师生们遇到的困难之大,学校所遭  相似文献   

12.
莫干山,浙江省德清县境内一处与北戴河、庐山、鸡公山并称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的风景区,位于沪、宁、杭金三角地带,距杭州市60公里.它虽不及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却以奇特的山水和宜人的气候而享有“江南第一山”之美誉,也是众多历史名流趋之若鹜的“世外桃源”.  相似文献   

13.
廖富荪 《广西文史》2005,(2):98-100
今年——2005年,按传统干支纪年是乙酉年,属鸡。又值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回忆60年前在鸡公山上一段经历,以作炮火余生的纪念。  相似文献   

14.
正20世纪90年代初,荆州博物馆配合宜黄公路(仙桃至江陵段)基建工程进行了考古工作,抢救性发掘了千余座古墓[1]。1991年,江陵(今荆州市荆州区)郢北村鸡公山墓地的一座秦墓(M249)出土了一件刻有"五十二年"铭文的铜戈。据原报道,鸡公山M249为一铜器墓,出土铜器有蒜头壶、鍪、盂、戟、天平砝码。戟上阴刻有"丹阳"和"五十二年"等铭文。报道中提到的"戟",实即"五十二年"铭文铜戈。此戈现  相似文献   

15.
古代西方旅行家在描述中国人时,有“白皮肤的民族”的说法,也有将中国人的肤色记录为暗白色、橄榄色等,而少见“黄皮肤”的描述.现在一些西方游客到中国后,首先吃惊的就是这里哪有黄皮肤的人呢?有些人的肤色甚至相当白. 实际上,在被称为“白种人”的欧洲人里面,只有北欧人的肤色整体较白,其他欧洲人的肤色并没有明显较中国人白,甚至比中国人的肤色更深.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是由英国汉学家约·罗伯茨 (J .A .G .Roberts)编写 ,蒋重跃、刘林海翻译 ,时事出版社 1 999年 1月出版的“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丛书之一。作者约·罗伯茨 (J.A .G .Roberts)现在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 (UniversityofHuddersfield) ,从事中国历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是他关于中国历史研究的主要著作之一。该书资料翔实 ,可读性强 ,是一本集历史、文学于一体的佳作。本书是作者根据 1 9世纪英、美、法、德等西方国家部分来华人员的著…  相似文献   

17.
李尚武 《文献》1999,(1):239-246
西方人最早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研究和传介的是一批教会人士.早在明末清初时期来华的许多传教士,为了传教的目的,学习了中文,进而认识了中国文化,并为之折服.他们回国后,将中国的许多典籍译成了西方文字,第一次引起了西方知识界的强烈兴趣和普通民众的好奇心理.正是在这些早期基督教传教士进行的译介工作的基础上,汉学才成长为西方学术界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欧美各国传播开来.早期基督教传教士在汉学的兴起和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18.
王立群 《清史研究》2003,(3):97-106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王韬、李善兰、蒋剑人、管嗣复、张福僖等中国文人陆续进入墨海书馆工作,成为通商口岸第一批与西方人合作的知识分子.与传教士的合作译书工作使他们逐步了解西学,肩负起向中国输入、传播西学的历史使命.他们所翻译出版的西方科学文化书籍,促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卫波 《安徽史学》2005,2(1):58-61
在民国初期的新旧思潮冲突中,在华西人的态度引人注目.他们提倡中西文化调和,主张尊崇孔教,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推动了孔教运动的发展.尽管他们与康有为、陈焕章等人的尊孔思想在总体上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毕竟是以西方人的身份来看待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的,因此,也有其独特性.他们主张尊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战爆发后西方世界对中西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0.
陈丹 《攀登》2005,24(4):108-110
中西方经济法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其传统文化基础差异显著。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强调对立,中国提倡和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西方主张竞争,中国倾向谦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西方以个人为本位,中国以集体为本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