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乐山大佛的名字由原来的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变为大佛或是古佛,其中折射出了弥勒信仰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演变过程。弥勒信仰在南北朝繁荣,到隋朝由盛转衰,中唐以后逐渐衰微。弥勒信仰由盛转衰的最主要原因是广大人民群众打着弥勒信仰的旗帜组成弥勒教进行暴动和起义。弥勒起义引起了统治者对弥勒教的禁断,使得弥勒信仰也开始走向衰微并导致了弥勒形象和教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百年潮》2017,(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想信念问题,多次指出,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初心。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信念和忠诚。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远的旗帜和锐利的思想武器,把通过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这表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  相似文献   

3.
日本武士从登上政治舞台到完全掌握政权的过程中拥有了自己的信仰。武士的信仰不是为了拯救灵魂在死后得到一个安宁的去处,而是为了在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获得利益。武士的信仰不是单纯的本土信仰,而是吸收了异文化的营养,并使之融合在一起。因此可以说,武士信仰具有现世主义和兼容并包的特征。武士信仰的特征反映了武士与传统的贵族统治者的区别,也代表了日本人信仰的普遍特点。这些特点同样体现在当今日本人的信仰中。  相似文献   

4.
皮场大王信仰起源于北宋东京,本为土地神,因邻近皮角场得名。其原型是毒蛇壁镜,因"灰药救疾"而被奉为医药神,进而被附会为雅驯的古神农等。南宋时,临安礼部贡院之皮场庙成为士子应试祈祷之所,江浙地区成为信仰中心,受多种因素影响,至明清盛行不衰。明清时期,以全国性中药材集散市场安国县为中心的信仰圈,异化为邳彤信仰。以开封为中心的信仰圈,多讹传为裴昌、皮匠等。在国家礼制、地方社会、移民群体等影响下,皮场大王信仰从起源、异化到地域扩展甚广,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环境、民众祈求与国家礼制关系的互动,是传统社会民间信仰中祠神变迁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5.
高粉仙 《沧桑》2008,(3):133-13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政治势力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因一战早已动摇了的国际格局,在此时则完全被继起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所代替,并进而演化为两极格局的对弈。对弈的双方凭借各自的实力在意识形态的旗帜下展开了战后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构成了整个国际关系史上独特的一面。意识形态于此时的彰显有客观上制约因素的消失,同时亦有双方意识信仰冲突上的必然性。但意识形态作为外交战略的工具,所潜在的功能性无疑是一个更为现实的原因。故此,本文将从主客观角度入手对两极格局中意识形态彰显之因作一全面分析,希图对这一问题能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孔祥涛 《民俗研究》2005,(1):96-104
几千年来,太阳神信仰对于塑造我国民众的社会和文化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太阳神信仰出现之初,是作为原始宗教存在的;在漫长的岁月中,又一直留存在一些民间宗教中。这种宗教形态的太阳神信仰,可以说是我国民间太阳神信仰的核心部分和集中体现。民俗形态的太阳神信仰,就其起源而言,可以说是宗教形态太阳神信仰的辐射与延续。本文拟根据在华北等地的田野调查和民间教派的宝卷,对明清、  相似文献   

7.
厦门地区妈祖信仰历史悠久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从时间分布情况看,清乾隆嘉庆时期,是厦门地区妈祖信仰的一个大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之后,作为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共同的精神纽带,妈祖信仰呈现再次复兴之趋势。从空间布局分析,与厦门岛本身功能区扩展密切相关,主要是以历史上厦门城所在西南部逐渐向北、南部或者东部延伸。厦门岛内妈祖信仰还有一个鲜明特色,即妈祖和保生大帝合祀的现象十分普遍。我们认为,厦门岛内妈祖信仰的这些发展逻辑与明清以降厦门地域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名单报上来周宏涛顿时就傻眼了 1952年国民党七全大会之后,党内整顿工作继续进行.在改造运动中,党员归队后,中央改造委员会高举“淘汰腐恶分子”旗帜,对党员进行教育训练,并规定八种人为“腐恶分子”,一经核实,立即清除出党.这八种人为: 一、变节通敌者. 二、有跨党变节之行为者. 三、有违纪反党之行为者. 四、有贪污渎职之行为者. 五、生活腐化、劣迹显著者. 六、放弃职守、不负责任者. 七、信仰动摇、工作弛废者.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重要的内核,对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定中华民族特色信仰自信。也就是要正确对待中华民族本土传统宗教和信仰及外来宗教信仰,坚定当代主流信仰,即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之信仰,全  相似文献   

10.
“知难行易”是孙中山提出的著名的哲学命题。他一再提醒人们:“有一件事要诸君留心的,是本总理的学说,和古人的学说不同,古人所信仰的是‘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我所信仰的是‘知难行易’”。又说:“古人说‘知易行难’,我的学说是‘知难行易’。从  相似文献   

11.
张麟 《神州》2012,(30):26-26
儒家思想的信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为人处世态度和原则。这种信仰,我们称之为“情感信仰”。儒家的思想以仁爱为本、修己安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态度教化世人。儒家思想与宗教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相似文献   

12.
幡与牙旗     
本文对古代旗帜中比较常见也是比较重要的几种,如幡、(?)、幢、牙旗与门旗等作了大致的梳理,据以揭出前此人们未曾注意到的幡的演变与旗帜胡部饰牙之制的起源、变迁以及演变过程中的名与实之异,支持这些论点的,则是文献、图像、实物的相互对照与契合。  相似文献   

13.
肖璇 《民俗研究》2012,(4):135-143
以“九州”、“九服”划分世界的“天下观”为中华帝国行政之基础。族群杂居的岷县(古岷州)地处远离中华帝国政治中心之“雍州”,从异域到边疆,中央王朝以卫所、屯垦、赐姓、羁縻等手段管理之。此外帝国统治者深谙意识形态对基层社会的治理作用,利用本地民间信仰——十八湫神崇拜的民间基础和“日常性”,于信仰符号和意义中强化“礼”的主流文化认同。汉藏因共同信仰的神明——“分巡圣母”而产生族群间的交流与互惠,国家则将民间信仰视为帝国边疆管理之“利器”。而民间社会为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开始有意识纳入“规范”,在仪式层面模仿国家,于是神的膜拜即成为国家观念的外化表现。  相似文献   

14.
王智慧 《黑龙江史志》2013,(21):269-270
精神生活明显地区别于价值观和理性认知等主观世界的其他方面,而是人之主观世界的内核和根基。精神对人生的支柱作用也不可用数量指标来度量,精神支柱的坚固程度依赖于精神境界的提升。思想品德的意义结构使人精神生活的核心,思想品德中的审美和信仰构成人之精神生活的二大支柱。思想品德之美分为人生美、品德美、政治观之美和法律观之美。思想品德之信包括人生信仰、品德信仰、政治信仰、法律信仰。它们给人以根本的确定感,在变动不居的无限世界中寻找的确定性,使人的精神得到寄托和安顿。  相似文献   

15.
黑神信仰是贵州一个独特的神明信仰,在明清至民国期间兴盛达近六百年之久.其以唐代将领南霁云为神祇,并建庙宇忠烈宫祀奉之,其中影响卓著者首推贵阳忠烈宫.因贵阳忠烈宫在清末民初逐渐演变为黔省近代文教重地达德学校,故有必要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对之进行探究,从而明晰当地黑神信仰的源流、嬗变及其实质.藉此可知,在明清时期,黑神信仰通过官方引导、民间自发两种途径传播与兴起,积极服务于当地的社会控制与社会整合.进入近代,达德学校作为忠烈宫的后继者,在对黑神信仰所彰显的传统美德予以传承的基础上,以科学民主教育对黑神信仰进行了超越.是故,贵阳忠烈宫无疑在过去数百年间对当地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华佗信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雷 《中国地方志》2008,63(5):47-53
华佗作为我国古代的名医,有“医圣”之美誉。本文主要以明清地方志为依据,阐述明清时期华佗信仰的形成过程、华佗信仰形成的原因以及这种信仰背后的隐喻。指出华佗的医术及民间深刻的贬曹心理是华佗信仰延续的内部动力,而士绅是推动华佗信仰发展的关键人群。  相似文献   

17.
民间信仰是众多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因子,现代社会虽然出现了节日中各种信仰仪式的衰退趋势.但它仍然是维系节日传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拉扎节是一个地方性节日,本文将从拉扎节的生存空间、拉扎节的传说、拉扎节的存在现状以及拉扎节背后的意义之网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拉扎节及其跳山神活动的实质内涵.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拉扎节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8.
正关公信仰是指对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的崇奉与膜拜。客观地说,关羽生前地位并不显赫,历史功绩没有高到成圣成神的地步。但在他死后,却逐步变身为官民普遍崇奉的神灵,他的影响之大、信仰范围之广、神格之高,超出了中国先民们此前此后所创造的所有人神信仰,成为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一绝。这一现象很值得我们关注探讨。而作为九省通衢的湖北武汉,其关公信仰遗迹既有物质文化遗存,也有民间故事传说这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重视传统文化和"文化  相似文献   

19.
《蜀王本纪》载有秦蜀守李冰作石犀厌水精以止"江水为害"之事,古今论者除任乃强外,多从其说。其实李冰治蜀时尚无厌胜水精以止风波之观念,且犀牛在时人信仰中亦非镇水之灵物。是故李冰石犀厌水事不可能发生于战国末期之蜀地,此乃后世附会之辞。  相似文献   

20.
妈祖信仰是产自福建莆田地区带有地方巫觋特色的民间信仰,始于南宋,至今已有将近一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宗法性宗教信仰的体现。佛教自汉朝始传入中国,经过将近两千多年的磨合,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不同于印度佛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信仰体系,并且在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上产生了广泛而深邃的影响,成为最具有宗教性质的思想形态。由于佛教教义补偿了人性中对超世境况的某种渴望,于是成就了它作为异质文化的魅力。多民族的华夏文明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融合性,原始宗教性质的民间信仰也能在这样的文明背景下与异质宗教文化相互交融,不断改造自身教义神格,使之适应民众需要,本文试图通过对莆田地区妈祖信仰和佛教信仰的调查分析,从冰山一角窥探中华文明相互包容的和谐共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