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龙江地处祖国边陲,开发甚晚,建制亦迟,民尚骑射而轻文学,文化教育事业较之中原相对落后。但到清末民初,文化教育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尤其是女学教育,后来居上。 光绪三十一年(1905),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奏调著名教育家林传甲来江省办学。林传甲之妻祝宗梁亦“志在普及女子小学教育。”“为使边地同于内地,女子之学同于男子”,她毅然随夫出关。时学生不满百名,还经常有因贫困而退学者,林传甲夫妇拿出.自己的钱周济他们继续学习。祝宗梁见当时省城无一名女学生,遂在城北租茅屋以家塾形式风雨无阻地给劝导来的仅有的3名女生…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前身是黑龙江教育会。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省城齐齐哈尔教员每星期聚于师范学校研究教育,王廷元、林传甲为讲师主席。同年,学部公布《教育会章程》,规定各省、府、州、县均可设立“教育会”,作为各级教育行政的襄助机关,“以辅助教育行政,图教育之普及”。按《教育会章程》,选举王廷元、林传甲为黑龙江教育会会长,会址设提学司接待室。光绪三十三年,在栖流所址建黑龙江教育总会,议  相似文献   

3.
林传甲是清末民初一位具有维新和爱国思想的教育家、地理学家。他于1905年奉调来到黑龙江省创办教育,对黑龙江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创榛辟莽、前驱先路”的作用。他不愧为黑龙江省教育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者。  相似文献   

4.
近代教育学家、地理学家、方志学家林传甲,生平以修志为己任、力主方志贵乎实用。 林传甲(1877—1922),字奎腾,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晚清曾在湖南、广西做过幕僚,民国初任黑龙江教育司科长。曾为黑龙江省的教育和方志事业作出了贡献。《黑龙江志稿》有林传甲传。林传甲编纂民国《大中华吉林省地理志》里,有韩杰序亦谈及  相似文献   

5.
清初,宁古塔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的先后设立,以及大批流入谪戍宁古塔和黑龙江地区,使得黑龙江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清代黑龙江早期的私塾教育及其发展 黑龙江早期的文化教育主要是民间私塾。一些名门显宦、文学世家,有地位及富有的人家,从小就注意对孩子的文化教育。往往是父母亲自督教,或延请名儒课子授业,或设馆招生,特别是流放来的学者,在当地执教,而这些人又常被地方官聘为家庭教师。因  相似文献   

6.
万绚 《江淮文史》2022,(4):27-33
<正>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孟子,曾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的三大快乐之一。郭沫若在世期间,亦对文化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一直倾情帮助和悉心培育。岁月流逝,往事并不如烟。如今,郭老在安徽留下的一幅幅题词,一张张墨宝,一封封书信,唤醒了我们深沉的回忆,映照了他对安徽省文化教育事业的亲切关怀。  相似文献   

7.
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初二日,刑部侍郎李端棻递呈《请推广学校折》。该折直言过去的洋务教育因“教之之道未尽”,致使二十余年“国家不一收奇才异能之用者”。奏请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讲授中西之学,旧式书院应变通章程,增广功课。推而广之,“厥有与学校之益相须而成者盖数端”;设藏书楼、开译书局、创仪器院、广立报馆、选派游学。几乎将近代西方式的文化教育事业悉数  相似文献   

8.
女学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女子不受教育自古以然,天经地义,所以近代女学教育的确经历了艰难的过程和曲折的发展道路.清末民初黑龙江女学教育也具备了这个特点,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并为黑龙江女子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对清末民初黑龙江女学教育的兴起和发展进行简要的概括和分析,以此达到一个对清末民初黑龙江女学教育发展状况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9.
姚亚丹 《福建史志》2000,(6):37-39,43
中国传统教育渊远流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通过统治者几千年不断的加强和深化。逐步形成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和完整的教育体系,科举制的产生为读书人步入仕途开辟了道路。然而,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中,占人口总数一半的中国妇女的教育却始终围绕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宗旨展开。“古者教之有方,男子八岁而小学。女子十年而听姆教”。女子的教育从来都是围绕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宗旨来展开。  相似文献   

10.
一、早期的私塾教育清初,黑龙江地区中西部广大地区人口稀少,文化教育十分落后。顺治十年,清政府设宁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升为将军,于是牡丹江流域成为地方政治中心,开发加快,文化教育也随之有所发展。清代黑龙江地区最早的文化传播者是那些流放到此的内地士绅、学者,如杨越、吴兆骞等。当时流人之子杨宾说:“宁古塔书籍最少,惟余父有《五经》、《史记》、《汉书》、《李太白全集》、《昭明文选》、《历代古文选》。周长卿有《杜工部诗》、  相似文献   

11.
金鑫 《满族研究》2012,(3):65-72
康熙三十四年八旗官学设立,并非是清代黑龙江地方文化教育的开端.此前,满语文及其所承载的文化知识,在索伦、达呼尔等黑龙江原居部族中,就已有一定的传播.康熙朝黑龙江所设八旗官学,应包括位于墨尔根城的两所敕建官学,以及在瑷珲、齐齐哈尔、博尔德三城各有两所的地方自办官学,其各自的教育对象有明确的区分.初设时,唯有敕建官学的教师称“助教官”,由朝廷自京城或盛京选派,自办官学的教师只称“师傅”,从各城识字官兵中选任.康熙年间的黑龙江八旗官学,既教授满语文,也教授汉语文,且其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内地传统的儒家经史.康熙四十七年,黑龙江八旗官学曾一度因故停办,直至乾隆九年始行复设.  相似文献   

12.
加强学术研究活动,繁荣文物考古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服务,这是我省文物考古学界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所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大家知道,为了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总目标,必须加强爱国主义,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教育;而以地方来说,则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加强对本地区的热爱和了解。为此,省委向全省人民提出要求:“认识黑龙江,热爱黑龙江,建设黑龙江,保卫黑龙江”。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只有充分认识黑龙江,才会热爱黑龙江,成为现代黑龙江的自觉建设者和英勇保卫者。怎样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13.
“常氏知耻女子学堂”是榆次车辋富商常氏家族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独家创办的一所私立女子学堂。商人家族兴办新式学堂,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而常氏家族,不仅兴办新式学堂,而且兴办女子学堂,首开女子入学读书之先河,从而丰富了近代山西教育的内容。这对于晋商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新课题。 “常氏知耻女子学堂”的创建 中国女子教育历来为人忽视。几千年来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女子无才便是德”,禁锢了包括女子在内的人们的思想,女子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地处内陆的山西更是如此。即便是少数官宦富商家族的女子能…  相似文献   

14.
广西籍状元张建勋,于“清末新政”中出任黑龙江提学使,主管全省之学务。在风气未开、经费支绌、师资缺乏的状况下,他勇于任事,锐意开拓,兴办新式学堂、推行新式教育,使黑龙江学风大开,各级各类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被誉为“黑龙江近代教育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5.
桂林素有文化古城之称。古代桂林的文化教育,颇具特色,是桂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桂林古代的文化教育,史志记载颇多,而分布在桂林各风景区和大街小巷的各种石刻,亦有不少记载,而且是原始材料,更显珍贵。本文拟就现存的桂林石刻,对有关桂林古代文化教育(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资料作粗略的钩沉,以求抛砖引玉。一、学校教育桂林去代的学校教育,主要指府学和书院。(一)开创时期的唐宋学校教育桂林学校教育首创于何时?记载阙如。而镌刻在独秀峰石壁上的唐.郑叔齐《独秀山新开石室记》,对此有所记载。据该碑所述,南朝刘…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是以境内最大的河流黑龙江而得名。黑龙江古称黑水,汉代称弱水,唐代称望建河(室建河),辽金之后通称黑龙江,满语称“萨哈连乌拉”。“萨哈连”是“黑”的意思,“乌拉”是“江”的意思。黑龙江亦作乌龙江,或省文曰龙江。其实,黑龙江一词源于汉语,言其水呈黑色,状似游龙。黑龙江有南北两源,南源为额尔古纳河,其上源是发源于大兴安岭西坡的海拉尔河;北源为石勒喀河,其上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是以境内最大的河流黑龙江而得名。黑龙江古称黑水,汉代称弱水,唐代称望建河(室建河),辽金之后通称黑龙江,满语称“萨哈连乌拉”。“萨哈连”是“黑”的意思,“乌拉”是“江”的意思。黑龙江亦作乌龙江,或省文日龙江。其实,黑龙江一词源于汉语,言其水呈黑色,状似游龙。黑龙江  相似文献   

18.
明人丘潜在《南海县儒学记》里说:“南海在前代固若遐外,然今日则内地也……而中州之人亦孰敢藐然以遐外视之哉。”南海县如此,广州府属珠江三角洲其他各县亦莫不皆然。明代,广州府的教育事业远超前代,与此相适应的文人蔚起亦远超前代。成为文人蔚起的重要转折时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论《新青年》对妇女问题的探讨及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卫武昌起义的革命成果,中国的妇女可谓是出了大力流了大汗.一时间,女子军事团、女子光复军、女子北伐队、女子侦探团、女子决死队、女子救护队、女子劝捐会等接踵而起,她们不但驰骋在推翻满清王朝的前线,亦活跃在支援前线筹募军饷的后方.针对这一情况,谈社英指出:“辛亥之役,不特各地女子踊跃参加军事,枪林弹雨,杀敌牺牲,为国家民族尽天职,增光荣,其不能入军队赴前敌者,又多在募饷救护诸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0.
设置青岩堡以前,青岩的教育状况无史料可稽考。只能一般地推测,由于当地交通不便。社会经济落后,教育事业尚未发展。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贵州前卫在青岩境内设置青岩堡,电田驻军。隆庆六年(1572年).又在青岩设立青岩司,任用土司治理。天6三年(1623年),土司班陆贵建青岩土城。这二百多年间,青岩逐渐成为政治、军事重镇,经济不断发展,丈化教育也发展起来。明廷十分重视“礼乐教化”,使人民“知君臣父子之道”,“变其土俗同于中国”.注意对土司子弟和驻军官兵及其子女的教育;加上当时一批饱学之士入黔作官,提倡儒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