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食,往往能绽放出一个城市骨子里的妩媚。成都被称为“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而川菜沁人心肺的香辣咸鲜、异彩纷呈的甜酸醇浓,即是让人迈不动脚步的致命诱惑之一。  相似文献   

2.
再见成都     
<正>有人说"成都的好,住在那里的人不觉得,玩在那里的人不觉得,爱在那里的人不觉得,只有离开那里的人,才觉得。"是的,只要离开,就会开始想念。成都,一座景色秀丽、气候宜人的城市,同时也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名城。走入成都,你会发现这座城市的包容和热情,成都人热爱生活,自带幽默,爱打麻将、爱喝茶、爱吃、爱耍……成都用它独特的魅力,征服着每一位前来的游人过客。  相似文献   

3.
过独木桥(汉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天中午,李二赶集归来,刚跨上家门附近的一座独木桥时,突然看见家中失火了。迎面来了一位叫葛老大的人,手指对岸大声喊道:“我家孩子掉到水里了,快让我过去!”李说:“你没瞧见我家失火吗?快让我先过去!”葛说:“我救孩子要紧!”李说:“我救火更要紧!”二人争吵不休,互不让相,结果订了两不吃亏的条约:李让葛三步,葛进三步;葛让李三步,李进三步。  相似文献   

4.
十年西行记     
第一次出发到川西北是在1934年的春天。我离开家乡上海,乘浅水船西上,溯长江进巫峡至四川,在成都开始了边地旅行生活的每一页。  相似文献   

5.
桂林 《旅游纵览》2009,(6):30-33
<正>在锦里,做一尾闲逛的鱼对于成都锦里,我一点都不陌生。短短一年半时间,我去过三次,而且千山万水地飞过去,仅仅因为老成都生活安逸,美食诱人。这是一座让人来了就不想走,即使走了还想再来的城市,尤其是锦里。  相似文献   

6.
十年西行记     
第一次出发到川西北是在1934年的春天.我离开家乡上海,乘浅水船西上,溯长江进巫峡至四川,在成都开始了边地旅行生活的每一页.  相似文献   

7.
我怎样认识了江青这个人1951年年中到1953年年初,中共中央宣传部的人事安排和日常工作情况的确非常特别。陆定一的正部长的职务没有变动,人也没有离开中宣部,就在中宣部工作,并且让他参  相似文献   

8.
一、考察基本情况 1990年夏我在省政府专家顾问委员会承担了一个研究课题,名:《陕西文物保护调查研究》,得到专家顾问委员会的支持。我计划分三步进行考察:第一步暑假考察陕北文物点;第二步考察陕南文物点:第三步在关中选择一些点进行考察。我于7月29日离开西安,到黄陵、延安、子长、米脂、绥德、榆林等地考察,8月17日返回西安,历时二十天。在行前得到省  相似文献   

9.
山楂花开     
山楂花开,红为纪念烈士之死,白为追忆纯美之爱……——题记是什么可以让懦弱的人勇敢,是什么可以让人宁愿死也不愿背叛,是什么可以让人选择离开也不愿看到眼泪流出。是爱,是静秋向我证明了这种爱,是静秋让我明白了,无论在什么年代什么年纪都存在永恒不变的爱的定义。静秋,我记得,你第一眼看到建新是腼腆的浅笑;静秋,我记得,你第一次听到建新说要和你一起去看红色的山楂花是阳光的微笑;静秋,我记得,你在县里和建新的第一张合影是灿烂的大笑。  相似文献   

10.
肖龙 《风景名胜》2013,(2):114-130
伦敦这座城市有一种魔力,很多东西都会让人产生感情,无法忘怀。在伦敦生活了一年,我乘坐了无数次地铁,离开后,一直萦绕于心,怀念它的便利、人性化、历史感以及艺术感。  相似文献   

11.
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我离开自己的工作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到我校对口支援的喀什大学开展援疆工作.三年时光,转瞬即逝.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在新疆这片神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援疆工作,我愿撷取其中的一些难忘片段,与朋友们共同珍藏.  相似文献   

12.
明可 《华夏地理》2006,(4):136-145
"去哪里喝茶?"过去这不是一个问题.我在成都住了十年,可以有太多的选择.许多时候,我选择去宽巷子或是紧挨着的窄巷子找一家老茶馆坐下来.要不了多久,一大帮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就会从各处陆续赶到,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好像所有成都人都赋闲在家不用上班.但城市改造的浪潮把城里的大部分古旧建筑冲得无影无踪,窄巷子在我上次回成都时已经拆除,宽巷子的拆迁工程也启动了很久.我以前经常光顾的那些老茶馆已一一消失."去宽巷子!"朋友的回答让我意外,我以为他在动员我去已经改造好了的宽巷子喝茶,"还没有拆光,现在比以前还要热闹,还要好玩."  相似文献   

13.
1980年3月我离开安徽日报社记者岗位,调到省委,担任省委常委、省革委会副主任胡开明的秘书。在整整四个年头的秘书工作中,我几乎每天都在开明同志身边。他的音容笑貌,处世为人,他的无私情怀,献身精神,今天历历在目,不由让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与思念。  相似文献   

14.
赵世芬 《山茶》2009,(9):141-149
车出贵阳向北,奔行在高速公路上,我望着窗外失神。两旁的景物如出一辙地出现、消失,让人感到一种寂寞的困倦,实任想不到自己身处“地无三尺平”的贵州。我离开遵义客居贵阳已有十余年,虽然时常往返于两地,但大都事务缠身,不辨身后何处。这次让我写写自己的家乡,才恍然觉得,遵义之于我,已经是既熟悉又陌生了。  相似文献   

15.
很久以前,在苗家山寨里,有一个牢卯结婚两年后,妻子生了一个又白又胖的儿子。儿子长到三岁这年,妻子得病死去了,爷儿俩只好相依为命过日子。儿子十三岁这年,又遇上了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牢卯只好带着儿子到财主家当长工。到了财主家以后,牢卯天天带着儿子上山背水,砍柴,放牛羊。有一天,财主婆恶狠狠地对牢卯说:“你这个儿子,只会吃饭不会做活,要他干啥?快让他离开我家,不然我就叫人打死他。”牢卯舍不得心爱的儿子离开自己,但是不让儿子离开,肯定是死路一条。牢卯左想来右想去,实在无法可想,只好让儿子离开财主家,让他自己去逃生。  相似文献   

16.
“去哪里喝茶?”过去这不是一个问题。我在成都住了十年,可以有太多的选择。许多时候,我选择去宽巷子或是紧挨着的窄巷子找一家老茶馆坐下来。要不了多久,一大帮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就会从各处陆续赶到,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好像所有成都人都赋闲在家不用上班。但城市改造的浪潮把城里的大部分古旧建筑冲得无影无踪,窄巷子在我上次回成都时已经拆除。宽巷子的拆迁工程也启动了很久。我以前经常光顾的那些老茶馆已一一消失。“去宽巷子!”朋友的回答让我意外,我以为他在动员我去已经改造好了的宽巷子喝茶,“还没有拆光。现在比以前还要热闹,还要好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离开家乡已50余年,而青少年时期留下的对家乡的印象仍时时出现在脑际。这是因为我的家乡——古城保定有很多足以让人恋念之处,风物人情回味无穷。当然,所忆及的都是六七十年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在老成都每建一个戏院就标志着历史又前进一步,社会又开明了几分。戏剧潜移默化影响着市民的思想,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妇女看戏为例,坐在包厢里的官家女眷是垂帘看戏的,仅仅过了20年,在抗日战争时期,男人挽着女人的手臂进影院,去剧院也不会让人大惊小怪。剧院是开放明的催生场。  相似文献   

19.
一 王光祈(1892—1936),字润屿,又字若愚,四川温江县人。他9岁入本地私塾读书,13岁离开家乡来到成都,就读于四川名士胡雨岚创办的成都第一高等小学堂。1908年,王光祈考入有名的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丙班。在这里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许多同学后来闻名于世,如郭沫若、曾琦、李人、周太玄等人。 王光祈思想活跃,参加过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1913年中学毕业后,为生活所迫在成都一小报社任编辑,后因不愿“随波逐流地鬼混”而止。1914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凭着年轻人的闯劲和对未来的憧憬、他辗转上…  相似文献   

20.
北石 《旅游纵览》2015,(8):70-73
当有一天我们老去,让我们一起到湖边归隐,搭建一个小木屋,劈柴、种地、喂马、垂钓,然后给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在这神秘而清澈的贝加尔湖畔。离开贝加尔湖时,心里悄悄划过了这个小小而美好的愿望,这便是我所感知的贝加尔湖,一个可以让人安存时光的美丽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