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义先生近年陆续出版了《折枝集》、《呼唤集》两本集和一册名为《行吟集》的诗集。作为一名从教数十年的教育工作,这些诗中洋溢着他对国家的爱、对事业的爱,以及对同学、对同事的爱。正如他平日与人谈话时总是满面笑容一样,他也总是以笑容面对人生,  相似文献   

2.
钱穆和顾颉刚两位先生自1929在苏州认识,先后在北京、昆明共事,顾氏对钱氏的学问十分赞赏,所以先后推荐其进燕京、北京、齐鲁等大学,但彼此间在学术上存在不同的见解,从《先秦诸子系年》到《古史辨》,再到《国史大纲》,两人之间均有交锋,尤其在中国民族起源问题上有明确分歧。当前文明起源的争论是这一争论的继续,应更科学、全面地深入下去。钱氏把他与顾氏比作唐代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之间真诚的友情继承了中国古代君子之交的淳朴遗风,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一钱穆先生于1929年转入苏州中学(今苏州高级中学)任国文首席教师。而顾颉刚先生由…  相似文献   

3.
探索马克思对世界史研究的贡献问题,无疑是我们史学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最近发表的彭树智先生的长篇论文:《马克思对世界史研究的贡献》(载《世界历史》1990年第5期,以下简称彭文),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努力。彭文较系统地展示了马克思从青年时期到晚年对世界历史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为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史的来源及其建立提供了一条基本的线索。但是,论文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订正的问题,特别是在有关马克思早期对世界史问题的研究方面,彭文在史料的运用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失误。例如,彭文在谈到马克思“在1843年—1848年间的另一部有关世界历史的笔记是本世纪30年代发现的《巴黎手稿》”时(参见《世界历史》1990年第5期第4页。重点号是引者加的。以下凡引此文,只注  相似文献   

4.
1.《三国志》卷十五《魏志·贾逵传》: 太祖崩洛阳,逵典丧事。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生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中华书局标点本) “问逵先生玺绶所在”令人费解。因“先生”一词未有用于称己亡父者。古籍中亡父称“先考”“先君”,当朝帝王之亡父称“先帝”“先王”。曹操生前封魏王。鄢陵侯彰当称之谓“先王”。《魏志·任城王彰传》注引《魏略》曰:“彰至,谓临菑侯植曰:‘先王诏我者.欲立汝也’”。可证。《资治通鉴》卷六十九文帝黄初元年载:彰“问逵先王玺绶所在。”可知宋司马光等著《资治通鉴》时所依《三国志》本作“先王”。近人卢弼  相似文献   

5.
董宝光 《纵横》2010,(3):54-57
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李荒芜先生和宪益先生在外文出版社共事多年,二人交情深厚。荒芜先生系我的父执,曾向我详谈过宪益先生的遭遇和经历。《团结报》前主笔王奇先生和宪益先生均系民革中央委员,系多年老友,王老亦系我的父执。  相似文献   

6.
金科 《江淮文史》2008,(2):97-101
2007年中秋时节,我应母校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的邀请,前去为巾文系的学生作题为《人在他乡的文学情怀》的演讲。在母校见到有着“安徽郭体(郭沫若书体)书法第一人”之誉的郜锦强先生时,他一下送给我好几本近年出版的书法著作:《郜锦强书法作品选》、《书法创作指要》、《行书创作概要》、《梅花颂——郜锦强书咏梅诗词名句选》,真令我叹为观止,颇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感。  相似文献   

7.
<正>张政烺先生,字苑峰,山东省荣成县崖头镇人。一岁丧父,过继给大户人家,曾入私塾,1926年入青岛礼贤中学,1930年插班北京弘达中学,193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文学院史学系。他畅游书海,勤奋治学,崭露头角。参与建立学术组织潜社,创办学术刊物《史学论丛》,并与学术名家书信来往。他考证出《封神演义》的作者是明人陆西星,得到胡适先生的认可和赞扬;又发表《猎碣考释初稿》《“平陵立事岁”陶考证》两篇论文,引起郭沫若先生的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8.
一 陆费逵,字伯鸿,1886年生于陕西汉中一个官宦家庭。从小就由其母教授经书,因此旧学功底较为深厚。 戊戌变法后,陆费逵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新学传播活动。1906年春,日知会正式成立,陆费逵任评议员。同年秋,他辞去书店职务,与张人杰(张静江)、冯特民共同接办汉口《楚报》,并担任主笔。不久因作文反对粤汉铁路借款密约,忤逆湖广总督张之洞,又论五大臣出洋被炸事,揭示伪立宪无济于事,受到查封。1907年1月,湖北军警封闭日知会,逮捕刘静庵等人,陆费逵逃过搜捕,只身逃往上海,在昌明书店上海支店任经理…  相似文献   

9.
1994年春,笔者在《文物》月刊编辑部欣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丁明夷先生。丁先生对笔者近年工作有所垂询,遂以日前在社科院宗教所刊物《世界宗教研究》发表《论高昌胡天与敦煌祆寺》一事相告。承明夷先生好意教示,并鼓励笔者前往山西省介休县袄神楼调查研究。据介休县博物馆原馆长师延龄先生见告,70年代丁明夷先生与他曾进驻袄神楼工作过一段日子,因而两位均对袄神楼有深切了解。1997年7月,笔者和万毅二人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领导任志禄先生及孟耀虎先生关照下,调查了介休县袄神楼、袄神庙遗址及洪洞县袄神庙废弃原址。此行得到介休市文  相似文献   

10.
被鲁迅先生誉为“乡土文学”作家的蹇先艾,一般人只知道他以小说名世,而不知道他早年是以新诗创作登上了“五四”以后新文坛的。蹇先艾的新诗创作始于一九二三年,当时他正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下,他与同学朱大桶、李健吾等发起成立了“曦社”,并出版了不定期文学刊物《爝火》。从他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处女作《二闸记游》开始,以后相继在《晨报副刊》、天津《新民意报·朝霞副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现代评论》、《语丝》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近六十首新诗。一九二六年,蹇先艾与闻一多、…  相似文献   

11.
前言我於1988年夏天受聘於加拿大温哥華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通稱UBC)亞洲研究系。任教之前,温哥華當地幾乎没有任何認識的人,但在心底,對亞洲研究系並不特别感覺陌生。一個主要的原因是,葉嘉瑩先生在那裹。我在大學時代就讀過葉先生的《迦陵談詞》、《迦陵談詩》,印象非常深刻,葉先生便成為我心儀的學者。到温哥華後,很快就結識了葉先生,可惜由於工作  相似文献   

12.
《南方人物周刊》2014,(23):84-87
湖南出版界有两个人物闻名全国,一个是钟叔河,一个是比钟叔河大3天的朱正。他们是《新湖南报》和新华社湖南分社合办的新闻干部训练班的同学,也是《新湖南报》的同事,一起被打成右派,后来在“文革”中又是一同被判刑劳改的难友。更难分难解的是,钟叔河先生研究周作人,朱正先生研究鲁迅,让周氏兄弟以另一种方式齐聚长沙城。  相似文献   

13.
人之行止,必系于一时一地,于是有一地之缘、之人、之事、之思、之情、之志,遂成一人生节点。作为坚信“道并行不悖”,兼具融贯东西的襟怀和学养的现代新儒,唐君毅的人格十分拒斥以门户和地域自限,但他对曾经滋养过自己的故土故人又是敏感眷念的.如唐君毅到香港后,应友人、《人生》杂志创办人王贯之先生之邀写的《怀乡记》所述:“我对中国之乡土与固有之人文风教的怀念。  相似文献   

14.
唐湜 《文史月刊》2002,(2):23-26
1950年印出我的评论集《意度集》后,我寄了一册给健吾先生的清华同窗钱钟书先生,他回信说:“你能继我的健吾(刘西渭)学长的《咀华》而起,且大有青出于蓝之慨!”健吾先生比钟书先生在清华外文系高一、二级,他称健吾先生为“学长”,是名副其实的,说我能继健吾先生的两本《咀华集》而起,对我已是十分抬举,说“青出于蓝”就是太过誉了!  相似文献   

15.
2003年8月,陈培基应印尼中华总商会总主席陈大江先生的邀请,赴昆明市参加陈性初纪念亭的落成仪式。当时,他受福建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和福建省漳平市人民政府的委托,与云南省郑和研究会和郑和故里——晋宁县人民政府建立起联系。事后,写了《让郑和与王景弘的故里携起手来》一文。发表在《龙》杂志(2003年12月)上。在参观郑和公园时,陈培基与云南省郑和研究会副会长、郑和纪念馆原馆长徐克明在交谈中,发现郑和与王景弘不仅事业、官司职彼此相同,而且身世、经历也极其相似:两人的祖先均为国君;两人均于幼时人宫为燕王朱棣侍从;两人均受皇帝恩宠。  相似文献   

16.
1988年5月10日,沈从先生驾鹤西去永远地离开了我们。17年后,中国一份名的报刊《南方周未》通过对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学奖评选委员会名汉学家马悦然先生的专访,透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如果沈从先生在1988年能活到10月份。那么诺贝尔学奖得主便肯定是他了。读完这篇报导不禁更加让人慨叹唏嘘感怀系之。  相似文献   

17.
“温明”不是“秘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顷读《文物》1987年第7期载裘锡圭先生文,他认为汉墓所出漆面罩应称"秘器",亦即"温明秘器"。按以温明混同于秘器,始自王念孙《读书杂志》卷六"温明"条,系据《汉纪》立论。王氏好执《汉纪》以攻《汉书》,屡有所失。如改《汉书·淮南王安传》之"离骚传"为"离骚傅(赋)",即系缘《汉纪》而致误,杨树达先生辨之甚核(见《积微居小学述林》卷六)。且王氏于汉代棺具、敛具未曾寓目,情况容有所未察。近来连年发掘汉代大墓,棺具、敛具之定名问题确有实际意义。因略陈管见,请裘先生与读者正之。  相似文献   

18.
《沧桑》1993,(1)
(一) 姚奠中先生生于1913年5月21日,山西稷山县人,原名豫太,字奠中,工作之后,以字行。姚先生幼年时期,姚家正由贫困向小康发展。他的伯父是前清秀才,一辈子教书,也是姚先生的启蒙老师。在伯父的严格督教下,姚先生在私塾和小学阶段便打下很深的古文基础。初中四年,他博览群书,从《史记》、《十才子全书》、《通鉴辑览》到《水经注》;从《说文解字》到《聊斋志异》;从《笠翁六种曲》、《剑南诗抄》到《中国文学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以及《天演论》和鲁迅、茅盾等人的新小说、新诗,鸳鸯蝴蝶派的小说。这些书籍使姚先生眼界大开,知识面大为扩展。先生所特别  相似文献   

19.
马长骥先生,系贵州旅台同乡会常务理事,台湾《黔人》杂志并“黔人国剧社”创办人;李永久先生系《黔人》杂志主编。《黔人》以介绍家乡文物,报导同乡活动,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祖国统一为宗旨。创刊六周年来,颇受海峡两岸黔人欢迎,此项功德与马、李两先生之风夜匪懈,惨淡经营分不开。这里,特选刊他俩唱和的七绝怀乡诗四首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乃华 《神州》2007,(10)
豫人王殿举先生,出生于老子故里,自幼对老子由衷崇敬,参加工作后,又曾主编过《鹿邑县志》,搜集到不少关于老子的史料。1986年以来,他认真研读了王弼本的《老子》,并参阅了今人陈鼓应先生的《老子校订文》、马叙伦先生的《老子校诂》、高亨先生的《老子正诂》、严灵峰先生的《老子章句新编》、张默生先生的《老子章句新释》等专著,积多年研究之心得,对通行本中的讹错,进行了校诂订正,末深厚绘事之功力,信手挥毫,撰绘成《画说老子》一书。书中以故事证哲理,以丹青现史实,全面阐发了《老子》精义,可谓图文并茂,堪称创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