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淦 《文史天地》2014,(7):50-54
正一、开禧北伐与嘉定和议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南宋权臣韩侂(音tuō)胄挑起了对金国的战争,史称"开禧北伐"。韩侂胄何许人也?宁宗赵扩的皇后姓韩,他是韩皇后的叔祖父,以外戚执掌朝政14年。由于他专权跋扈、排斥异己,引起了普遍的不满,便欲乘金国衰弱之际建立"盖世功名",以巩固自己的权势。可是,当时宋国的境况又如何呢?由于韩侂胄长期擅权,内贬贤臣,外无良将,早已是民穷财匮,原本衰弱不振的南宋小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在欣赏宋朝词人辛弃疾那些力主恢复中原、壮怀激烈的作品时,经常会与南宋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不期而遇,他就是开禧北伐的发起者韩侂胄。胜者王侯败者贼,北伐兵败的韩侂胄早已被归入了误国权臣的行列,但就最后结局而言,可以说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人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某一天的一句话竟然在五年后要了他的命。故事要从南宋第四个皇帝宋宁宗的后宫说起。宋宁宗的原配韩皇后因病逝世后,宋宁宗内心陷入了深深的矛  相似文献   

3.
論韓侂冑     
南宋时代坚决主張与侵略者作战来收复中国国土解放在金人压迫剝削下的中国北方汉族人民的韓侂胄,在宋史上,是与汉奸秦檜并列于奸臣傳的,而且七百余年来,一直被封建主义历史学家所公認为奸臣的。他之所以被称为奸臣,有兩个原因:即庆元伪学之禁和开禧北伐的失敗。事实上,所謂“庆元伪学之禁”,不过是封建统治阶級内部派系矛盾所展开的政爭,开禧北伐更是对侵略者所作的正义战爭。但是,为了与韓侂胄作致爭的反对派領袖,是历代封建統治者用来作为麻醉人民工具的封建主义偶像朱熹,于是封建統治  相似文献   

4.
近读赵俪生教授《学海暮骋》(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获益甚多。惟其中《说辛弃疾卒前三、四年中的情绪波动》一文,谈到辛氏和韩胄的关系,引《六州歌头》下阕:“记风流远,更休作,嬉游地,等闲看。君不见,韩献子,晋将军,赵孤存;千载传忠献,两定策,记元勋。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直使长江如带,依前是口(扶?)赵须韩。伴皇家快乐,长在玉津边,只在南园。”解释为“词中以韩世忠、韩胄两世扶保家室,极尽颂扬之能事。”解释之误有两点,一以“忠献”为韩世忠;一以“两定策”为“韩世忠、韩促胄两世扶保宋室。”邓广铭《稼轩…  相似文献   

5.
正族谱是以记载同一姓氏血缘关系的世系、重要人物、个人事迹、家族历史为主要内容的特殊图书体裁。又称"家谱""家乘""谱碟"。族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家谱中的世系、表图,传、记、志等体裁广泛为国史,方志所采用,所以编一部新世纪的谱书,上可以追本溯源,缅怀先人,下可以  相似文献   

6.
宋朝日历纂修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日历之修,肇始于唐代。现存文献中有关唐修日历的记载极为少见,当时似只是偶尔进行,尚未形成固定的编修制度。五代后周显德中,亦曾令“端明、枢密直学士编记言动《内庭日历》则虽有日历之名而实属起居注一类,与宋朝所修日历迥然有异。宋朝日历,以时政记、起居注为基本依据,参考政府各级官署之档案文书,乃至臣僚之家所上墓志铭、行状,“会集修撰,为一代之典”。是囊括一代史事的资料长编,为进而修撰实录、国史诸书之根柢。  相似文献   

7.
对山东泰安高校开展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当前国史教育在省属本专科院校的基本状况,了解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一些重大政策和决策的学习认知情况,为完善和改进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的国史教育提供依据。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可知,当前高校国史教育成效显著,绝大多数大学生具备基本的国史素养,同时发现大学生的国史素养、认同水平、教育效果与其专业、年级、政治面貌有关。为了在当代大学生中继续深入开展国史教育,建议要进一步理顺高校国史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开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史教育队伍、创新国史教育模式和加大高校国史教育的督导检查力度。  相似文献   

8.
储著武 《安徽史学》2021,(1):162-168
"文革"结束后至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前,是国史研究学术建制的探索完成时期.这个时期,国史研究学术建制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文革"结束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前,胡乔木提出"赶快着手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社科院成立现代史研究室;第二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至1982年底,编写《当代中国》丛书启动,中国社科院拟成立现代史研究所的建议未被采纳;第三阶段,自1983年至1990年底,以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为标志,国史研究学术建制取得实质性进展.学界在探索完成国史研究学术建制的十余年时间里,始终贯穿着明确的学术自觉意识.这是完成国史研究学术建制的重要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9.
正《宋史》卷三九七《劉甲傳》載:"(韓)侂胄誅,上念甲精忠,拜寶謨閣學士,賜衣帶、鞍馬……明年罷宣撫司,合利東、西爲一帥,治興元,移甲知潼川府。安丙既同知樞密院事,董居誼爲制置使,甲進寶謨閣學士、知興元府、利路安撫使,節制本路屯駐軍馬。"  相似文献   

10.
宋朝国史,系指在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实录诸书基础上修撰而成的本朝纪传体正史。它为宋人私家修史所广泛取材,也是元代据以修纂《宋史》的底本。弄清宋修国史的始末经过,对于研治两宋历史、特别是正确认识《宋史》诸书的史料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葛兆光同志尝撰《宋官修国史考》一文(载《史学史研究》1982年第一期),以下简称“葛文”,于此做了极有价值的探索工作。然葛文于史料发掘或有未尽,所论亦有值得商榷之处。笔者不揣浅陋,就以下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正于识者。  相似文献   

11.
《百年潮》1999,(7)
韩衍,字蓍伯,在辛亥革命时期,他是响当当的一位激进的革命诗人,又是安徽光复的重要策划者和组织者,被称为“革命奇士”。然而民国初建之时,他却死于非命,所以毁誉全无,事迹终隐。后来陈独秀反袁事败流亡日本时,为怀念这位友人,写过一篇《孤云传》,发表在《甲寅》杂志上,可说是记述韩蓍伯生平最早的文字了。但在述及韩的死因时,却曲笔而过,这是因为杀韩者已是  相似文献   

12.
清代承袭历代修史制度,开设各类史馆颇多,纂修史著亦丰,为后世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史学遗产。国史纂修,是清代官方史学编纂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乾隆朝纂修的"五朝国史"较康熙朝"三朝国史"、雍正朝"四朝国史",体例更加完备、内容更加丰富,开创了国史纂修的新局面,促进了清代国史纂修制度的完善,成为清代官方史学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宋初沿袭唐、五代以来次相监修国史的制度,在仁宗朝变为首相监修的同时,建立起以临时命官提举为特征的修史制度,监修国史逐渐变成了一个徒有监修之名而无监修之责的虚职。元丰五年以后,监修国史之职不再除授,修史但以提举修国史系衔。南宋绍兴三年恢复监修国史制度,九年又恢复提举制度,使监修、提举分领日历和国史的修撰。绍兴二十六年,监修、提举为左、右宰相分领,遂成为定制,相位虚,则由参知政事权领。  相似文献   

14.
端方与南洋劝业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端方曾任清朝陕西按察使、布政使及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等职。近代史论著提及端方,首先是他1905年被清廷任命为出国考察政治的五大臣之一,回国之后鼓吹预备立宪以消弭革命。其次是1911年担任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率清军前往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为起义新军所杀。给后人留下的印象,似乎端方只是一个镇压革命的反动历史人物。近年来作者接触到一些有关端方的史料,发现其晚年思想的演变及某些活动事迹,尚未  相似文献   

15.
宋代修史制度最为严密,其名目有《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实录》、《国史》等。朱弁《曲洧旧闻》卷九记载:“凡史宫记事所因者有四,一曰《时政记》,则宰相朝夕议政,君臣之间奏对之语也;二曰《起居注》,则左右史所记言动也;三曰《日历》,则因《时政记》、《起居注》润色而为之者也;……四曰《臣僚行状》,则其家所上也。”但根据这四种史料修成的,还只是《实录》,而《国史》还要在《实录》的基础上,广采博收,严加考订,确定义例,更修纪志。所以,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二十五《三史质疑》云:“天子动静则有《起居注》,百司执事则具于《日历》,合而修之日《实录》,有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内涵、性质与特征,特别是国史发展的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规定了国史研究的指导思想,也决定了构建国史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学理基础。国史研究学科体系是国史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对国史研究起着引导和推动作用。根据国史研究的学科属性和特点,国史研究学科体系主要应由国史史源与史料学、理论研究类学科、国史本体研究类学科和国史研究交叉类学科所构成。这一学科体系是国史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需要在新的起点上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创新发展的。确立起成熟、完善的学科体系,是国史研究成为相对独立学科并发展成熟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南北朝正史关于拓跋种姓的表述截然不同:有匈奴、鲜卑两说。"匈奴说"认定,拓跋是匈奴女"托跋"与汉朝降将李陵的后代。代国被前秦攻灭后,苻坚安排独孤、铁弗、贺兰诸部分治其故地,"匈奴说"可能是匈奴系人群主导代北的产物。匈奴族裔对道武帝建国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匈奴说"也得以在拓跋内部与"鲜卑说"长期并行。崔浩监修国史,为迎合匈奴系皇后及太武帝本人而重拾"匈奴说"。此说虽因北魏朝臣普遍反对未能写入《国记》,却传至南朝而为《宋书》所采用。中古时期北族种姓的变化,多以政治上的推动为主,并涉及血缘、地域、社会等复杂层面,拓跋种姓"匈奴说"的形成与流传,或许是一则典型的事例。  相似文献   

18.
宗谱又称家谱、族谱或谱牒 ,是一种专门记载一个血缘家庭的世系伦次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特殊史类文献。在我国历史上 ,家谱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先秦时代 ,特别是魏晋九品中正的推波助澜 ,到唐代其政治性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真正作为一项全民性的文化活动则是明清时期的私修家谱之风。以至于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气候 :国有史、州有志、家有谱、与地方志、国史并列成为祖国三大文献。因家谱编写有定式体例 ,内容主要记述家庭的历史源渊、世系繁衍、居地迁徙、婚姻状况 ,家庭成员在科贡、官封名谥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 (包括…  相似文献   

19.
随着明政权的日趋稳定 ,洪武六年八月 ,朱元璋同意了翰林词臣提出的建议 ,从洪武六年九月到七年五月纂成了一百卷的《大明日历》 ,稍后完成了仿照唐代吴兢《贞观政要》之体的《皇明宝训》 ,使左、右史记言、事的史学传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这一国史纂修的活动中得到了体现 ;也开启了明朝国史纂修史上《实录》和《宝训》连带纂修的重要修史制度。这一时期编纂的《日历》名称和体裁虽与唐、宋的日历相同 ,其实它只是利用了它们形式上的特征 ,并非是实际意义上的“日所录事”。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经中央批准,历时20载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稿》出版了。《国史稿》的出版,为进一步深化国史研究创造了条件。为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国史稿》的政治意义、学术价值和写作过程,本刊从第5期起设置专栏,陆续刊发学习和宣传《国史稿》的文章,系统介绍《国史稿》的指导思想、撰写原则、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