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透过法国制图家桑松1656年绘制的中国地图,揭示已佚的由耶稣会士罗明坚与意大利制图家内罗尼合作的1590年单幅中国大地图面貌,指出此图主体部分是由罗明坚依据《大明一统文武诸司衙门官制》所载中文舆图摹绘的抄摹型分省图稿拼合而成的,拼合主要基于对分省图稿省际河道比较随意的连接,造成水系、诸省轮廓及方位等重大错误。部分图示还借鉴1584年刻印的巴尔布达"中国新图"。此图是已知最早的单幅西文中国详图,虽有缺陷,但对中国地理面貌的展现较此前西文地图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地图的编绘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就绘有著名的历史地图,但中国古代的历史地图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经纬测绘地图,而主要是以编绘政区疆域山川内容为主,并没有现代历史地图的综合表现。明末西方传教士将现代经纬测绘地图技术带入中国,但就是整个清代而言,大多数仍是采用传统的计里画方的平面符号和散点透视的写意山水方法进行地图绘制,中国历史地图是在清末才开始采用现代经纬测绘平面符号绘制和多色套印印刷,这方面日本人早于中国用现代方法绘制中国历史地图。从20世纪五十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地图编绘进入了繁荣时期。当代中国历史地图的编绘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如存在将历史地图看成文化工程而不是科学工程、强调绘制技术忽视基础研究的误区,从而影响了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科学信度和使用功效。未来中国历史地图的编绘,释文同步化、地图信息化、多维直观化、历史场景化应该是四大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有关中国古代地图绘制者的身份一般较少论述 ,尤其是保存在地方志中的大量地图的绘制者 ,我们一般更少涉及。本文在考察现刊天一阁明代方志的基础上 ,对明代方志地图绘制者的身份作了初步的探讨 ,认为这一时期方志地图的绘制者大致可以分为儒士、普通绘画工匠和专业刻书工匠。  相似文献   

4.
通常来说,中国清代以前绘制的地图被称为古地图,其绘制普遍采用和中国山水画一脉相承的形象画法, 多方位透视和主观示意者众,特别讲求与大量文字注记相配合……为何中国古典地图与现代地图差异如此之大, 曾以不科学之名被全面放弃的中国古典地图绘制方法, 对现今这个地图数字化的新变革时代,能否产生一些崭新的启示? 本文是一篇对中国古地图的价值进行历史和文化双重思考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正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字复初,意大利人。1579年,36岁的罗明坚与几位传教士乘船抵达澳门,试图进入中国内地传教。1583年罗明坚与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成功进入中国内地,在肇庆定居,并开始传教。1588年罗明坚返回欧洲,在中国的传教事业结束。罗明坚与利玛窦等人是首批入华耶稣会士。他们不但成功打开了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局面,也  相似文献   

6.
明朝构建了规模庞大的长城防御体系,反映这一防御体系的长城地图也绘制甚多。其中各镇定期绘制了大量分路地图,是详细反映各路长城具体情况的地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延绥东路地里图本》孤本是目前所见仅存的单行路级地图。该图绘制于万历前期,采取传统的形象绘法,不仅直观地反映出这一时期延绥镇东路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面貌,而且较为准确地绘制出了长城设施位置与空间布局,反映出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具有依托当时技术条件,追求科学化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于汐 《中华遗产》2008,(4):23-45
通常来说,中国清代以前绘制的地图被称为“古地图”,其绘制普遍采用和中国山水画一脉相承的形象画法,多方位透视和主观示意者众,特别讲求与大量文字注记相配合……为何中国古典地图与现代地图差异如此之大,曾以不科学之名被全面放弃的中国古典地图绘制方法,对现今这个“地图数字化”的新变革时代,能否产生一些崭新的启示?本文是一篇对中国古地图的价值进行历史和文化双重思考的文章。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地图绘制转型不仅是绘制技术、印刷和出版技术的转型,而且是近代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受到众多方面社会变迁的影响.可以说,中国地图绘制的转型是近代社会变迁的一扇窗户,一方面,可以透过这扇窗户看到整个社会正在发生的众多变迁;另一方面,只有理解了社会正在发生的众多变迁,才能更为透彻地理解映射在窗户上各种光影的变化.从社会变迁视角分析近代地图绘制转型,也是地图史料价值的展现.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保存着几幅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绘制的、反映鸦片战争前后至民国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侵犯中国主权、蚕食中国领土、欺凌中国人民的卑劣行径以及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英勇事迹的地图。这类地图被称为“国耻地图”或“爱国地图”,是一种“时事地图”。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写满民族自豪感的古今文献典籍中,在十几万种描绘中国大一统山河的古今地图中,这几幅地图显得非同寻常。因为它们记录了近现代史上中国历经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践踏的耻辱和痛苦。武昌亚新地学社绘制、印刷并出版发行的《中华国耻地图》便是其中之一。 …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地图的研究基本局限于绘本地图,对于数量庞大古籍中作为插图存在的地图缺少重视,其中以"十五国风"为主题的地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一主题的地图在宋代以来的古籍中长期延续,但又不断发生着变化,对其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绘制年代的判定与绘本地图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对十五国风系列地图的分析,说明印刷术造成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在宋代的爆发性增长,并且彻底改变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积累和发展进程,但与今天创造知识的速度相比,中国古代创造新地图(知识)的速度依然是非常缓慢的。  相似文献   

11.
<正>在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有一个古地图特藏库,特别收藏了几百幅15世纪以来西方人所绘制的中国古代地图,系统反映了15世纪以来西方人对中国地理认识的发展历程。1这些地图大部分都扫描发布在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的网站上,笔者在其中发现了两幅由西方人绘制于17、18世纪的厦金海域地图。在位于台南市的"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中,还藏有另外三幅西方人绘制于17、18世纪的厦金海域地图,扫描发布在台湾"国家文化资料库"网站  相似文献   

12.
西晋以后,国家舆地图与方志地图绘制分流,各成体系。至晚清,国家舆地图绘制技术已相当成熟,但方志地图依然使用示意绘画法。《安西采访底本》是甘肃省瓜州县的第一部方志,其中所附8幅地图在地图学上有重要意义,体现了晚清地县方志地图的绘制水平。时至今日,不少地县方志中的地图或从国家地图中截取所需部分,或沿用旧有方法绘制。本文认为,当今方志地图的绘制,应该吸收传统方志的优点,运用现代化技术,按照方志体例和内容的需求,绘制精细准确的附图,以便更好地保存史料,构建方志地情资料库。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第一幅长城地图《九边图说》是明代许论在嘉靖十三年绘制的,该图描绘了包括镇城、关楼、卫所、营堡、驿站在内的多层次、立体性的长城防御体系。《九边图说》残卷东起镇北关,西至偏头关西,现存三门峡市博物馆,是许论上呈世宗的副本。《九边图说》采用中国古代地图绘制中的形象绘法,对当时流传的,目前研究评价甚高的"计里画方"与图例绘法并未采用,而是以直观、实用为目的,反映出明代仍然继承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中的人文传统。单纯以科学、定量方法衡量、构建中国古代地图史,是一种基于西方现代制图学的观念。这种方法并不符合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内在传统。作为第一幅长城地图,《九边图说》残卷具有重要的学术与文物价值。存世多个版本的《九边图论》、《九边图》,只有谢少南刻本基本反映了《九边图论》原貌,其他皆有所改绘。  相似文献   

14.
幽思与胜览是两宋时代地图学中的两个重要思想脉络。在思想感情与意识形态之外,它们对当时地图学发展的影响大致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促进了政府测绘边疆地图的同时,激发了私人对边地的探险旅行和地图测绘活动;各类"天下"舆图的绘制,在文化和空间上塑造了王朝整体地域形象;推动了历史地图和州郡类区域地理图的不断发展。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则是,在强烈的思想感情驱使下,石碑作为一种特殊的材质成为宋代地图绘制的重要载体,推动了地图绘制形式的发展。与幽思相比,胜览更多地体现了宋代地图学发展中的乐观因素,推动了八景图意象的兴起和山岳地图的流行,在中国地图学中开出一朵灿烂夺目的以审美为核心的地图分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对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藏16至18世纪西文中国地图藏品的分析为基础,论述欧洲近代制图史上3种中国地图绘制模式的特征及其变异,以及此种继承性与变异性与近代早期欧洲人中国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建立了以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为核心的地图审查制度,并在此后随时局演变而不断调适。1935年,面对南部海疆危机,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及时出版《中国南海各岛屿图》,以地图的形式向世界宣告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抗战胜利后,内政部方域司参照《中国南海各岛屿图》,并根据实测数据绘制了官方最终定型的《南海诸岛位置图》,成为中国拥有南海主权与治权的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17.
赵榆 《收藏家》2013,(4):73-74
2011年10月15日意大利罗马国家博物馆举办"丝绸之路"展览,在一个长30多米的巨型展柜中,展出的长30.12、宽0.59米的《蒙古山水地图》手卷,引起巨大的轰动。因为这件《蒙古山水地图》手卷是中国古代文物的新发现,原图为明代中叶皇家宫廷绘制,绘制了从明朝的边关嘉峪关到天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方式也变得多样化与个性化,因此旅游地图的作用日益凸显。而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社交平台的广泛兴起为旅游地图的设计与绘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结合相关研究,利用照片分析法,以川藏地区热门旅游景点为例,通过收集国内主流网络社交平台上用户上传的旅游照片进行分析,得出基于使用网络社交平台的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景观元素的关注点和其带给旅游地图绘制的意义。笔者希望本文可以为旅游地图的绘制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力求为旅游地图绘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现在讲起丝绸之路,总是会说到罗马,提到意大利,其实,清代之前,没有任何文献中有关于中国人到过罗马或意大利的记载。反倒是自马可·波罗之后,意大利人不断漂洋过海来到中国……马丁诺·马丁尼为何起名卫匡国1643年夏天,也就是从意大利乘船来中国传教的罗明坚和利玛窦死去100多年后的那个夏天,又一位意大利耶稣会会士马丁诺·马丁尼来到中国,这是第三位为中国画地图的意大利人。耶稣会是天主教修会中特别注意科学研究的一支,不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许多科学发现与传播都同他们有着密切的关系。马丁诺·马丁尼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20.
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博物馆的《阿拉善全旗内三十六巴嘎及周围界牌之全图》是原阿拉善和硕特额鲁特旗王府所藏同名地图的复制本。该地图未注明绘制时间,但通过考察地图中注记的阿拉善旗36巴嘎、阿拉善地区寺庙、邻省地名、喀尔喀蒙古相关问题等,可以确定该地图的绘制时间当在1929年至1938年之间。解读地图内容、考订其绘制时间,是更好地利用该地图,发挥其史料价值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