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明葡联军平灭柘林叛兵的"三门之役",是中国海防史与中葡关系史的重要议题,学界通常笼统地说此次海战的战场是在东莞虎门附近或虎门外之三门海。本文根据相关中外史料记载和舆图资料,通过细致的考证,确定其具体战场是在虎门东南之三门口内的港湾里。论文还进一步分析了柘林叛兵失利后退守三门口内港湾的原因,指出俞大猷正是抓住了柘林叛兵防守策略上的失误,巧妙地利用地理形势从容布置,指挥明葡联军顺利取得了"三门之役"的完胜。  相似文献   

2.
王宏斌 《史学月刊》2002,1(8):58-62
德国人希理哈的《防海新论》可能是近代输入中国的第一本外国军事理论作。由于这本作所探讨的内容正切合中国海防建设的现实需要,故而引起清廷一部分官员的高度重视。他们在1874—1875年的海防大讨论中,一方面吸取了中国第一、二次鸦片战争被动挨打的经验教训,一方面接受了希理哈的海防观念,提出了比较先进的海防建设计划。此次海防讨论虽然最终未能达成共识,但我们仍应肯定希理哈《防海新论》译介到中国后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试论明朝初年的海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朝初年,封建统治者为了防御倭寇侵略,巩固明王朝统治,采取“陆聚步兵,水具战舰”的海防政策,在中国沿海岸线设卫所,建城堡,屯重兵,打造战船,委以重将,率舟师巡海防倭。实行以陆防海和陆、海并防的措施,在中国万里海疆建立起较为严密的防御体系,改变了以往中国历代统治者重陆防而轻海防的局面。明初中国沿海防御体系的建立,对保卫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抵御外来侵略,起了重要作用。当代有识之士指出:“中国的边疆,包括陆疆和海疆。以往人们多注重陆疆问题而疏于海疆的研究,这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我…  相似文献   

4.
书讯     
正筹海图编(明)郑若曾著,李新贵译注,中华书局2017年7月出版。原著是一部丰富翔实的防海御倭专著,通过100余幅地图、13卷26万字,论述了我国明代沿海海岸海域的地理形势,沿海驻军、水寨、烽堠、瞭望哨等海防部署和海防设施,以及倭寇劫掠沿海的历史,入侵的时间和路径等。书中还收录了大量中日历史交往资料、朝臣和将帅提出的防海御倭方略、明永乐年以来的平倭战绩、抗倭战争中殉国殉难的军民事迹,以及明军的兵器和战船等军事装备资料,总结了明初以来海防和抗倭斗争的经验,在  相似文献   

5.
<正>"沪海一家亲,共筑中国梦"这是沪海两地人民共同的口号。"沪海"是指上海和海门两地,但历史上"沪海"曾经是一家。"沪海"从地理位置来说,尤如长江巨龙头上的一对双眼,一个在长江口南侧,一个在长江口北侧;沪海"从语言文化来说,两地都属吴语系,几乎操着同一种口音,有着相同的习俗。从行政隶属关系上也是这样。"沪海"人民曾三次在同一个行政体制下生活、劳动和奋斗。  相似文献   

6.
清代前期,澎湖的战略地位一直受到清朝的高度重视。为有效扼控台海,捍卫海疆,清朝仿元代设立巡检司,以水师一协两营驻扎澎湖,并构筑了由汛地、汛口、巡哨三位一体的汛防体系,以此作为澎湖海防的基石。受当时航海技术及军事装备的限制,汛防制度无疑是清朝"倚陆制海"的一条有效途径,但这也最终成为清代晚期海上门户洞开、有海无防局面形成的直接根源。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的广州黄埔港水道出口的虎门,成为黄埔港和粤海关的天然屏障和设置控制的最佳地点。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前后开始实行开海贸易,设立江浙闽粤四海关负责外贸事务。同时,清政府在虎门建设海防,修筑南山、横档和三门炮台以控制海口。正如任何海关都有武装部队支撑一样,虎门炮台既是广州的海防工事,也是广州黄埔港和粤海关管理海口,控制进出  相似文献   

8.
金州地处辽东半岛南部的"地峡"区域,西控渤海金州湾、东制黄海大连湾,是明代辽南海防之枢纽要冲。石河烽燧台、二十里堡烽燧台是金州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两座明代石砌方型烽燧台,是研究14-17世纪中国东北沿海地区军事布防和基础设施的典型实例。在文献分析和实地勘察的基础上,以RE和GIS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从地理空间与战略关联、信息传递与选址布局、自身防御与建造特点三个方面对遗址形制的研究显示,两座烽火台在整体海防战略和冷兵器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形成对"金州地峡"这一特殊地理区域的警戒和控制,是兼有"墩台"和"路台"特征的海防型烽燧台,揭示了明代辽东镇海防传烽系统设施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一场甲午战争,使东亚海权格局剧变,由此构成中日两国命运变化的历史拐点。战前,中日两国面对西方殖民扩张的相同遭遇,展开了近30年的海军现代化建设,并在互为敌手的竞争中日益凸显于以英国为主导的东亚海权格局之中。然而,不同的战略选择决定了不同的命运,甲午战争用血与火诠释了海权与海防的本质区别及其决定性影响。正因为战败后的中国已完全置身于东亚海权格局之外,再次陷入有海无防的境地,导致海权得以坐大的日本推行"大陆政策"更加有恃无恐,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走上独霸东亚之路。  相似文献   

10.
刘铭传以武将而跻身于封疆大吏之列,其一生之建树重在"事功"而非"理论".正因为如此,他虽然也曾就海防及其相关问题有过全面系统的论说,但其认识水平显然不及同时代之佼佼者.关于台湾在中国海防中的战略地位,他也是在领导抗法保台、建台的过程中逐步加深认识的,并以首任台湾巡抚之地位不遗余力地将其思想主张付诸实践,开创了包括海防在内的台湾近代化新局面.刘铭传加速台湾建设、加强台湾海防的初衷是为了抵御日本的侵略,不料数年之后,台湾竞因北洋海防的崩溃而落入日本之手.这绝不是刘铭传个人的悲哀,实乃国家民族之大悲剧.  相似文献   

11.
炮台是指在江海口岸和其他险要处所,为放置火炮而建筑的海防或江防建筑,是架设火炮的台基及掩护体,并随着火炮的发展变化而变迁的一种防御工事。炮台作为固定的火炮发射阵地,一般设在可进可退、可攻可守的战略要塞上,配备至少两门以上的火炮。明朝军事家郑若曾指出:"防海之制,谓之海防,则必宜防之于海,犹江防者,必防之于江,此定论也。控制海口之法,最重炮台。"[1]由此可以看出炮台在战时工事中的重要地  相似文献   

12.
1874年日军犯台,清廷屈辱议和。此事引发朝野震荡,海防筹议因之而起。海防议后,清廷决定"两洋并举"并开始外购舰船,泊船之所、修船之坞渐成必须,水师基地的选址因之产生。大连湾因其区位价值并"形胜天然"的地理特点,也因其在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为英军所觊觎而备受关注。在廷臣疆吏的吁请下,北洋水师"以大连湾为坐营"几成共识,但在实地勘验后,李鸿章又发现大连湾有缺陷。在海防经费拮据短绌并"船数无多"的境况下,大连湾水师基地的建设被搁置,而"先择著名险要之旅顺口屯扎"。随着旅顺口的开山浚海,其战略价值为北洋官僚高度认可并大力推崇,旅顺战略地位随之提升,直至取代大连湾而成北洋水师总汇之区。大连湾最终沦为旅顺基地的后路防区而被稍加经营。  相似文献   

13.
明代沿海防御体系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学、军事学等信息,是研究明代建立的以水寨为核心的陆防海、海陆并防的海防体系以及衍变脉络。东山县的铜山地理位置险要,居福建南部海疆门户和闽粤陆路交通咽喉之要塞。本文通过对铜山水寨迁建历史的考辨,以期进一步了解福建的海防体系。  相似文献   

14.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军事上,替满清王朝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农民起义。在政治上,曾经作过大学士、北洋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商务大臣、江苏巡抚、湖广、两江、两广、直隶总督。在维新事业上,曾经购船、造船、造械、筑炮台、修船坞、固海防。曾经修铁路、办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以辟富源。派遣学生留学,以提倡新文化。在外交上,曾经办理天  相似文献   

15.
本书研究晚清不时期的海防思想、海防政策、海防体系以及军工修造制度,理清其演变轨迹,分析海防建设在近代化过程中发生顿挫的主要原因和客观原因,实事求是是评价其功过是非,总结晚清海防建设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现代海防建设和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元代以前偶有外敌从海上入侵,也存在海盗流寇之患。但从总体上说,中国之有海防应从明代开始,福建于明初洪武年间建立海防体系。本文主要介绍明代福建海防的指挥机构与驻军、海疆防卫行动以及规模较大、影响较为深远而被称为海防重要战事的战役战斗,目的是借鉴中国历史上海防的经验教训,以巩固今日的海防。  相似文献   

17.
我国正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编纂海防志已经提到议事日程,相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需要探讨。本文谨就笔者在编纂《福建省海防志》过程中,遇到的海防志的定性、"海防"的定义、海防区域与沿海地区之界定、海防志的断限、海防志的体裁和编目总框架等,以及海防志正文各篇编纂应注意的问题,谈些看法,与修志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元代以前偶有外敌从海上入侵,也存在海盗流寇之患。但从总体上说,中国之有海防应从明代开始,福建于明初洪武年间建立海防体系。本文主要介绍明代福建海防的指挥机构与驻军、海疆防卫行动以及规模较大、影响较为深远而被称为海防重要战事的战役战斗,目的是借鉴中国历史上海防的经验教训,以巩固今日的海防。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广东的海防部署依据不同的区域划分呈现出循序渐进的"分路"特征,即从元末三路分防的萌芽,到明中叶的全面成型,再到清代四路甚至五路的发展。关于广东海防分路的时间,本文认为早在元末已经出现,当时中路的虎头门、南头澳等地均是重要的海防要塞,明初的广东海防从无备到有备,实际上借鉴了元末的海防实践,而对于肇庆府在明清两代并不归属中路海防区域,本文也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从元末到清末,广东海防分路的漫长发展演变不仅是海防部署工作的细化,更体现了明清两代区域海防工作责任的日益繁重。  相似文献   

20.
巡海副使、备倭都司、备倭把总,其最初的设立时间相关正史缺乏记载,而嘉靖及以后的许多论述都认为创立于洪武年间。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考证,证明其为正统及以后才陆续设立,其设置大背景即是正统初期倭寇入犯增加,造成沿海形势一度危险。巡海副使、备倭都司及备倭把总的设立,使得海防管理更加细化,沿海防卫能力得以增强,也确保了相当时期内沿海形势的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