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欧亚草原游牧民族的风俗和文化莫任南从黑海之北的东欧平原,向东过伏尔加河、中亚细亚至蒙古高原,是一块广阔的欧亚草原。在古代,这里曾是斯基泰、玛撒该塔伊、康居、月氏、乌孙和匈奴等许多游牧民族生活过的舞台。位于欧亚草原之南的是从北非尼罗河向东,经两河流...  相似文献   

2.
欧亚草原东部的考古发现与斯基泰的早期历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物 《考古》2012,(4):56-69,109
新疆的考古材料对探讨斯基泰的来源和早期斯基泰文化同欧亚草原东部地区的关系等问题有重要意义。新疆及其周边地区在斯基泰西迁之前已经和丰提克地区有互动关系,三道海子文化在其中起了主要作用,其扩张也是斯基泰西迁的主要原因。斯基泰西迁后,欧亚草原进入以游牧为主要经济方式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孙洁 《黑龙江史志》2014,(5):265+267
塞人无论是在古代中亚历史舞台上,还是在古代西域史中都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古代欧亚草原杀不过最活跃的游牧部落联盟之一,是欧亚及世界其他文明在中亚相互交换的不可缺失的桥梁。近年来,对塞人的研究著作主要有《塞种史研究》余太山先生著于1992年,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旨在探讨贵霜王朝兴起以前的中亚史,重点在塞人的活动,本书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塞种史的专著。笔者只是想利用中外历史文献对照,对塞种人进行另一种诠释,如有与前辈得出结论相同,纯属偶然,绝无抄袭,剽窃。  相似文献   

4.
侯煜斌 《丝绸之路》2012,(12):54-55
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的动物纹黄金饰件,其构图艺术是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吸收中原先进冶金技术,受斯基泰动物纹艺术影响而创造的.其文化性质是草原文化自动向西传播交流、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贾臻 《中华遗产》2014,(2):130-149
他们英勇善战,精于箭术;他们信奉自由,劫掠四方;他们是最精明的贸易商,也是最富才华的艺术家。在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亦真亦幻的笔触下,斯基泰人几乎无所不能,令整个欧亚草原闻风丧胆。  相似文献   

6.
东周至西汉中期,中国境内出土的涡纹牌饰,作为典型的游牧民族工艺品,有独特的类型、分布地区及发展变化。涡纹纹样给我们一个艺术视角,观察其间我国长城地带及甘宁地区与欧亚草原西部的互动。为探究戎、胡与萨尔马特、塞人、阿尔泰人及匈奴等族群的关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历史·魏晋南北朝》一书以外族自觉、外部势力反过来影响中国的视角对这段动荡的历史进行研究,强调胡族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南方的“蛮族”在汉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草原帝国》以游牧民族在欧亚大草原上的迁徙为主线,串连起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互动的历史画卷.两部著作的作者分别来自于日本和法国,皆为外国史学家,且不同于国人著史以“汉人”与“汉人王朝”为中心的传统.因此分析两部著述的特点,对比东西方学者之间著史的异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8.
古代生活在锡尔河以北、伊犁河流域及天山北麓的游牧民族塞人(斯基泰人)不断向南和西南迁徙。公元前2世纪后期.在大月氏人受匈奴和乌孙所迫而西迁时,更加速了塞人的南迁。在公元1世纪已经到达阿富汗东南部的塞人中有一支穿过俾路支和信德进入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并在此地建立了塞人国家,这就是所谓的“西郡太守”,亦称其为“西部塞人州长国”。  相似文献   

9.
斯基泰人是上古活跃在黑海北岸草原上的一支游牧民族.依希罗多德所述,该民族有卡里披达伊人、阿拉佐涅斯人、农耕斯基泰人、农民斯基泰人、游牧斯基泰人和王族斯基泰人等六部.参考其他现代研究成果,本文梳理了希罗多德所记相关资料,就斯基泰各部的族称、生产方式和活动地域做初步考察.研究发现,除卡里披达伊人和阿拉佐涅斯人外,其他今天习用的族称在希罗多德笔下只是指称某一人群的固定短语,反映了希罗多德从外部观察所得出的印象;卡里披达伊人、阿拉佐涅斯人及农民斯基泰人的另一称谓--包律斯铁尼铁司,则可视为他称族称,体现了外界人群对其某些特点的关注;而王族斯基泰人则另有自称,即"斯科洛托伊人".在生产方式上,这六部大都以游牧业为主,有些兼行农耕.至于活动地域,希罗多德记载过简,今天只能述其大略.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草原文化遗产分布广泛,美术品种类有岩画、动物风格的青铜器、建筑、壁画、石人等多种,是草原游牧民族生活、文化风习、审美形态的历史记忆。草原文明从发生到绵延盛大的历史,因随逐水草的游牧方式,文化素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因地缘文化的关系,留存的美术品一方面表现出与中原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另一方面又与欧亚草原的文化形态相呼应。本文试以各时段具有代表性的美术遗迹为纲目,参用具体的作品实例,诠释波澜壮阔的草原文明背景下的美术面貌,由一斑而略窥全豹。  相似文献   

11.
晁舸 《丝绸之路》2009,(22):5-10
我国北方长城沿线出土了大量含有动物纹饰的器物。从已知考古资料入手分析,发现其产生与商周时期黄河流域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有关,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受到了以斯基泰类型为代表的欧亚草原动物纹的极大影响,这一切背后的推动力则是欧亚大草原上持续了数个世纪之久的民族迁徙浪潮。  相似文献   

12.
<正>地处我国大西北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是黄河上游地区充满生机的热土,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称,是600万回汉各族人民和谐美好的家园。从秦开始在宁夏设"北地郡"以来,秦大将蒙恬带兵戌边屯垦、修筑长城,宁夏即成为西北重要要塞,素有"关中屏障、河陇咽喉"之称。戎、羌、匈奴、鲜卑、突厥、柔然、党项等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人民一起,先后在这里和睦相处、生息繁衍、开发耕耘。这里又是陆地丝绸之路经宁夏南部地区,将古代希腊文化和欧亚草原文明、中原文化和古波斯文明贯穿于此。1038年  相似文献   

13.
<正>汉唐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这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物古迹,成为当时中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中国古代本不以金银为容器,王公贵族们使用的金银器明显受到北方游牧民族或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境内出土的金银器有些原本就是外来之物,因而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标本。中亚、西亚诸国和欧亚草原游牧民族很早就开始在金银制作工艺方面进行技术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蒙古高原诸游牧民族的历史时,我们发现有一种被称作“剺面”的奇特风俗,在这里延续了很久,从公元前3~1世纪的匈奴人到13世纪的蒙古人都程度不同地保留了这些习俗。事实上,这种习俗产生于古代西亚的原始宗教,在斯基泰社会变为葬礼仪式,并大为盛行,随着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传播,这种习俗和其他一些斯基泰文化成份一道为蒙古高原诸民  相似文献   

15.
从蒙古高原到多瑙河下游连绵不断的欧亚草原地带,直到近代一直是游牧民族活跃的舞台。游牧民族把羊、山羊、马、牛、骆驼等驯化为家畜,并在学会骑马技术和管理家畜群的同时,经历了无数次由冬季营地到夏季营地的季节性迁徙,从而创造了独特的游牧骑马文化。他们与南部的农耕定居民族及北部的森林狩猎民族进行交易,或进行战争,  相似文献   

16.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西征促使东西方不同文明广泛接触,陆上丝绸之路从中原拓展到西域、中亚、钦察草原,阻断了几个世纪之久的欧亚道路因而重新开通。忽必烈继位后,北方游牧民族对海洋的认知程度有所提高。元朝大力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并积极发展海外贸易的原因有三:首先,与元代西道诸王叛乱导致陆路交通受阻有关;其次,马可·波罗等人航海来到中国促进了蒙古人的眼界开阔与地理知识增加,蒙古游牧民对海洋的认识和兴趣逐步提高;最后,忽必烈统一中国后继承宋朝航海技术,有了利用广州、泉州、宁波等重要港口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和开展航海活动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遗产》2007,(1):34-55
在丝绸之路这条沟通东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交流的古道上,黄河流域古代文明、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古代波斯文明、古代希腊文明、欧亚草原古代文明等都在这一重要地区交融。  相似文献   

18.
研究元代货币,时常涉及元代的蒙古字——八思巴字,这是一种早已废弃的民族古文字,但在当时,却是一科应用非常广泛的文字,了解一些民族古文字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把少数民族钱币研究推向深入,也可以使我们在钱币研究中避免错误。八思巴字的创制一、使用畏兀式蒙古字蒙古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其最早记载见于新旧《唐书》,活动在额尔古纳河一带。此时北方广大的草原在回鹘汗国统治下。九世纪中叶,回鹘汗国为黠戛斯人所灭,  相似文献   

19.
<正>1引言马的驯化极大地推动印欧语系人群和文化的分化与扩张,扩大了草原青铜文化的影响范围,并大大提高了人类的运输和战争能力。因此,马的驯养和开发被认为是欧亚草原文明快速演进的核心条件,也深深地影响着古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①。世界范围来看,家马的驯化最晚可追溯至公元前四  相似文献   

20.
北方岩画的探察及其反映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描述了北方岩画所处的文化环境、岩画的内容,重点分析了天山北部岩画所反映出的草原游牧民族的古朴艺术和社会心理文化,为我们了解草原游牧民族早期文化提供了依据.指出岩画寄寓着草原游牧民族对生命的祈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