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北事变,是七七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吞华北而制造的一系列事件的总称。这些连锁性的事件,是九一八事变的直接继续,关东军是事变的主谋,东北沦陷区为事变的策源地。因此,把日本对东北和华北的侵略联系起来研究,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迄七七事变前,“剿共”与“抗日”是国民政府面对的两大难题,在当时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及行政院长汪兆铭的主导下,国民政府采行了“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对内积极布置,进攻苏区,欲期一举消灭红军;对外面临日本分离华北的侵略行动时,则一再退让妥协。“华北外交”招致当时舆论诸多批评,即  相似文献   

3.
一、七·七事变后日本关东军派兵华北和侵占内蒙西部 日本关东军侵占中国东北并建立伪满傀儡政权后,在全面对东北沦陷区实行法西斯军事殖民统治的同时,其主要的任务是准备进攻苏联,为此,关东军把主要兵力部署在东北的东、西、北三个方面的边境地区。但从战略上考虑,关东军认为,如果不把内蒙西部地区也控制在手中,一旦与苏联发生战争,就难以由此通过外蒙古而迅速占领苏联的后贝加尔地区。同时,内蒙古西部地区物产丰富,关东军对此也是垂涎三尺。为此,关东军竭力把触角伸向华北和内蒙西部地区。策动德穆楚克栋鲁普即德王和李守信降日,在内蒙西部地区建立伪蒙疆政权,特别是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关东军在派出部队的同时,开展所谓的“内蒙工作”,以解决内蒙古“后顾之忧”问题。  相似文献   

4.
曾景忠 《史学月刊》2008,24(2):80-90
在九一八事变过程中,日本外交方针的变化及其与军部的配合,演出了一场侵华的军事外交二重唱.先是,日本关东军发动侵夺满洲的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外务省曾加以劝阻.继而,在军方的压力下,日本内阁屈从军部,为日本对中国的武力侵略辩护、掩饰.中国对事变的处置,采取"诉诸国联"的方针,而日本运用外交策略,破坏中国"诉诸国联"的活动,以配合日军在东北的占领,逼迫中国军队撤出东北,并骗取美国的姑息.这促使美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相似文献   

5.
孙邦华 《民国档案》2005,(4):138-139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日本军国主义当年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掠夺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地域上的,日本的侵略包括台湾、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并试图征服整个中国;二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包括政治统治、军事征服、性侵略、经济掠夺、化渗透、奴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但是,国内学术界过去对日本侵华史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6.
日本在长期侵略中国吉林乃至东北的过程中,不仅在军事上以武力野蛮屠杀,在经济上进行疯狂掠夺,同时,为了摧毁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与抗日精神,对广大沦陷区的文教事业进行了疯狂的破坏,并强制推行奴化教育政策。日本对我国东北的文化侵略是其推行“大陆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极其野蛮、残酷和不可忽视的。在十余年的殖民统治岁月里,日本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和政治统治,总是伴随着文化渗透和文化专制而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逐步完成对东北的军事占领,为了掠夺整个东北的物产资源,为其侵略战争服务,在东北大肆修筑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同时,日本关东军妄图以黑龙江为战略后方,做好对苏作战准备,永久霸占中国,沿东北与苏联的边界,根据地理位置、战略意义划分为4个正面战区,修筑"国境阵地"等浩大的军事工程,以实现对中国进行更大规模的掠夺,支撑其侵略战争。关东军从中国东北、华北和华中等地先后征集劳工,修筑公路、铁路、军事基地。广大劳工被迫从事无偿、繁重的、没有生命保障的苦役,生活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很多人冻死、饿死、病死、被打死。特别是军事工程完工后,为保守工程秘密,许多无辜的中国劳工被残酷杀害,以至各地出现了许多"万人坑"。在黑河市爱辉区纳金口子村西的公路旁,就有一个中国劳工万人坑,那里成为中国劳工的最后归宿。在"万人坑"附近,日本侵略者欲盖弥彰地立一座碑——殉职劳务者之碑,昭示着日军的血腥暴行和赤裸裸的侵略行径。  相似文献   

8.
《文史月刊》2011,(4):70-71
一、把大象切割来吃——“分离华北”成为日本“帝国政策”的组成部分 日军武力侵占我国东北后,又立即把侵略矛头指向华北地区。  相似文献   

9.
日本帝国主义通过军事入侵,建立殖民机构,采取军事、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手段对大连地区实行长达40年的殖民统治,他们用“关东州”名义长期占领大连地区,以此作为侵略中国东北的军事基地,对中国东北实行经济掠夺和贸易垄断的中心。  相似文献   

10.
明治维新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日本通过军事侵略、经济扩张、文化渗透等各种手段贯彻其大陆政策,牧羊业向大陆的扩张是日本大陆经济扩张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度促进了日本牧羊业的发展,作为其殖民地的朝鲜亦卷入日本的牧羊业中.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设立了"日满绵羊协会",力图在日本本土、中国东北及朝鲜发展牧羊业.卢沟桥事变日本占领华北及"蒙疆"地区后,又设立了"东亚绵羊协会",全面负责日本本土及殖民地、占领地的绵羊改良增殖事务.朝鲜主要担负向大陆绵羊改良提供所需种羊之任务.日本在朝鲜发展牧羊业的根本目的是为日本对外扩张的"大陆侵略政策"提供军需羊毛资源.  相似文献   

11.
Gao L 《世界历史》1999,(5):49-55
殖民主义者总是采用军事暴力手段对外扩张,抢占殖民地,以移民的形式来达到其经济掠夺和长期霸占的目的.日本帝国主义者也不例外.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以继承沙俄在中国"南满"的权益,经营旅大租借地和"满铁"及其附属地为契机,便开始了移民侵略政策的实施."九一八"事变,日本武装占领中国东北地区,为日本向中国东北大力推行移民侵略政策创造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到抗战胜利以前,日本先后向中国东北推行了"武装移民"、"百万户移民"、"满蒙青少年义勇军"移民等"满洲移民"侵略政策,并将其列为日本政府的七大国策之一.日本"满洲移民"从表面上看是一场日本人口的大移动,但其背后却隐藏着险恶用心,其中以治安、国防的军事意图尤为突出.本文仅就日本"满洲移民"的军事战略意图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关东军占领东三省,实现了日本由来已久的夺取满洲之计划。在日本特务机关策划下,1932年3月1日,成立了傀儡政权“满洲国”,其国土包括奉天、吉林、黑龙江、热河、内蒙古一部分。日军并不罢手,下一个侵略目标是中国的华北地区。1932年7月,关东军向热河进犯;1933年1月,进攻山海关、3月,侵占热河、日军越过长城,兵锋直逼平津地区;5月7日,日军发动关内作战,17日唐山陷落,日军兵临北平城郊,举国震动,平津若失,华北必不保,中国面临巨大的危机。蒋介石政府自“九一八”事变后,实施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内线,卧榻之侧有鄂豫皖、湘鄂西、湘赣、湘鄂赣、赣东北及左右江等红色根据地,是蒋的心腹大患,直接威胁国民党政权的存在;在外线,是虎视眈眈,陈兵华北,觊觎平津的日军;而华北却控制在张学良等  相似文献   

13.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在东北境内的关东军,突然炮击沈阳,同时在吉林、黑龙江发动进攻。当时蒋介石集中力量进行反人民的内战,对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了卖国政策.命令东北军“绝对不得抵抗”,并撤至山海关内。日军在19日侵占沈阳,接着分兵侵占吉林,黑龙江等省,至1932年1月东北全境沦陷。当时身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的汪精卫,也是一贯主张对日本妥协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快了对华北的侵略步伐。在1935年日军策动华北事变的过程中,土肥原贤二作为关东军的代表和"中国通",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土肥原主张实施分离华北政策,在华北事变中始终在日本关东军和陆军中央部的指导下活动,与日本华北驻屯军之间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合作关系。在对宋哲元工作的问题上,土肥原利用宋氏自保妥协的态度,软硬兼施,这种手法后为华北驻屯军继承,最终导致七七事变爆发。在华北事变中,土肥原既是整体策略的制定者与推动者,又是实际实施者,是华北事变中至关重要的人物。考察土肥原贤二在华北事变前后的活动,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侵华战略的连续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1918年春,日本帝国主义趁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暇东顾之际,打着防德奥为名,与段祺瑞政府秘密谈判《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以使中国军队充当反对苏联的附庸军,并取代沙俄在中国东北的侵略地位。日本政府的侵略图谋,段祺瑞政府的卖国行径,首先激  相似文献   

16.
<正>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的同时,在沦陷区实施了有目的的文化殖民,企图从军事和精神两个方面同时征服中国,所谓“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华北沦陷区扶植起来的汉奸组织“新民会”,便是当时承担“思想教化”文化殖民工作的重要机构。  相似文献   

17.
周晓萌 《黑龙江史志》2013,(20):37-38,44
东北柞蚕业,是世界闻名特种的蚕业,作为东北民族工业中支柱产业之一,成为日伪统治时期重要的经济掠夺对象。柞蚕业在日本对东北经济侵略问题研究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但是以往史学界对其关注不够,本文拟对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对东北柞蚕业的掠夺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揭示日本发展东北柞蚕业是建立在剥削中国农民,垄断柞蚕业生产、销售,打压中国柞蚕业民族企业基础上的。日本发展的柞蚕业的实质,即是一项具有军事侵略性质的经济掠夺政策。  相似文献   

18.
1936 年日本政府制订的 《二十年百万户移民计划》是广田弘毅内阁的“七大国策”之一。它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地区推行的大规模移民侵略政策,企图以此解决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巩固和加强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统治,达到永久占领的目的。日本利用移民协助关东军维持治安, 镇压东北抗日武装, 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 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也给日本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  相似文献   

19.
北平地下党组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由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更加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日军又疯狂地向华北进行新的侵略扩张。1933年1月攻陷山海关,继而向热河、察哈尔和冀东进犯,威胁平津。5月,国民党政府又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把热河、察东、冀东大片国土拱手送给了侵略者。平津及全国各地民众纷纷要求国民党政府出兵抗日。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和日本在国际联盟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这一斗争,又牵涉到与欧美列强的关系,实际上形成了三角外交。这种外交格局,关系极为错综复杂。但过去电学界评价国联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外交作用时,多指责它实行绥靖政策,甚至说它完全袒护日本,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帮凶”。近年来对它的评价有了改变,认为国联对日本的态度逐渐强硬,步步紧逼,不应过于强调英、法等大国左右国联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