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学现代遭遇对我们的启示蒋国保现在提出“世纪之交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题目来讨论,照我们的理解,其宗旨既是为了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遭遇,更是为了预测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21世纪)前途。从道理上讲,已经存在的遭遇与尚未出现的境况,是现实与可能的关系。虽...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学前教育要适应这种新形式,就要加快全面发展、全面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21世纪将是一个“儿童的世纪”,面向21世纪,中国传统学前教育总体上是需要变革的,学前教育的现代化也能改变中国,至少能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一份贡献,因为学前教育面对的是民族文化和未来人才的种子、根基和幼苗。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题目,它启发我们把历史和现实,历史学的过去和未来,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从而有助于提高认识,明确方向。 以百年为一个“世纪”,这本来并不是中国传统的时代概念和历史概念。“世纪”这个概念是在近代伴随西学东渐引进中国的。在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世纪对于历史来说并没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尽管王朝不断更迭,纪年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维新派思想家们构建提出了“公理”世界观,将西方“权利”概念成功移植于中国,赋予中国传统法文化现代内涵,并以此为根据,批判封建专制制度、追求政治(法律)现代化,为我们在探求传统走向现代的法文化范式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也促进了国人对现代法治精神的领悟和对法治建设路径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张华 《丝绸之路》2010,(6):37-38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自身鲜明的精神品格和制度特征。“性善论”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德主刑辅”、“为国以礼”的特色;“民本”思想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因“宽仁慎刑”、“重惜民命”而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特色;“贱商”思想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私法领域呈现出明显的重义轻利的公法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研究片谈李仁群我们正在走向21世纪。处在世纪之交,人们总结过去,瞻望未来,从传统文化在20世纪的历史际遇中探寻和窥测它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以求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更加自觉地建设未来世纪的新文化。应当说,总结和瞻望的工作并非自今日始...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始于尧舜时代,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六经是它的宝库,孔子是它的标识,“允执其中”是它的道统。道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也是儒家的。孔子与后世儒家显然存在差异。21世纪,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抗衡的过程中,孔子的智慧必将受到全体中国人的重视和全人类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声音     
《中华遗产》2011,(6):8-8
“概括地说,红色文化、儒家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三者,都会对中国人未来的价值体系提供内容和方向。” ——在谈到如何理解当前以红歌、主旋律影视剧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时,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萧功泰表示,红色文化中有很多优良的革命传统,比如民族献身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是值得后人去纪念和继承的。但有些“红”却是“极左”思潮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西方“文化”概念成为整理传统中国历史遗产的重要概念工具。国人编纂文化史有意展现传统中国的文化成就,反映出中西文化竞争下,国人隐秘的文化争胜意识。“文化”与“历史”结合,逐渐成为历史叙事的核心概念。文化史在史学研究的对象、价值判断、时代分期、研究方法等方面发展出自身特征,亦反映出西方文明史、文化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中国“新史学”的影响。文化史在实践中注重对民族历史生活的呈现,表现出民族史的特征,其叙述特定群体或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群体的精神内核。历史、文化与民族融会一体,在西学东渐、传统文化权威失坠的情况下,文化史构建了一种彰显社会凝聚力的叙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反思周积明从1914年第一部以“中国文化史”冠名的著作问世以来,国内的中国文化史研究已走过近90年的历程。它伴随着中国传统史学革命,也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从而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长长的印痕。尽管时至今日仍然有学者对文化史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中国最大的地方戏品种──豫剧马子晨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为华夏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艺苑中的奇葩,梆子声腔大家族中的绽枝,民俗艺术景观中的彩虹,于20世纪80年代成为中国最大的地方戏品种。对于“河南梆子”,多数学者认为它原属“弦索”长短句曲...  相似文献   

12.
闫立群 《收藏家》2010,(12):61-64
陈少梅英年早发,弱冠闻名,他在20世纪中国画坛留下了耀眼的足迹,享有“当代唐伯虎”、“北宗山水传人”、“马、夏再世”等美誉。他的画作北骨南风,达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境界,是中华民族十分珍贵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的中国学研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以日本东京大学的“东洋史学”和京都大学的“支那学”为中心的“日本近代中国学”盛极一时,取代传统日本汉学占据了日本中国学的主流。与日本传统的中国学研究相比,日本近代中国学研究褪去了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敬畏,带有鲜明的帝国主义烙印。本文以日本“支那学”的创始人内藤湖南对中国的认识为切入点,从一个侧面考察知识分子与近代日本帝国主义扩张政策的关系,反思今日日本的中国认识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有清一代,在自身“疆界”、与邻国疆域关系等问题上,中国与越南、缅甸、朝鲜等邻国往往同时出现两种“疆界观”:一是文化上的“疆界观”,是指在文化归属感上的认同与否,即传统的“夷夏之辨”;二是地理上的“疆界观”,是针对领土、疆域等的现实认知。这两种“疆界观”密切相关,对中国、邻国的疆域变化产生一定影响。由于在这两方面的认识差异,17世纪中期以后中国与一些邻国出现了观念上的碰撞,19世纪中期又因列强入侵从碰撞转向交融。  相似文献   

15.
为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深入探讨“五四”对中国的影响及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撞击和相互交融的历史经验及历史教训。由北京中国文化书院、二十一世纪研究院(北京)、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香港大学中文系四单位经过近一年的筹备,联合于6月1日至3日在北京举办了“‘五四’”与中国知识分子国际学术研讨会”。 参加大会的有来自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南朝鲜、美国、苏联、中国及港台地区的130多位著名学者专家。与会者主要以“五四”与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为议题,就五四与传统文化、五四与西方思潮、中国知识分子在近、现代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等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会议除主题发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在近代中国文化的讨论和探索“热”中,不同观点迭现,各种意见分歧。有的对传统文化顶礼膜拜,五体投地,有的把传统文化看成是近代化道路上的障碍。其实,任何事情都不能离开它的历史环境,不能离开中国的实际情况,去进行片面的绝对的肯定或否定,否则,永远探索不出真理。本文拟就20世纪初中西文化的交融、特点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进行论述,旨在为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提供某些思考与  相似文献   

17.
《湖南文史》2013,(5):40-40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极左思潮的支配下我们确有“轻视古董,迷信未来”的倾向,到了“文革”,这种倾向被推到极致。那时解释《论语》的“有朋自远方来”竟能说成是“拉拢来自远方的反革命党羽,扩大反革命组织”。这种倾向使有良知的人们普遍厌恶,并产生了对传统文化的殷殷向慕之心,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向慕逐渐形成一股热潮。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困扰着中国一个多世纪的文化论争和文化冲突的实质是传统的文化价值失落之后的价值重建问题。近代中国的现实遭遇,使文化的价值重建离不开“救亡”这一历史主题。不论“五·四”以后的思想界显得多么纷繁芜杂、彼此之间的差距是多么遥远、斗争是如何尖锐,但都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一个迫切的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在解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方面显示了巨大的功能。从文化角度来说,毛泽东思想是西方先进的无产阶级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碰撞之后的升华。在对中西两种文化进行取舍、结合和升  相似文献   

19.
浅议晚清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后半期,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大炮和商品的冲击下,开始了转型期的“阵痛”。面对着的方异质文化,融合与排斥,因袭与更新,把一切人和事,都卷进了矛盾冲突的漩涡中心、在激烈的“中学”与“西学”之争中.学校教育也一反数千年来依然故我的传统姿态,开始了应战。戊戌时期旧式书院的“改课”,就是这种应战的独特形式。尽管它还背负着古老文化的积淀,步履蹒跚,却为濒于垂危的传统教育注入了生机,推动着儒学曲日向新演绎。旧式书院改革课程内容·事虽不属轰轰烈烈,但反映的却是传统教育的解体,是封建的旧教育向资产阶…  相似文献   

20.
北朝文化·雁门文化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从全新的视角认识北朝文化 “从全新的视角认识北朝文化”,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的命题。苏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重建中国古史”出发,以“区系类型”为纲,以“中国文明起源”为中心而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