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建设是20世纪以来逐步形成的一个时代性命题,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既是民国以来新的社会秩序重建时代需求的集中呈现,也是民国建立后由革命转向建设进程中的一个历史选择。20世纪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自发性地相继而起,却又呈现着大体一致的重建乡村社会走向,恰恰是社会建设时代诉求在乡土中国的深度体现。乡村建设即为社会建设,社会建设即由乡村建设而起,这形成当时中国建设思潮与社会运动颇具特色的历史情势。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设立行政院社会部,始将社会建设纳入国家建设体系。由社会部主导的社会建设事务却最终陷入困境。社会建设之首要在于民生,作为一个时代命题的社会建设,只有在民族-国家整体建设的战略规划中才能获得正解。  相似文献   

2.
金山 《文史春秋》2014,(11):1-1
<正>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人类文明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自强不息与繁荣富强的发展进程中,总有一种重要精神在维系着,支撑着,伴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前行。"忧乐"思想古来就有,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人文思想。从战国时期屈原《离骚》的忧国忧民到两汉《乐府》的歌  相似文献   

3.
柯林武德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是其史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因应于实证主义史学传统重视原始史料与恪守价值中立原则,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命题体现了理性主义特点,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历史学家而非史料置于历史知识建构的中心,认为理性分析历史事件的关键是发现人类历史的目的性。不同于学界的唯理性主义指责,柯林武德在历史认识过程中,既注意到理性(目的),也没有忽略理性所依托的情感构境。尽管柯林武德做出的基本情感与非基本情感区分并未妥善解决历史认识中理性(客观)与情感(主观)的关系问题,但他围绕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论题进行的相关阐释体现了其辩证的、理性的思想特点。  相似文献   

4.
柯林武德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其思想体现出唯心主义、理性主义与相对主义的特点。"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是柯林武德历史哲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因应于西方历史哲学从思辨的到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的范式转型,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命题体现了其历史解释视角从思辨历史哲学强调的整体转变为认识论历史哲学突出的个体。柯林武德阐释的历史解释的社会语境与个体视角,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由此及彼的关系。柯林武德在历史认识过程中,既注意到个人,也没有忽略个人所处的社会语境。在西方历史哲学发生后现代转型背景下,后现代主义者割裂历史解释中个体与整体因素的关联,这突显柯林武德强调历史理解中社会语境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概念,并把它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高度。这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又一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赵微 《黑龙江史志》2013,(23):339-340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念。它不仅有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的深邃的理论根基,更有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鲜明特色。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代背景下,不断深入挖掘以人为本科学理念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渊源,对于建构"后西方话语"时代的中国政治话语体系,进而在形成世界新秩序进程中发挥中国独特作用具有极其重大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债务问题在私有制社会出现以来普遍存在于各个历史时期,这其中既包括官府借贷,也包括萌发并广泛植根于民间的私人借贷,它既是经济史、思想史研究的内容,也在法律史探讨的范畴之内。而从社会史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一"经济现象"背后广大债权人、债务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心态、社会结构的改变,则是在历史整体观、发展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命题。  相似文献   

8.
马晓红 《攀登》2010,29(3):24-2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制度奠基与道路探索、重新开启与理论拓展、稳步推进与理论创新、历史新起点与理论新发展的历史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和升华。回顾并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脉络,系统阐释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总结其经验,对于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民工问题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才出现的新事物。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和形成,是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崛起之后,中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但是,由于体制和政策的种种障碍,他们在城市社会里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农民工问题。同时,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因此,必须正确分析我国农民工问题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才能更好的解决农民工问题,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正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将其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随后下发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一切历史都是史学史",是柯林武德在他的《历史的观念》一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与"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共同构成了其历史哲学的两大支柱。然而长期以来,这一命题并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事实上,只有把这两个命题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真正读懂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从"一切历史都是史学史"这个命题出发,本文以历史是历史学家依照现在的证据对过去的推论这一观点,论证了历史的观念性和现实性;以"我"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为基础,论证了思想史与史学史的同一,表明了历史的主体性和思想性,进而论证了历史重演论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从历史的概念出发,以反思为中介,论证了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的先验性和辩证性;最后,结合当下史学理论发展的趋势,表明"一切历史都是史学史"这一命题蕴含的思想资源和认识论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史学理论界对历史编纂和学术史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张国磊  夏鑫 《神州》2013,(17):287-28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决策。高等教育承担着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历史使命,肩负着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所需人才的责任。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试论毛泽东对人民参加国家管理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瑞 《攀登》2010,29(5):33-37
跳出执政"历史周期率"是毛泽东始终思考的重要命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就这一问题继续进行思考与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毛泽东关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的思想,在当今时代条件下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对于推进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决策。高等教育承担着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历史使命,肩负着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所需人才的责任。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中古民居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献土 《丝绸之路》2009,(20):62-64
古民居是人类世世代代生存、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积累了劳动者几千年丰富的建筑设计思想,带着浓厚的乡土信息,蕴涵着浓郁的历史文化价值。古民居是民族建筑的源头和根基,也是承载着各种历史信息的真实遗存。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要遵循"不大拆大建,不伤筋动骨,不推倒重建"的原则,保护那段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老百姓自己的历史,使古民居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木乔 《世界》2006,(2):12-13
我们应当记住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2005年12月29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天属于中国广大农村和亿万农民,经济快速发展并不断融入全球化进程的中国,正在为建设新农村开始一些实质性举动。  相似文献   

17.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走过了90多年的历程。核心主题是揭示中国历史奥秘,阐明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及与世界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关系。它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结果,但具有本土的学术根脉与源流,是对晚清新史学的超越与扬弃。走向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中国史学的基本脉络。它与中国革命史息息相关,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血脉相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紧紧相连,以"中国社会性质"为话语之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学术形态,以"史论结合"为基本方法,表现为"历史"与"逻辑"的高度一致。它实现了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的结合,第一次让中国历史显示出其内在的规律性,前所未有地探讨、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命题,极大地丰富、深化了历史认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为中国史学引入了科学的思想方法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书循晚清、民国创建、五四新文化运动、1921-1927年间的国共合作与分裂这一历史线索,探究了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萌芽、兴盛和衰落过程,分析了无政府主义的理论和社会实践,既说明了无政府主义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民主思想的一个源头,又指出它同时也是革命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其在中国革命思想发展中的贡献做了充分阐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张育齐 《神州》2014,(15):288-288
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适应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点核心组成部分,其新农村文化建设显得极为重要。如今,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发展,从当今的新农村建设进程的现状来看,新农村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瓶颈问题,这些存在的瓶颈问题严重的制约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顺利发展。那么,对于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我们一定要理清思路,想尽办法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根源入手,对其存在的问题找出正确的解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顺利发展,才能跟上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脚步。对此,本文探讨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胡岩涛 《神州》2013,(5):1-2,4
在中国的政滗思想史上,“家”、“国”与“天下”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命题。自先秦时期起至今,这个命题依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讨。观今日中国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便是一个缺乏责任的问题。文章以“家”、“国”与“天下”为切入口。并对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乱世中的思想进行重新的价值审视。进一步阐明“天赋己任”、“天下为公”以及“天民合一”对建设富强国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