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竹林七贤是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东晋初年孙盛著《魏氏春秋》,称谯郡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较早将竹林七贤事迹撮集成专书的,有东晋戴逵所著《竹林七贤论》.戴逵字安道,谯国人,少博学,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性不乐当世,常以琴书自娱,多次拒绝朝廷征辟,事见《晋书》本传.《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竹林七贤论》二卷,晋太子中庶子戴逵撰”.该书《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亦  相似文献   

2.
竹林七贤图     
正~~  相似文献   

3.
竹林七贤图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纵125.9 横55.4厘米 米色缎地上,绘绣了魏晋间七位丈人名士游於翠竹丛林中。所绣人物神形兼备,针法丰富,有套针、旋针、纲针等。图中山石、草苔、桥梁等,只绣轮廓,以彩填绘。引首有椭圆形朱印“青碧斋”并题绣18字,后有圆形“露香园”朱印一方。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比对南朝南京西善桥宫山墓、丹阳建山金家村墓、丹阳胡桥吴家村墓竹林七贤砖印壁画及壁画砖得出结论 :金家村墓竹林七贤壁画是在得到部分与西善桥墓壁画同模壁画砖的基础上补添而成的,吴家村墓竹林七贤壁画则重新制模制砖,但图像继承自金家村墓。西善桥墓的年代应该在南齐之前,或可提前到刘宋时期,所以,金家村墓壁画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竹林七贤”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检索《大正藏》的相关译名、实地考察遗址并综合分析文献资料后得出结论 :东汉至西晋时期汉译佛经中的释迦牟尼说法处“竹林” ,大多数译为“竹园” ,有关“竹林七贤”系东晋士人附会佛教典故的观点值得商榷。自古至今生长竹子的河内山阳 ,处于邺至洛阳之间 ,魏晋之际为达官贵人的庄园别墅区 ,属政治敏感地区 ,竹林之游发生于此地引人注目。“竹林七贤”故事的传播过程中 ,两晋之际的琅琊王氏家族起了重要作用 ,最终通过孙盛之笔 ,在历史的记忆中定格。  相似文献   

6.
薛峰  王厚宇 《收藏家》2011,(7):87-88
李墅,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生,字石湖,后作石壶,号野人、石湖甫、伯子、壶道人。扬州人,居常府巷内,清末民初画家,为"扬州八怪"后裔。他幼承家学,后拜王拓村为师,是王小某再传弟子,得陈若木、莲溪指授,能综合诸家之长,善山水、人物、  相似文献   

7.
竹林之游的确切地点,在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五里源乡以北云台山以南一带。在这里,嵇康有两处住宅。竹林中人相聚百家岩,终日在竹林中饮酒清谈,高山流水,谈虚论道。百家岩是一个约高170米、宽500米的巨大峭壁,峭壁下的一座低矮小山丘便是嵇山。峭壁与嵇山之间有个约宽30米、长百米的平缓地,可供百家居住,故名百家岩,这里有清泉、山溪,风景秀丽,嵇康的山墅即建在此处,后被佛教庙宇百岩寺取代。竹林之游的古迹,集中在这一带,如刘伶醒酒台、嵇康淬剑池、孙登长啸台、王烈泉等。  相似文献   

8.
张瑨是晚清时期辽西地区的享有盛名的画家,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出生于建昌县要路沟乡石门村的农家,卒于1935年。据民国十八年(1929)出版的《历代画史汇传补编》载:“张瑨字朵珊,辽东人,工山水、花卉、人物”。号石门樵客,又号云林。张瑨自幼勤奋好学,酷爱书画,二十  相似文献   

9.
《收藏家》2020,(5)
正竹刻艺术原是文人素雅品位的产物,於明代正德至嘉靖年间,成为一专门的艺术品类。自正德、嘉靖之後,竹刻艺术发展十分迅速,大部分竹刻名士皆集中在江苏嘉定和金陵一带,一些士人便将这些精工典雅的作品,根据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划分流派,於是出现了嘉定派。嘉定派刻制生产中心主要是在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区),以"深刀刻法,即奏刀深峻,洼隆浅深,可五六层"为主要特征,作品能表现出丰富的画面层次及立体效果,因而在中国  相似文献   

10.
画像砖是我国古代墓室壁面上所用的一种图像砖,主要出土于河南、四川、江苏等地汉代至魏晋、南朝时期的墓葬中,是我国物宝库中的瑰宝。南京博物院所藏模印拼嵌画像砖《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为同类物中的精品,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一幅魏晋人物画实物,也是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人物图。  相似文献   

11.
我国魏晋时期,文坛上出现了引人注目的阮籍、嵇康等七大名士,他们互有交往,诗、文、赋流传甚广。他们曾在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中恣意畅饮,谈诗论文,放浪形骸,不修边幅,极尽文人潇洒浪漫之风,引起时人羡慕,称其为“竹林七贤”。东晋以后,随着清谈之风日盛,旷达、高雅、孤傲、崇尚个性和自然,便成为士族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竹林七贤”无形中被视为一种楷模,竹林聚会的情景被画家们载入画中。济南市博物馆现藏清代俞龄的《竹林七贤图》轴一幅,绢本水墨淡着色,纵168.5厘米,横90.5厘米。此图右侧峭峰直上,斜耸入云,峰下墨竹片片,繁茂劲削,纵健秀逸而不圆媚。葱郁之余,干的挺拔、节的梗脆、叶的阴阳向背都表现得真真切切。竹叶在微风中婆娑摇曳,竹竿似轻盈的秀士,俊雅飘逸。最开阔之处的远景之竹,用润泽水墨之笔加以晕染,苍苍茫茫似雾霭萦绕;林中溪水蜿蜒奔突,碎石劲草穿插起落,葱茏的翠竹与溪水的涟漪相映相照,竹林与坡石的组合颇具匠心。在这样气静神闲的郊野,幽静湿润轻跃墨端,给人充实秀美之感。作者笔下亭亭之竹的傲立,表现出时人心目中贤士们坚贞孤傲的君子德风。图中七位贤士,多戴头饰留胡须,褒衣博带,或抚琴吹箫弹琵琶;或展卷沉思觅意句,人物姿态...  相似文献   

12.
很难说清楚傅山是个创作家的形象,还是理论家的形象。此公的出现我以为具有划时代意义。他在创作上是将明代积弱一扫而空,但他在理论上又以独力扭转了中国书法史沿袭日久的审美定势,没有他的奔走呐喊,真不知清代书法会怎么办。  相似文献   

13.
梁基永 《收藏家》2006,(4):34-36
七月流火,台风时至,香海的夏日本已潮湿闷热,岛居无俚,正枯坐间,忽有友朋挟画册造访小斋。红尘纷扰中,展读一过,不啻清凉散也,遂为之记。是册名《溉庵养拙图册》,养拙二字,想是出于潘岳《闲居赋》:“终优游以养拙”,即悠然归隐意也。图册画溉庵主人的幽居乐事,共有四图,每图均有引首及题词。第一页上题签的,是伊汀州之子伊念曾,字作伊(秉绶)体,纯任自然。第一图名曰《松下听琴图》,也许是主人嗜琴的缘故,他将此图放于册端并请两位名士题引首,其一为黄珏题“松下听琴”篆书,落款为“咸丰己末”即咸丰九年(1859年)。黄珏(?-1881年)字孝侯,安徽…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竹林”文化意义的阐释,“七贤”之间性情品格巨大差异的分析,有关“竹林之游”时间的考证,认为“竹林七贤”这一名士群体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存在,而是东晋士人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进行加工再创造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王爱军 《环球人物》2013,(25):86-88
酒量很大从来不醉,受贿布匹从不肯用魏晋时期,山涛、嵇康、阮籍、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吟诗作赋,他们蔑视礼法,崇尚放达,世人称为"竹林七贤"。在这七贤之中,山涛被尊为"老大",这不仅因为他在7人中最年长,更因为他的风神气度无人能比。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虽说数量不多,但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知识精英很容易转变成社会精英和政治精英,尤其是科举制出现以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社会流动渠道对很多耕读传家的民间知识分子有很大的吸引力。知识分子也因此成为权力阶级的附庸,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了后世的几乎所有中国人。因此,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止于竹林七贤,笔者同意这个观点。本文将以竹林七贤为对象分析何为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以及为什么竹林七贤可以称作中国古代最后一代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7.
1700多年前,7位名士经常在河南云台山的一片幽静的竹林中聚会。他们开怀畅饮、放歌长啸、抚琴赋诗、谈玄论道,过着潇洒飘逸的生活。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在这里还原这种品格和生活?  相似文献   

18.
岛崂山,因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而名扬四海。现代山水画家石磊,则因数十年坚持画崂山而名之。石磊其人,本名孙玉国。1947年出生于山东烟台海阳普通农家。务过农,当过店员和美工。1980年结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从此走上了专业画家之路。1990年他为了亲近自然,了  相似文献   

19.
蒋衡(1672-1743)是清朝著名的书法家,江苏金坛人,字湘帆,别号甚多.常用的有拙存、拙老人等.康熙六十年(1721)岁贡,雍正元年(1723)改恩贡,人国子监肄业,两次应顺天乡试俱被放,便绝意仕途,专攻书学.最有名的作品是历时十二年于乾隆三年(1738)完成的楷书<十三经>.这部楷体经书很受乾隆皇帝的赏识,并为此授以国子监学正职衔,蒋衡因而名重一时,时人得其片纸寸缣如获拱璧.装帧考究的<拙老人赤牍>即十分珍贵.  相似文献   

20.
鲁力 《东南文化》2000,(6):62-63
在南京博物院新展厅中,有许多稀世之宝第一次和广大市民见面,其中刚刚复原的南朝模印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即是这些“重鼎之器”中的一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