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明末万历年间至清代乾隆年间,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在中国流传了二百多年.学术界对于这一时期西学的流播已作了很多研究.明清之际西学得以流播,是与中国本土思想特别是王学为其提供的接应分不开的.这对于明清之际信仰价值系统的重建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万红 《黑龙江史志》2012,(15):13-15
梁启超宪政思想的理论渊源既有儒学基础,亦有西学渊源,其中尤以西学为核心,且无论儒学还是西学,都受到其老师康有为的深刻影响.然而,梁启超将传统儒学及西方近代政治和法律思想只是作为理论渊源和参考,都左右不了其宪政思想的独立性.儒学作为理论基础,可使梁启超的宪政思想更贴合中国实际;而西学作为理论渊源,可使梁启超接受西方先进宪政理论的指导.梁启超宪政理论研究上的实事求是精神,独立自主而又博采众家之长的气魄,应当是学界特别是法学界坚持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女子教育思想虽然源远流长,但是由于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和经济因素的制约,中国的女子教育依然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和不足之处。当西学思潮传入中国后,国人开始转变思想意识,重新认识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因而中国的女子教育在办学形式、教育内容等诸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尽管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但是西学思潮对中国女子教育发展的贡献依然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4.
<正>广东实学馆是为广东海防教育的发端,张之洞主政广东时将其改名为广东博学馆,它与广雅书院同为张之洞日后大力兴办新式教育的出发点。在晚清的历史语境下,实学的内容是来自西方的声光化电,几乎是西学的代名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词章之学。而"博学"一词顾名思义就是广学,兼容西学中学。围绕着广东博学馆这一教育实体,西学、实学、博学的名称变化反映了近代国人的思想认识变化,而这种变化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5.
发挥思维定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接受",在于唤起受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在于促进对象的自我教育。只有建立和优化受教育者的"思维定势",才能强化其接受的动力系统,激活其接受机制,使教育要求为受教育对象所理解和吸纳,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山西大学是继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之后.于1902年创办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二所国立大学。在她早期的办学历史中,分为由中国人主理的中学专斋和西方人主理的西学专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王甲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处处体现出中学和西学的不同,比较典型地反映出清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郑观应的女子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产生过重要的、积极的影响.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他批判残害女性的陋习,认为女子和男子一样应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主张兴办女学,学习内容以传统女学为主,兼备西学.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郑观应始终无法跳出旧有思想的桎梏,对女子教育思想的认识上还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学科乃"援西入中"的产物,由此引出两方面问题:西方分科观念如何传入;中国本土如何接引。其复杂性在于,作为"传播者",其身份已决定了所谓"援西"是有高度选择性的,甚至不免迎合本土的知识架构;"接引者"也往往将外来知识纳入其所熟悉的知识架构,尤其致力于从中发现西学之"关键"。尽管来华西人对知识分科观念的传播也曾言及学科次第问题,然而所说之次第主要着眼于知识训练的阶梯,将学科定位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与之适成对照的是,晚清对西学分科观念的接纳,却往往从价值上致力于探索各学科之次第(后集中辨析"西学门径")。这些都构成晚清接纳西学重要的一环,也是审视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戊戌时期,维新精英们提出了师法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变革的主张,但是,开明知识分子及官僚阶层却未能就此达成共识.《万国公报》编者沈寿康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官员盛宣怀"论西学为用,必以中学为体";帝党重臣翁同龢、孙家鼐主"中学为主,西学为辅";《明定国是诏》宣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张之洞《劝学篇》明确提出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集中反映了戊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般舆论,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改革的政治共识及改革底线.  相似文献   

10.
在民国时期这样一个承古启今的复杂而特殊时代,对于像胡适此类既受过传统封建教育又受过新教育甚至出国留学接触过更多西学的人来说,其思想更多的体现出复杂性。胡适作为新文化的战士和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一生经历了一个逐渐变化而发展的时代,他复杂的思想和经历,是旧中国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诸多矛盾发展的产物。本文仅从胡适提出的"整理国故"和"全盘西化"这两个切入点对胡适先生的思想进行一个简单的评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上海格致书院为例,以《格致书院课艺》为基本史料,集中阐述了作为民间知识群体的格致书院学生的西学知识结构及其对中西学关系、引进西学的方法等问题的基本认识,从普通民众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思想界的西学观。格致书院学生的思想虽然不似站在历史前台的“大人物”的思想能够左右国家政策,但作为一种潜在的民间思想仍具有社会感召力。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面对前所未有的动荡变局,清政府发动了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的洋务运动。京师同文馆正是洋务运动的产物,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翻译出版的教育机构和洋务学堂,它的建立对当时教育革新起到了示范作用,开启了近代教育的先河。从微观的角度,通过对京师同文馆的教育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师资力量、学生来源、课程设置与考试制度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探究出其对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03年前后是学制变动及科举改制的关键时期,既有的研究多关注国家层面及科举制本身的重大变动,微观或中观层面的关照则相对缺乏。时任甘肃学政叶昌炽作为晚清四大日记之一《缘督庐日记》的主人,留下大量为官处事的生动记载,留心挖掘不难窥见晚清地方官场生态的种种复杂情况:迎来送往占据了叶的大量时间;礼物收受虽使其良心难安,但迫于官场规则乃至生计仍不得不为之;学政事务繁杂,处理时既有原情通融之处,也有坚持原则之时。更为重要的是,八股废除后,科举改重西学与时务,叶昌炽本人虽在一定程度上浸染西学,读西书,出西学题目,但难掩其对西学冲击下能否"保教"的深切忧虑,以致对革命或其他现代思想有消极之抵触。可以说,叶氏所出"论中西官制相通"之类考题背后所隐藏的,恰是其对"西法实乃中法"的坚持。而这种坚持既是传统学问熏陶下的必然,也是对儒学根本地位不容动摇的顽固执念。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早年学习西学,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中西文化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康有为的思想仍然属于中体西用的范围,但是又不同于以往的中体西用思想。他在继承和发展以往先进知识分子"中体西用"思想基础上,形成了新的"中体西用"思想。  相似文献   

15.
近代"西学"在士人心目中的确立,使中国传统的"道"被时空化。从以前相信"天不变,道亦不变",亦即"道一而已",到逐步承认"道出于二",进而衍化为以西学为基础的"道通为一"。在此三阶段中,"道"从普适于"天下"(即全人类)的大方向,缩小为中西学区分下的区域成分,并有"过时"之嫌,后再重新上升为"世界"通行的模式,然其内涵已面目全非。这一根本性的大转向,是近代这一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非常值得梳理。  相似文献   

16.
元青  齐君 《安徽史学》2016,(2):32-43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是近代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官方译书机构,集聚了多达50余人的中国译员群体。他们普遍热心西学且学有专长,其籍贯来源多集中于以江苏为核心的江南地区;除少数考有功名外,其多数出身于科举时代没有功名的普通知识分子;其教育背景新旧杂陈,接受洋务教育者居多。其群体构成反映了近代初期较早接触西学的新型知识分子的某些共同特征。在翻译西书过程中,他们积极参与书目选择、专业名词创设及"西译中述"方式的译书活动,在与西人合作下,完成大量高质量的西学作品翻译,对近代西学传播做出巨大贡献。他们是晚清翻译高潮中相当数量的中国译员群体的一个缩影,是被动开放的中国在急需引进西学而又缺乏人才情况下的过渡时代的译才。  相似文献   

17.
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东渐西学运动的引领者,为世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的政治思想是其文化遗产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关于严复政治思想的研究,有学者认为严复曾经历过大的转变,也有  相似文献   

18.
私塾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教育和文化传播,意义非凡。1840年以降,国运罹难,士人纷纷求诸解救良方,西学思潮蔚然成风。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批新式学堂,掀起了开办新学浪潮。因推进新学之需,由地方乡绅发起,后全国颁行,对乡村私塾进行改造、整合,以资补新学的开展和推行。其过程历时近半世纪之久。通过以乡村私塾改良为视角进行考察,将有助时人对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过程窥测一二。  相似文献   

19.
正"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约表述,最初由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基本思想是以中国纲常伦理之学为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为应用。之后,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此进行了全面论述。"和魂洋才"是19世纪中叶日本思想家佐久间象山提出的  相似文献   

20.
程刚 《攀登》2015,(1):16-20
儒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复兴进程中要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巨大,其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于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于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坚定"三个自信"。实现儒家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要转变认识,加大宣传,加强保护,加速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