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磁县城南近年出土了齐献武高王闾夫人墓志,墓主人为东魏献武王高欢侧室茹茹公主。该墓志的出土对于了解北朝与柔然之间的关系、东魏北齐高氏集团的势力发展以及帝后葬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梁燕妮 《沧桑》2011,(3):83-84,87
北魏末年,六镇起义爆发,社会动荡不安,尔朱荣大肆杀戮北魏皇室和公卿贵族,渤海封氏之封回即在此时遇难。封回子封隆之凭借其在渤海的地方势力,与高乾兄弟袭取冀州,公开反对尔朱氏的统治,并先后选择并"投效"孝庄帝、刘灵助和高欢作为自己的"明主"。最终协助高欢创立霸业,从而确立了渤海封氏家族在东魏、北齐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3.
东魏北齐在中国历史上以政治极端黑暗著称。鲜卑勋贵凶残腐败,搞得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注意到了掌握鲜卑军人的京畿都督府的作用。当时,战争频繁,社会矛盾复杂,毫无疑问,军权是政治权力的核心。东魏北齐并没有象北周那样实行府兵制,而是由京畿都督府统领京畿兵和地方上的州兵维护统治。只要认真研读史书就会发现,京畿府是一个  相似文献   

4.
《文博》2019,(5)
北魏初至北齐末,河北士族渤海封懿家族政治社会地位起伏跌宕。具体来说,北魏初,封懿家族家声不显。至中后期,封魔奴、封回父子值逢机遇,其家族渐趋上层。北齐初中期,封隆之与其子忠心奉事高欢,使家族挤身于勋贵阶层。然至北齐后主时,封懿家族因统治阶层复杂的内部政治斗争,加之家族自身原因,最终衰败。北魏初至北齐末,封懿家族的兴替也反映出北魏、东魏、北齐三朝的政治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5.
东魏西魏时期,道士因道教在东西发展境遇之不同,而以东魏尚黄、西魏尚黑之差异造作黄黑之谶,附会东西兵争胜负,多以黑胜黄为言。及北齐天保六年文宣灭道,道教与佛教、道教与高氏之矛盾骤然升级,黄黑之谶也由此演变成黑衣之谶。“亡高者黑衣”之谶兴起,矛头直指高氏与佛徒,并波及北齐政治,北齐衰亡与之不无关系;黑衣之谶为北周所利用,以为已瑞,北周由弱而强与之有关。北周本重道教,又因黑衣之谶而猜忌僧徒,建德三年武帝灭佛,黑衣之谶排佛之目的实现,建德六年周武平齐,黑衣之谶亡高之目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36公里的天龙山上。太原古称晋阳,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被称为“乱世之强藩,治世之重镇”。北魏晚期高欢在晋阳建立大丞相府,控制了北魏政权。建立东魏后,仍长期居住晋阳宫,在天龙山上建起了避暑宫,开凿了石窟。高欢的儿子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地方豪右与东魏北齐政权关系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双方斗争的经过 ,并结合此间出现的地方行政区划由大量膨胀到天保七年一举大量并省 ,指出行政区划增减与豪右和朝廷关系的消长变化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魏末朝廷国力枯竭 ,不得不征募各地豪右出征纳财 ,而酬以官职 ,促成州郡增多。这些豪右非高欢嫡系 ,高氏掌权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打击 ,天保七年并省州郡县则是其中一环。  相似文献   

8.
东魏、北齐时期,国家设置"道"作为大都督、临时行台和地方化的稳定行台的活动区域的规定.但是,随着东魏、北齐国家军事征讨制度的改变,逐渐取消了大都督和临时行台的设置.在这个过程中,"道"与地方化的稳定行台成为固定的结合,因此,"道"成为地方化的稳定行台区的代称.这种"道",实际上,是东魏、北齐国家控制地方的重要军政区域,在对外实行军事防御以及保证国内统治秩序的稳定上,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婚姻关系看,六镇豪帅在徙居六镇前,大多处于北魏统治集团的中下层。徙居六镇后,六镇豪帅逐渐成为社会关系局于六镇的地方势力,其联姻对象主要是本军镇豪帅和邻近的代地豪帅。孝文帝迁都洛阳,主要是使六镇豪帅在北魏统治集团中的边地豪帅地位固定化。六镇豪帅通过联姻已结成了牢固的婚姻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使六镇豪帅在六镇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因孝文帝迁都发生实质性变化。所谓六镇豪帅的社会地位经历了从北魏统治集团核心层剧降到低贱府户的下降过程,其实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0.
<正>定州市博物馆藏有一尊东魏武定二年(544年)定州刺史厍狄干造像残件,其基座三面均镌刻铭文,内容涉及厍狄干及其家族、定州最高僧官和部落僧官共同参与为东魏皇帝和勃(渤)海大王高欢造像之事。厍狄家族是东魏、北齐时期的重要家族,尤其是以厍狄干为代表的河东厍狄家族成员在北朝晚期的政治舞台上十分活跃,故此造像学术价值较高。现将这尊造像介绍如下,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岛夷萧衍传》在《魏书》中地位特殊,所述萧梁历史不仅为编撰者魏收亲见亲历,且与北魏衰亡、北齐建立的时段一致,其编撰主旨除彰显萧梁的僭伪性、地方性及民族性之外,还隐含论述魏齐易代、北齐一统南北之合理性的现实考虑。所述萧梁北魏间的战争关系与萧梁朝贡东魏形成对照,着眼于梁使入邺的影响力,将萧梁遣使解读为高氏代魏的德行象征。该传将梁朝的存续与梁武帝个人统治视为一体、以梁武帝统治终结为时间下限,固是以魏祚为时间坐标,但亦是源自北齐的对梁政策。北齐建立后,试图借侯景乱后的动荡政局建立藩属政权,《岛夷萧衍传》将侯景之乱视作"天亡"江左王朝的标志,正是北齐对自身天命之颂扬。  相似文献   

12.
秦博 《史学月刊》2020,(4):45-58
明代的勋卫与散骑舍人是宫廷侍卫中的特殊成员。明初,勋卫、散骑舍人均从勋贵、都督、指挥等中高级将领的子弟中选任,并铨注于锦衣卫衙门,职在带刀随从帝王朝会。明中期之后,散骑舍人渐不授,而勋卫演变为勋爵应袭子孙例授之职,与勋爵承袭制度密切相关。至嘉靖、隆庆之际,朝廷尝试扩展部分勋卫的职权,但总体成效不显。勋卫、散骑舍人制度是明代多种国家制度的结合点,体现了明代军政体制中的贵族特征。  相似文献   

13.
北齐国祚短暂,从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代东魏称帝都邺开始,到公元577年幼主高恒亡国为止,仅经历了六帝二十八年。然而,在这一短暂的时刻却出现了异常的崇佛热。即上自帝室、上层权贵,下至普通官吏、中小地主中的所谓“邑主”、“邑子”、以及庶民百姓,无不争相竭财事佛,营寺建塔,凿窟造像。据载,在北齐统治集团据有的地盘内,拥有寺院四万余所,僧尼达二百多万人。  相似文献   

14.
明代云南巡抚所兼赞理军务一职的与夺背后,是巡抚与沐氏总兵之间复杂的权力消长关系。明代中期,朝廷一方面不断强化巡抚的军政职权以遏制勋贵世镇的弊病,另一方面又长期不授予巡抚赞理军务的兼衔,以凸显沐氏总兵的特殊地位。至嘉靖朝,沐氏多名子孙冲龄莅政,世镇体制出现危机,于是朝廷正式加滇抚赞理军务衔以稳定边陲。此后因黔国公争权,巡抚建制又有所反复。但相较贵族世袭,官僚体制的优越性更加明显,巡抚在一定程度上逐步取代了黔国公的军政职能,沐氏世镇反而日趋瘫痪,仅作为一种皇权的象征而维持。  相似文献   

15.
本文观察明初勋贵的出身、籍贯和早期经历,考察洪武三年所封勋贵的人选与序列,认为诸将与朱元璋的早期私人关系决定着勋贵的人选与地位。那些在朱元璋名位不彰时即确立私属关系的将领,绝大多数为濠州红军早期成员,籍属濠泗地区,出身从军而非归附,构成了作为勋贵主体核心的濠州从军者一派。不同于以往对于明初勋贵集团分为淮西和浙东两派的观点,本文将整个勋贵集团分为濠州从军、江北归附、渡江后归附等三个内外圈层,后两个圈层遭到了君主和濠州从军者的压制与猜忌。本文按照这个认识框架审视洪武时期的历次杀戮勋贵事件,考察各派勋贵的命运,认为历次杀戮事件皆非针对整个勋贵集团,而是或针对归附者,或针对洪武三年受封的老一辈勋贵,或针对洪武中后期受封的新进勋贵。在任何一次杀戮事件中,濠州从军者一派所受损失都是最少的,它从来没有成为君主专门打击的目标,而是一支与君主彼此借重的势力。  相似文献   

16.
被誉为“北洋之虎”的段祺瑞,作为北洋军阀皖系首领,曾是中国舞台上权倾天下,叱咤风云的人物。袁世凯在世时,段仅次于一人之下,居于万人之上;袁世凯死后,段又几度执掌北京中央政府军政大权,即使被迫下野,他的资历和威望也使各界人士敬畏不已。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段祺瑞的晚年却是在极度的苦闷和孤寂中度过的前排右三副总统冯国璋,右四大总统黎元洪,右五为国务总理段祺瑞下野天津,不甘寂寞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段祺瑞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练成的五师一旅皖军,不到五日即宣布解散。段见大势已去,不得不通电下野,寓居天津。自从到…  相似文献   

17.
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的响堂山石窟是由东魏-北齐皇室供养、开凿的大型石窟,在北朝晚期石窟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响堂山中心柱窟的形制入手,在类型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比对新疆、河西以迄中原地区的中心柱石窟,作者认为,响堂山中心柱石窟后甬道低矮的形制只能在新疆克孜尔石窟找到源头,而这一形制已不是河西至中原地区中心柱窟的主流形制,表现出明显的"西方"因素。结合文献材料,作者得出结论,响堂山中心柱窟这一形制的出现,当与东魏-北齐皇室崇尚胡风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凭军功封袭公、侯、伯爵位的勋臣是明代特殊的政治群体。朱元璋立国不久就构建了一套功臣封爵制度,使开国功臣享有非常的地位和待遇;他还尝试授予功劳最大、最可信赖的勋臣高级行政官职以确保控制国家要害部门。但在政治实践过程中,勋臣的职官逐步虚化,他们主要通过受领钦差职事广泛参与军国庶务,形成明初特有的贵族政治倾向。至洪武中后期,朱元璋的勋臣方略逐步呈现出矛盾和摇摆,大部分勋臣遭到致命打击,但与勋臣相关的制度却逐步完善,极个别勋臣的职权还有了加强。洪武朝矛盾的勋臣制度影响了整个明代勋臣群体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京口北府集团属于一个有着鲜明特征的"军功受益阶层"——在这个阶层内以军功的有无和高低来确定一个人政治社会地位的有无和高低,这使得晋宋鼎革之际京口北府集团势力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色,而且,这个发展轨迹与刘裕代晋具有紧密的一一对应趋势。在第一阶段,北府"军功受益阶层"凭借强势军功突破既有的门第制度,击败高门士族,取得对国家方镇的有效控制,军功受益阶层形成;在第二阶段,北府集团内部出现权力分化,借着北伐南燕和平定卢循之乱的军功,刘裕阵营中资历浅、年纪轻的一辈将领开始跻身国家方镇之列,刘裕阵营军事政治优势突显;在第三阶段,随着刘裕"造宋"事业的进行,刘氏宗亲、戚属开始取代军功将领出任方镇,军功将领退居二线。也就在这种权力的交替中,刘裕代晋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20.
文博简讯     
《文物》1979,(3)
最近,在沁县文物馆,陈列了一批北魏石刻造像。这一批石刻造像,是1959年在沁县城北三十公里的南涅水公社南涅水大队村北出土的。从石刻的纪年文字来看,有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到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跨越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