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研究欧洲历史的人,从欧洲文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史学经世致用的具体表现,也是本期圆桌会议要追求的价值之一。本文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的。欧洲文明既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又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本文探讨后一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欧洲文明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在于它确立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并且用科学和技术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的革命性改造与利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最根本的动力,而科学技术则是第一生产力。所谓生产力,根本上就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而科学技术则是这种能力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春丽 《沧桑》2011,(4):78-80
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给人们敲响了保护环境的警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显得越来越迫切。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经典论述中。本文通过对这些经典论述的诠释,解读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所蕴含的生态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建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并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一种新的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是生态文明观的立足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生态文明的建设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一种和谐、文明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思想史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二勋  秦耀辰 《史学月刊》2003,(11):109-116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与自然关系认知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和飞跃,是人类痛定思痛后的明智抉择。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经历了人和自然的原始统一、农业文明时代朴素的“天人合一”、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冲突和生态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几个主要阶段。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理想与追求,也是人类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从古代以来,我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始终存在着两种基本观点: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前者将人归属于自然,后者将自然归属于人,但都是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就会将人消解于自然之中,造成自然对人的支配;认为自然是人的一部分,就会将自然消解于人之中,导致人对自然的奴役。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上看,人即自然,自然即人。当人与自然世界在本质上融为一体后,关爱自然亦即关爱自己,关爱自己亦即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就成为人不得不承担的道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长寿点区的地理分布及其环境背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体现在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关系之上。人类生存于自然环境之中,人类的疾病、健康与寿命都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探究,很早就认识到了健康长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对人类寿命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和探索。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与长寿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人们对寿命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中国古代文献所述长寿点区的环境背景等三个方面的具体探讨,初步揭示中国古代人们在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关系方面的思想成就。一中国古代对自然环境与…  相似文献   

7.
薛凯  刘巍 《神州》2013,(15):174-174,191
人与自然是人类生产生活必须每天面对的两个领域,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各种原料和环境条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的能否可持续进行。正因为如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历代哲学家所关注的研究领域。但是,在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由于人们单方面追逐经济效益,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再加上人口的大幅增长,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出现了危机。本文试图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观,从哲学层面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缓解危机提供哲学理念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大遗址起迄年代久远、分布地域广阔,气魄宏大,埋藏丰富,综合并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和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构成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主体,是中华文明曾经高度发达,并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历史见证,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同时,大遗址作为历史发展、环境演变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真实记录,具有深厚的科学文化底蕴,不  相似文献   

9.
李婷婷 《文史月刊》2012,(Z3):226-226
构建争谐社会需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用关系思维来处理这三种关系可以体现对规律的遵循和尊重,也是关系思雏的应有之义。用关系思维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正确的符合规律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文明的观念和教化:中国与欧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讨"文明"的词义在中国和欧洲的演化。论文认为"文明"表现为人类的自我教化,是人类行为向着美、善、理性、优雅和秩序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形式。论文描述了欧洲在两性关系、饮食起居、旅行和对待他人诸方面从野蛮和粗野到文明的演变,也回顾了中国古代文明是如何强调教化,注重培养人的行为的外在礼仪和内心的道德意识。论文认为准确地理解"文明"词义,对推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文明是文化的实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用布罗代尔的话说即是"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集体生活所共有的各种特征"。①人类历史上曾先后或同时存在多种不同的文明,有的已经完结,有的存活下来,最早出现在8世纪至9世纪的欧洲文明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等一样,是至今尚存的重要文明。当下头号大国美国,其实是欧洲文明的移植和发展,北美文化之根还是在欧洲,因此欧洲文明在现代时期又被称为欧美文明或北大西洋文明。  相似文献   

12.
罗克吨 《神州》2012,(12):5-5
科学发展为和谐社会奠定重要基础,和谐社会为科学发展创造必要条件。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创建美好未来,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美好社会理想。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快速发展,是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高苏 《风景名胜》2021,(5):0120-0120
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两种传统生态价值观的根本对立 , 实现了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有机统一。体现了辩证思维、矛盾思维、系统思维等缜密的哲学逻辑思维。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有效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 大力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赵霞 《沧桑》2008,(3):115-116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杨卫军 《攀登》2011,30(4):59-63
马克思以前的自然概念以非实践的方式来看待自然,割裂了自然与人、自然与历史、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联系。马克思“感性的自然”突出了自然界与人的相关性;“人化的自然”强调了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性;“历史的自然”体现了自然与历史的辩证法;“人本学的自然”是对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分离的克服;“价值的自然”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守望。  相似文献   

16.
人完全是自然的存在物,他的心灵植根于自然之中,并没有一个与自然分离的神秘的"精神世界"。内格尔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出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阐释:人类应当正视自己的前程和命运,作为依靠物理和生物有机体条件的人类社会产生和延续是不能永恒地存在的,因为它不能获得永久性的物质供这种有机体永久性消耗,但不是把人和人的工作看做是对自然的入侵,把他作为有意识的存在或原生物质更好。  相似文献   

17.
辛让平 《攀登》2011,30(2):59-61
人类必须文明地对待自然,应坚持平等对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两个原则。平等对待的原则是为了保护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利;和谐相处的原则是为了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坚持这两条原则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公共考古"或"公众考古"受到国内外考古界的普遍重视,中国考古学会还专门成立了"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公众考古"的兴起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意义:其一,体现了科学与社会的本质关系的正确处理。现代文明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而科学虽然是由科学家——无论是自然科学家还是社会或人文科学家——所从事的事业,但"科学"作为一种人类长期实践和持续探索的文明成果,属于整个社会,而不是科学家的私利或私人领域。任何科学  相似文献   

19.
吴玉敏 《攀登》2010,29(1):66-71
生态文明是人类正在追求的新的发展高度和境界,体现着人类正沿着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演进之路向着人类与自然真正和谐相处的目标迈进。环境伦理观照了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道德意义,关注了生态环境之于人类的全方位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和生存态度与生存方式的重新而重要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必然包括环境伦理的建设内容,中国的环境伦理建设问题需要从细微处加以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李明宇 《黑龙江史志》2014,(24):107-109
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范式才有可能更有效的消除生态危机。在这个指导原则下,通过对人与自然异化现实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物质变换断裂的生态批判,来完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建构。以此为基础构建行之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