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熙初年,鉴于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势力日益坐大的严峻形势,清王朝采取果断行动,下令撤藩,从而引发了“三藩之乱”。一时间风云骤起,乱者四应,战火遍及大半个中国,颇有推翻清朝统治之势。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清王朝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  相似文献   

2.
刘小萌 《满族研究》2002,474(3):14-17
清朝入关初,满洲皇帝为笼络三藩,与之子弟建立起多重婚姻,娶皇室女封额附,本简要说明额附的人选,品级以及在清廷中的地位,所尚公主的家世,“破格册封”的含义,清皇室与三藩联姻,用意深远,却未能消弭矛盾的爆发,所以“三藩之乱”平定后,汉人不再封王,汉人“额附”遂成历史陈迹。  相似文献   

3.
艺兵 《炎黄春秋》2000,(11):49-49
康熙二十年,清政府平定三藩之乱以后,东南沿海近海的大小岛屿均为清政府所控制,中国大陆已完全统一。此时康熙皇帝决心出兵收回台湾。  相似文献   

4.
本文挖掘利用海外日本、朝鲜流传和国内的罕见史料,揭示了康熙帝颁布"三藩之乱"《平定诏》之后发生的一系列隐秘史事,如叛乱者耿精忠实际是在《平定诏》颁布之后才被处死的,其延命实因朝中索额图等人的关照;史料传闻尚可喜实际支持了尚之信行动;康熙帝将参与清查尚之信的诸多官员处以杀头重罪实为销毁有关证据等等。该研究对有关"三藩之乱"研究既有结论做出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5.
李正华 《收藏家》2009,(2):92-94
故宫端门西广场陈列着一尊清代武成永固大:降军炮(图1,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一级文物),它是康熙帝为平定“三藩之乱”而铸造的。清初,平西王吴三桂、平南壬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分镇云南、广东、福建,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势力。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清廷下令撤藩。十一月,三藩中势力最大的吴三桂起兵,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次年,称周王。先后夺占贵州、湖南、四川。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与荆州驻防八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各地驻防八旗受到巨大冲击,随后,驻防旗人及其后裔走上了大转变的道路。驻防八旗以辛亥革命为转折点,地位和生活均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无论从辛亥革命史的角度还是民族史的角度,都是研究很不够的课题。本文仅对荆州驻防八旗的情况略作说明,希望有助于问题的深入探讨。 一 以八旗兵分驻全国务要冲地区,为清廷统治和控制各地的基本方略之一,至今民间尚传全国有四十八满城之说。湖北荆州府城设八旗驻防,始于康熙二十二年,然溯其原始,与康熙时平定“三藩之乱”有关。荆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三藩之乱”起,其地位更加突出,时清军与藩兵以荆州为界,划江相对。三藩平定,乃有荆州驻防之设,“三孽既平,车书混—。荆州势处上游,滇黔巴蜀往来所必经,始定驻防之制”。 荆州驻防八旗,由满、蒙八旗组成。其额定兵数为四千,高时达五千余员。康熙五十七年,“共甲兵五千名”。后多次分拨兵员往成都、江宁,杭州等地,当地兵员缺额由余丁中挑选,补足四千之额数。后来,实际兵员,加上养育兵、余兵等项合计,“共七千二百二十八名”。其中,官员亦有定制,“康熙二十二年驻防原设将军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康熙招抚夏国相敕谕》,系康熙十八年清廷给随同吴三桂反叛的将领夏国相的敕谕,是反映清初“平定三藩”重要历史事件的珍贵文物。  相似文献   

8.
关于清廷平定"三藩"问题,学界已有研究。其中有关"三藩"余部编入内务府管领史事,因汉文史料语焉不详,迄今鲜有涉及。本文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奏销档》十件满文档案(康熙朝九件,雍正朝一件)为基本史料,以管领中"尚藩(尚之信)"人口为重点,就其来源、成分、分布、待遇等问题加以考察,进而说明管领人员的内部差异及变化。  相似文献   

9.
清朝从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之后,社会步入安定。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在封建社会里相对而言,都是治国安邦的“明君”,此时出现了史学家称之的“康乾盛世”。“盛世”的瓷器业空前繁荣,特别是在工艺上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有不少的发明创造。珐琅彩瓷器就是这一时期创烧的釉上彩瓷器。  相似文献   

10.
"三藩汉人"是清内务府包衣之一种。康熙帝平定三藩,将"罪藩"处死,家产籍没,其眷属、子弟、亲信、家人编入内务府,称"三藩汉人"。在这些人中间,女性约占半数。文章利用内务府满文档案,就三藩汉人女子的配婚现象作一初步考察。她们身份复杂,而作为其配婚对象的,既有内三旗侍卫、旗员,也有包衣佐领、管领下穷丁,其中又以后者为主。此种配婚方式,完全无视女方意愿,集中体现了满洲领主制下皇权对包衣(家奴)的支配。康乾之际,随着满洲领主制瓦解,对包衣的婚姻限制逐渐放开,强制性婚配亦告结束。  相似文献   

11.
清代大规模制作中和乐器,始于清初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后铜荒缓解,康熙通过颁赐阙里孔庙中和乐器,来树立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孔府则视朝廷赐乐为不易之典,借此加强巩固孔府的地位乾隆五十岁万寿前后,恰逢平定回部战争胜利,地方抚臣为取悦皇帝进献古钟,乾隆据此仿铸中和韶乐镈钟,君臣双方共同人为建构了乾隆治礼作乐的圣人形象。  相似文献   

12.
张林 《神州》2013,(15):32-32
三藩之乱是清朝从动荡走向强盛的转折点。本文注重阐述三藩之乱时耿军及其党羽攻伐徽州的历史过程,它给徽州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引起徽州社会的动荡不安。  相似文献   

13.
<正>清代康熙年间,清廷为抗击沙俄入侵,在吉林乌拉(今吉林市)至爱辉建立25个驿站,这些驿站的站丁来源及身份,至今仍众说纷纭。有些文章说上述驿站的站丁是清廷"发配"的罪犯,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一、《清史编年》记载:平定"三藩之乱",清廷有明确的招抚政策在吴三桂起兵叛清之后,清廷在平叛的过程中,康熙帝始终采取"剿抚并用"的政策。从康熙十  相似文献   

14.
清布鲁特在乾隆前期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的过程中,逐渐由"永守边界者"变化为外藩,再变化为内藩。"永守边界者"没有印信,不需朝觐,也没有助战任务;外藩"照旧安居,不易服色、不授官职、不责贡赋",而对内藩的统治力度则较强。  相似文献   

15.
<正>清代以来,江宁府的方志纂修达到鼎盛,既有官纂,也有私修,通志、府志、县志、乡镇志、乡土志以及各专志等,一应俱全,其种类之繁、内容之丰、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都远超前代。一通志通志为一省之志,不仅记载了一省自然状况、人文情形,而且还是纂修一统志的基础。因此,清朝皇帝多次下诏,要求各省纂修通志,其中尤以康熙、雍正、乾隆最为突出。康熙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后,诏令各省纂修通志,进而大修一统志。于是,两江总督于成龙"开局江宁,延聘在籍儒臣及文人宿学通达治体、谙悉典故者,  相似文献   

16.
西汉郡国并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开国皇帝刘邦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综周秦之分封与郡县为一体,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封国并行的行政体制,制定了一系列对封国控放适度的政策,使封国在维护国家政权、促进经济恢复、发展中发挥了屏藩枝辅的作用。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景、武及后世诸帝不断削弱封国,强大郡县,使汉初郡国并行制演变为单一的郡县制,汉政权因此失去了地方藩护力量。因而,导致了王氏外戚篡权。  相似文献   

17.
比较存世的两种明代大统历日,可确定其多数为普通民用历日,另一部分应属亲王用历,即王历。明代颁赐王历制度可以从王历之意义、颁历方式、王历使用者身份三个方面进行审视。明代颁赐王历制度之建立,当基于洪武封藩之政治理念。王历使用者,最初定位为亲藩阶层。颁赐王历之意义,可由《大统历》历注制度体现,它进一步区分选择活动等级,强化了统治秩序,给予亲藩阶层极高的待遇。明廷颁赐王历,设有专门的王国受历礼仪、使节之制。洪武以后,明廷推行削藩政策,亲藩地位日益走低,相关政策渐次出现调整:王历规格相对降低,颁赐方式有所简化,王历使用阶层扩大。  相似文献   

18.
对十八世纪中国来说,最重要而影响又最为深远的历史事件莫过于康乾盛世的全面形成,以及发生于乾嘉之交的盛衰巨变。虽然史学界对这一问题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无论从研究深度和广度看,都还大有发展余地。任何一个历史现象,从其酝酿、出现以至消失,都具有一定阶段性,社会演变也是如此。清朝康乾盛世,前后持续百余年,在不同时期繁荣程度不同,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措施也不尽一致,为此,笔者对其演变过程作以粗略分期:从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到六十一年,雍正继  相似文献   

19.
汉承秦制,在全国实行州县二级制,但又沿分封诸侯国之例。汉高祖刘邦在建国之初,即分封了七位异姓诸侯王,其封地称为国。另外,又陆续分封了其他有功之臣一百四十余人为彻侯,建立了与县同级的封国,不属所在郡管辖,直属中央主爵中尉。其后异姓诸侯王被逐步铲除,刘姓同姓诸侯王取而代之。经过文、景时期的削藩及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同姓诸侯国也日益衰弱,中央集权较前大为加强。景帝之后,皇帝、贵族的封国一律由中央派“相”去管理,  相似文献   

20.
平定在百团大战中处于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百团大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役突破,第二阶段是扩大成果,第三阶段是粉碎敌人的反扑.第一阶段是全战役的重心,而平定则是其重心之核.为说明此点需对百团大战作一略为展开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