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对《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的解读。解读选取的视角,是依据出土官诰文书,对徐谓礼三十年仕履,按年、月、日将其历任差遣、职事官与相应的官衔,进行了梳理、整合和考释,使这个南宋名不见经传的中层文官的仕履得以复原,期有助于深入解读《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并有助于从中了解南宋官荫制、官职迁转、除授、考课以及官衔结构制度的具体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2.
《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证明了元丰改制时依据唐制所建立的人事除授中制授、敕授、奏授等三种告身制度的存在,以及尚书省以奏抄为文书主体的日常政务运作方式的确立。文章结合文献分析了徐谓礼两类告身的形成过程以及给事中、中书舍人在其中的角色及其作用,重新评估了南宋所谓给舍合一以及封驳权的行使问题,认为给、舍各自的职能及其封驳权力并不曾因为所谓的三省合一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并不存在封驳职废或者职能互相侵夺的问题。徐谓礼文书并不支持诏敕等下行文书需要签"读"字的说法,但给事中署名行下的过程称作"书读","不书读"即构成封驳。文章最后在制度梳理的基础上讨论了徐谓礼文书中一则告身的复原问题。  相似文献   

3.
出土于浙江省武义县的徐谓礼文书中,发现了迄今所知最完整、最丰富的宋代奏授告身资料。本文通过释读徐谓礼《淳祐七年十月四日转朝请郎告》,指出宋代元丰改制后确立的奏授告身体式与唐代制度一脉相承,具体格式则顺应三省六部制度的演变作了相应调整。从徐谓礼奏授告身的签署格式来看,尽管史籍中有所谓南宋三省合一的提法,但在实际的政务运行中,三省的分野和分工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4.
<正>一宋代政治史研究的潮流在现今的宋代政治史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股潮流。第一股潮流是"新史料"的发掘与史料的活用。随着20世纪80年代明版《名公书判清明集》的发现,以法制史、社会史为中心,大量的新知识、新见解层出不穷。而至近年《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的发现,也预示着宋代官僚制度的相关研究将出现更新的可能性。然而,这样的新史料发掘就宋代史研究而言是十分稀有的事例。我认为,我们现在需要努力的方向应该是,重新审视以往的政治史研究中未能充分利用的史料,关注如何对之进行解读以及灵活运用的课题。第二股潮流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开拓。如今的宋代政治史研究对象超越了至今为止以政治制度史、政治事件史为中心的范畴,并不断地扩大,包含了如以国际秩序和外交等  相似文献   

5.
《太常因革礼》是北宋中期最重要的礼仪典籍,它的编纂成书是当时礼司编纂礼文故事以备检讨这一特点趋势的直接反映,同时其书的编纂又推动了宋代朝廷礼书编纂的进一步发展。《太常因革礼》开创了"因革礼"的礼书编纂体例,不仅影响到了北宋中期的礼书修纂,更被北宋后期乃至南宋时期所沿袭。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對首次面世的南宋司馬伋與呂祖謙真迹官告的刊佈、解讀與研究。前者係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任命司馬伋爲"總領淮西江東總領所總領"的絹本差遣官告,後者係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呂祖謙恩轉朝散郎絹本官告。這是南宋真迹官告的首次現身,學術價值堪與南宋武義出土的徐謂禮官告文書媲美。司馬伋、呂祖謙官告是真迹絹本文書,它們的面世,回答了官員官告的格式、材質、形制到底如何的問題。本文就兩份官告制詞、告詞內容進行了逐字逐句詳細解讀,並據官告提供的實證,對宋代中級文官任命文書的運行流程進行了分析,有助於對宋代制度文書的了解和進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本期共刊发22篇文章,涉及政治史和社会史等学术领域。新出资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战国秦汉三国研究工作的长足进步正得益于新出资料的不断刊布。本期刊载的《从清华简〈楚居〉看楚史的若干问题》一文比勘传世与出土资料,梳理了楚的族源、楚的建国时间和楚都建立等历史问题。南宋徐谓礼文书的公布,则显示出新出资料促进研究工作的普遍意义。本期发表的《南  相似文献   

8.
陈静 《文物春秋》2011,(2):56-60,80
《舒州无为军都巡检使刘德收籴划一申禀状》收入《宋人佚简》一书,本文对其内容进行了整理、说明,认为应改称《宋绍兴三十二年舒州无为军都巡检使刘德申禀状为收籴诸事》,并就文书作者的官称——巡检,及该文书在研究南宋中期基层经济状况时的价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冯道是著名的政坛不倒翁,五代文官的标志性人物。他从最初备享尊崇,到后世饱受诟詈,其间转折正发生在宋代。北宋初期,冯道享有盛誉。中后期开始受到批判,但仍有褒扬。南宋期间,冯道被全面否定,蜕变成一个奸Z无耻的意识形态符号,并影响及后世。这些不同的评价,体现出两宋不同的社会政治特点与文化思潮。  相似文献   

10.
宋代的文官选任,除两府至侍从官等高级臣僚由皇帝指定外,主要经由两类部门负责。一是由中书门下(政事堂)负责的“堂除”,一是由吏部经办的“部注”。后者负责处于官僚队伍中下层的大批常调官员,实际上包括吏部尚书左选(原审官院)与侍郎左选(原流内铨)两层等级。元裙元年(1086年)吕陶的一段话,大体上概括了这种情况:朝廷差除之法大别有三:自两府而下至侍从官,悉禀至旨,然后除授,此中书不敢专也;自卿监而下及已经进擢或寄禄至中散大夫者,皆由堂除,此吏部不敢预也;自朝议大夫而下受常调差遣者,皆归吏部,此中书不可侵  相似文献   

11.
一、绪言 日本的宋代法制史研究,经仁井田隍、宫崎市定、曾我部静雄、滋贺秀三等开创,已经打下了该方面研究的基础。此后,1983年在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发现了南宋时代的裁判文书集《名公书判清明集》(以下略称《清明集》)的明版,高桥芳郎于1986年将它的图版带到日本,  相似文献   

12.
清代自中央至州县各级衙门,书吏顶补普遍行用顶首银,市有定价。考察存留下来的书吏顶补文书,可知浙江藩司衙门书吏多达两千余人,是定制的三四十倍。顶充者可以自己入署办事,也可因故再择他人理事,吏缺持有人与实际进署办事者往往并非同一人,吏缺与承事相分离。吏缺具有所有权,可以继承,也可以公开转让出售,甚至可以以之作为抵押向人借款。吏缺市场行情不断上涨,但顶首银并未昂贵至时人所称的动辄"数千金"以"至万金者"的地步。顶首文书未见吏满考官事例,似乎说明书吏考满的概率很小。江浙省级衙门书吏可能只在同地同业书吏中传承,而家世相承代代相袭的现象并不突出。接充者由同行"禀举",说明接充书吏需要官府允准;由同行"公举",说明吏缺不能"私相授受",既要同行商议,更需官府认可。多数书吏实际收入并不高,有些人生活相当拮据。文书所载内容,与制度设计皇帝谕令官府申饬大相径庭,与令典要求和人们想象也颇有出入。  相似文献   

13.
王瑶 《西夏研究》2022,(3):81-88
地方官员的交割是基层政治运作中的重要内容。宋代官员迁转、离任、外出差遣或请假等都需要将任内事务交割分明,交割对象除后政外主要还包括次官和路分官员。官员交割依照一定的条式,从地方官员之间的交割中,朝廷不仅可以获知中央政策在地方的执行情况、地方各项事务的办理情况,还可以了解离任官员在职期间的表现,方便对官员进行考核和任用。为保证新官及时赴任、旧官及时离任,朝廷颁布了相关法令,当地方因为交割时间问题产生矛盾时,朝廷对本应离任却拒绝交割的官员处罚较重。  相似文献   

14.
在五一广场东汉简中,有十余枚简内容涉及临湘县右仓曹史谢豫上言县廷请求延长雷旦诉张董案侦查期限的文书。女子雷旦控告县狱书佐张董在其丈夫前亭长雷良入狱期间索贿,县廷接到告发后,向当值右仓曹史谢豫下“廷书”,命其进行立案前调查取证工作。因张董拒不承认索贿,无法定案,而县廷规定的侦查期限已近,谢豫于是上书请求延长侦查期限,追加证人。该文书虽有缺简,但构件基本完整,很好地呈现了东汉时期县基层行政文书的基本格式和立案司法程序。文书中的“即讯”指到原告家中讯问诉词。“少”为一种雇佣身份,可能是东汉时长沙地区对“仆”的称谓。“债”通“赁”,“债(赁)某为少”反映的是民间雇佣之事。“效亭长”为“效功亭长”的省称,“效功”是让职务过失者将功补过、以观后效之义。“主人”指出租民房的房主。“爰书”在本文书中指经原告确认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诉词,推而言之,汉代的“爰书”指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的诉讼法律文书。  相似文献   

15.
《愧郯录》是南宋学者岳珂所著之考证笔记,对了解宋代典章制度的沿革甚有裨益。鉴于目前《愧郯录》仍无点校本,文章对其版本流传情况进行了梳理,对此书各个版本的异文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今后整理此书应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  相似文献   

16.
略论乾隆朝京旗苏拉的移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清中叶以来京旗苏拉移驻问题是八旗制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经乾、嘉、道三朝,持续近百年,清廷为此动用大量人财物,然而京旗生计非但未解决,反而使旗人生计更加恶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历史后果,很有研究的必要。本文拟就乾隆朝京旗移驻问题进行探讨。 一、京旗苏拉移驻缘起 顺治元年(1644年),福临帝率八旗劲旅进入北京,代明而建大清帝国。为维护和加强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清廷把八旗兵视为“国之根本”。在官员任职方面,划定固定的满缺,为旗人入仕任职创造更多的条件;在俸饷方面,八旗官员按九品文官级别领取官俸银粮,八旗兵丁按五等级别领取粮饷。无论官俸,还是粮饷,满洲八旗都远远超过蒙古、汉军八旗。  相似文献   

17.
宋代漏泽园是中国古代最完善的官办公墓制度,有关遗迹的发现研究过去集中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还是空白(特别是南宋阶段)。本文根据作者掌握的几批南方地区出土两宋材料,结合文献记载和部分考古发现的唐代遗迹,就有关制度的渊源与火葬的关系,以及两宋漏泽园制度在南方地区实施的年代、特点和发展演变情况等进行论述,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宋代教育传播与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书院教育的学术传播功能不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为中国古代学术的传播开创了新的阶段。本文着重对程朱理学家的教育活动以及其教学理论进行分析,并且了解其兴起、发展、最终确立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而探究南宋教育与程朱理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屠燕治  金德平 《中国钱币》2004,(4):3-7,F008
在宋代银铤和金铤、金牌、金叶子上, 常见有一些戳打或压印上去的阴刻铭文,作 用是用以说明这些金银货币的成色、用途、 制作人、重量等。由于有些铭文原本就不太 清晰,加之年久受损,又因古代一些文字书 写及用法与今天存有差异,造成了释读的困 难。因此,正确解读这些铭文,便成了认识 宋代金银货币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下就四则 铭文试作说解。 一、银铤“京销浪银”的铭文解读 2000年福建漳州发现数枚南宋12两半 银铤,所见银铤表面四角各砸一“京销浪 银”戳记(图1)。我们以往见到的南宋银 铤,大多铭“真花银”、“花银”、“京销铤 …  相似文献   

20.
烟瘴缺是清廷于烟瘴地区设立的特殊官缺。在烟瘴缺选人条件方面,经历了从严格限定到逐渐宽泛的过程。选人方式方面,康熙时地方督抚题补阶段为掣签,雍正以降,改为督抚、两司"会商",其实质为地方督抚对题补缺人事权形成垄断。再者,乾隆初年确立了以保障烟瘴缺官员生命健康为核心的五省籍贯制度,该制为两广部分烟瘴缺所特有,他省未见此制。烟瘴缺俸满升迁方面,由起初列于即升班内,转为部分留于本省升用,说明督抚在烟瘴缺题补中分割吏部对官员任命权的同时,也被迫承担了原本由吏部承担的责任,呈现出权力与责任趋向成正比的态势。乾隆中期以降,烟瘴缺制度未有大的变动,说明其时清廷边疆治理体系已相对成熟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