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放后的前三十年,关于回族史的工作,先后出版了《回回民族底新生》、《西北回族革命简史》、《回回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回民起义》、《清代回民起义》、《回族简史简志合编》、《回族简史》等专著和史料集,发表了数百篇论文。在回族的来源和形成、历代回族人民的革命斗争,回族的科学文化史等方面做了可贵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回族史的研究日趋活跃,成绩喜人。在八十年代的十年当中,出版了《回族人物志》元代、明代,《回族史论集》,《中国伊斯兰史存稿》,《回族商业史》,《回族文学史》(古代部分),《云南回族史》,《西北回民起义史料》,《云南回民起义史料》,《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  相似文献   

2.
以左宗棠为首的湘军镇压西北回民起义之后,一方面着力办理地方善后,恢复和发展甘宁青地区的地方经济,同时为了恢复和保存甘宁青地区的文化资源,对甘宁青地区的部分地方志进行了重修、续修和创修等活动,以期复苏和振兴被战争破坏的地方文化。湘军在回民起义战后撰修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志有五种。  相似文献   

3.
宋水平 《新疆地方志》2007,(1):43-45,50
19世纪60年代,新疆回民起义的爆发引发了新疆政局的大动荡。作为清朝乌鲁木齐的提督参将索焕章和妥明在乌鲁木齐发动回民起义。素焕章后失信于妥明,从大元帅降为散目,驻守吐鲁番,并抵抗阿古柏对吐鲁番的入侵。  相似文献   

4.
清军圩寨清乡政策与捻军失败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就一步一步深入我国.由于满清王朝的腐败,阶级矛盾益形尖锐,一八五○年爆发了太平天国革命.在革命形势飞跃发展的推动与影响下,先后掀起了我国农民革命此伏彼继的巨大浪潮.在皖北豫东广大地区有捻军起义,山东有农民起义,云南有回民起义,贵州有苗民起义,西北、陕西、甘肃地区也有回民起义.在许多起义军中,以太平军力量为最大,是革命的主力,能够与清军相抗衡.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起义,由于地处边疆,力量分散,交通不便,加上发展不平衡及落后的种族隔阂,对于革命战争的全局,  相似文献   

5.
热西丁红钱     
同治初年,受太平天国、捻军及陕甘回民起义影响,新疆首先在库车爆发反清起义,南北疆各地穆斯林群起响应。形成了以库车热西丁“汗和卓”、伊犁艾拉汗“苏丹”、乌鲁木齐妥明“清真王”及和田哈比布拉“帕夏”等为中心的封建宗教割据政权。清军退守塔尔巴哈台及新疆东部的哈密、巴里坤一线。清政府在新疆的统治机构基本瓦解,致使新疆于19世纪60年代陷入了封建割据、外敌入侵的空前战乱之中。库车起义发生于清朝同治三年(1864)六月四日,由回民阿訇马隆首先发动,得到了维吾尔、回等民族响应,很快攻占库车。据起义参加者毛拉穆萨.赛剌密于1908年…  相似文献   

6.
沙俄侵略者与阿古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4年,在太平天国革命和捻军起义的影响下,在陕、甘回民起义的直接推动下,新疆地区爆发了回、维等族人民的反清斗争。各地封建主伺机而起,窃取起义领导权,实行地方割  相似文献   

7.
在爆发于清朝同治年间的陕西回民起义中,起义者进行过广泛而频繁的“求抚”活动。陕西回民起义军的“求抚”活动与一般的叛变投敌行为具有明显的不同。在一般的人民反抗斗争中,叛变投敌只是少数人为了他们的私利而背叛大多数人的卑劣行径,这类  相似文献   

8.
以左宗棠为首的湘军在镇压西北回民起义之后,面对社会文化凋敝的惨状,为了重建甘宁青地区的社会文化秩序,采取了一系列修复和重建的举措,试图培植甘宁青地区的社会文化。本文拟以地方志资料为中心,对其培植社会文化从忠义祠和昭忠祠的创建、学宫和文庙的修复以及地方志的纂修和图书的刊发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述论。  相似文献   

9.
1933年桂北瑶民起义反映了当时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经济诉求。起义失败后不久,红军长征经过桂北,通过和参与起义的少数民族首领接触,红军了解到桂北的民族状况,发布了长征以来第一项纲领性的民族政策《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和以《对苗瑶民的口号》十三条为代表的政策实施细则,帮助红军顺利通过桂北,并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基于这些民族政策成功实践的经验,在之后的长征路途中,红军将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团结各族群众的纽带与桥梁,建立起以“平等与联盟”为核心的民族团结关系,党的民族政策也因此变得更加具体和务实。  相似文献   

10.
写在前面清代咸同年间,在贵州爆发了各族人民的大起义。其中黔西南地区一支以回民为主的起义军,反抗清朝反动统治达十四年之久,影响甚大。关于这次起义斗争的直接导火线及结束的情形,史书记载不详。本文材料,除已注明出处者外,系根据笔者解放初期采访一些回民老年人所得到的有关资料整理,因以补过去史书的不足,使这一起义斗争始末得以记入史册  相似文献   

11.
光绪二十一年(189),青海循化地区伊斯兰教花寺门定新老派之间发生教派争执,清廷派员查办,捕杀老教派头目及群众十余人,并“枭城头”,从而激怒教民。老教派群众一轰而起,联合新派及循化、河州一带的其他各门定教徒,爆发了声震西北的河湟回民反清起义。清廷闻报惊恐,便星夜调集兵勇。对义军进行“株连捕杀”、“抄没财产”的大屠杀。起义惨遭失败。义军中有一部分是青海海晏握中上五庄的“托茂”人,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为哲赫林耶和虎非耶两大门宦的教民,起义失败后,他们同其他回民义军一起在哲赫林耶“老人家”(大阿匐)马骥和…  相似文献   

12.
马良骏,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之后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五军团团长、红四方面军骑兵师师长、红西路军回民支队司令员。西路军失败后被俘,经党营救回到延安。他曾在抗大学习,在关押审查期间被秘密处死。一位当年在抗大工作的知情者说:"有人说马良骏是叛徒,有争议,还是被杀害了。"一马良骏被说成叛徒,公开出版的著作有:徐向前元帅的回忆录《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7月第一版),在西路军的建制序列中,在回民支队司令员马良骏名字后面的括号  相似文献   

13.
回民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时期政府对回民的管理政策经历了某种转变。清政权建立之初,康熙、雍正为拉拢民心、巩固政权,清政府对回民一度采取较为宽容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乾隆前期仍沿袭前代的传统宽容政策,直至后期清政府对回民的管理政策猛然发生骤变。本文简要阐述并拟图分析乾隆时期清政府对回民管理政策转变的原因、过程以及其产生的历史影响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同治回民事变后黄河上游区域的人口与社会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正林 《史学月刊》2008,(10):78-88
清朝同治时期陕甘两省爆发了回民事变,这次事变给黄河上游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不仅使整个甘、宁、青人口锐减,而且也造成了回族人口的锐减、分布格局的变化和居住环境的恶化。这次事变之后,黄河上游区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商业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使其长期处于萧条状态。通过本文我们看到同治回民事变对黄河上游区域社会经济破坏之严重,影响之深远,使我们认识到社会稳定和谐对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繁荣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童年杜文秀     
杜秀(农历1826年11月18日至1872年12月9日),字云焕,号百香。本姓杨,原名杨秀,保山金鸡村人。清末,云南回民起义的杰出首领。  相似文献   

16.
光绪《平远县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远县(今同心县)创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属甘肃省固原直隶州,当时正是清军残酷镇压了席卷大西北,历时10年的回民起义之后。民国建立,废除府州之名,在省县之问设道。平远县于民国三年(1914)易名镇戎县,由固原直隶州改隶朔方道。民国十七年(1928)镇戎县又易名预旺县,1938年豫旺县治由下马关迁至同心城,易名同心县。  相似文献   

17.
"刘炳勋墓碑"是昌邑博物馆近年来新发现的碑刻文物,整体完整,雕刻精美。碑文详细介绍碑主一生,涉及晚清"陕甘回民大起义"以及多位重臣,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徐学功小考     
徐学功 ( 184 2~ 1912年 ) ,男 ,汉族 ,迪化县南山庙尔沟人。祖籍甘肃武威。祖父徐正泰 ,官任凉州 (武威 )千总 ,1777年调任清军迪化守备。父亲徐登治为清军中军把总 ,负责管理迪化南山各地段屯田 ,后定居于当地。徐学功在兄弟 8人中排行老二 ,自幼喜好武术。 12岁拜师学武 ,酷爱拳术 ,善使刀矛 ,善于骑射 ,勇略过人。19世纪 60年代 ,新疆境内爆发了一系列农民起义。迪化也爆发了回民反清起义 ,昌吉、呼图壁、玛纳斯等地回民群起响应。妥明挑起民族仇杀以后 ,一些满、汉、蒙古族群众为躲避不测 ,逃往迪化南山的人不断增加。为保一方平安 ,…  相似文献   

19.
热西丁红线     
弓月 《中国钱币》2008,(1):75-76
同治初年,受太平天国、捻军及陕甘回民起义影响,新疆首先在库车爆发反清起义,南北疆各地穆斯林群起响应。形成了以库车热西丁“汗和卓”、伊犁艾拉汗“苏丹”、乌鲁木齐妥明“清真王”及和田哈比布拉“帕夏”等为中心的封建宗教割据政权。清军退守塔尔巴哈台及新疆东部的哈密、巴里坤一线。清政府在新疆的统治机构基本瓦解,致使新疆于19世纪60年代陷入了封建割据、外敌入侵的空前战乱之中。  相似文献   

20.
近代西北地区回民起义前后的人口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 1 9世纪中后期 ,西北地区回民起义前后的人口变迁轨迹及其影响。这段历史印证了人口再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相互适应 ,人类社会才能协调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人口学的基本原理。从这一理论高度探讨近代西北的人口问题 ,有助于理解近代中国人口问题的全貌 ,有助于对现代人口问题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