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目的地意象定位研究述评——基于心理学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白凯 《旅游科学》2009,23(2):9-15
旅游目的地意象自20世纪70年代初产生以来一直是旅游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国内外此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以对此类研究成果的述评为基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旅游目的地意象的构成和发展过程,提出"destination image"的翻译应体现该概念的心理学构成,从旅游者心理研究角度将其译为"旅游目的地意象";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应着力将抽象的概念推理和具体的实证测量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借助认知心理学理论成果提出了旅游目的地意象形成中的讯息加工过程及阶段模式。  相似文献   

2.
近20年国外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婧  潘秋玲 《人文地理》2008,23(1):92-97
随着旅游业客源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在旅游营销管理中逐渐被重视,并成为旅游目的地提升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外有关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客源市场、旅游目的地营销主体和方式、旅游目的地形象以及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信息技术与渠道四个方面,其中有关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信息技术与渠道,新兴知识引入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3.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理论建构与战略设计——以京津冀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斌  黄璜 《人文地理》2016,31(3):128-135
本文分析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静态和动态经济效益,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了区域旅游一体化效益的产生机制,并总结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五种主要模式。以京津冀区域为典型案例,分析了京津冀旅游一体化的背景条件和主要举措,认为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已进入中级阶段,在扩大旅游企业市场规模、串联旅游线路体系、获取内部规模经济和本地化经济等方面已取得长足进展,未来发展的重点应集中在获取城市化经济、鼓励旅游企业跨行政区合作、建立常设性旅游管理机构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按照旅游学的十个分支学科,对1973-2003年国际旅游学界权威学术刊物《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的《主题词索引》(Subject Index)进行了多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阐述了这十个分支学科与整个旅游学以及相互之间的相关性,并分别探讨了这十个分支学科各自的进展态势。  相似文献   

5.
旅游服务感知评价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以2004年7月10日-8月28日,对西安外国游客所作的1005份问卷调查资料为基础,在李克特量表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服务感知的框架模式和量化评价模型,并以西安为实证,把外国游客按照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类,对西安旅游服务感知情况作了对比分析,探讨外国游客对西安的旅游服务感知量化评价,从中揭示出当前西安旅游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曲颖  曹李梅  杨琦 《人文地理》2020,35(4):154-160
针对旅游目的地依恋维度要素缺乏挖掘、维度互动机理尚未厘清等不足,本研究创新地将社会网络分析和扎根理论结合使用,基于旅游者生成内容挖掘旅游目的地依恋概念、维度及其维度互动模式。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①旅游目的地依恋是旅游者为寻求自我一致性或差异性,通过对目的地的认知情感性构建而产生的“炙热”情感,可拓展为由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地方情感、地方好奇、地方印刻、地方象征的六维结构,遵循“动机性卷入→认知性投入→情感性忠守”的逻辑进路;②地方依赖维度与其他维度的直接交互影响作用明显并具有较强的中介桥梁作用。最后,探讨了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6  
区域旅游的空间结构涉及内容复杂。文章在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首先导入了区域旅游的概念,从旅游空间要素的识别与分析入手,接受了Pearce Douglas的观点,认为区域旅游供给的五大空间影响要素:吸引物、交通、住宿、支持设施和基础设施。从旅游规划、基本距离、旅游地区位等角度对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阐释。指出由于缺乏范式的指引,国内外对区域旅游规划的研究体系较为松散,绝大多数研究者被实践性问题或者潮流牵着走。对区域旅游活动发生地的区位进行考查,显示出对城市这一空间经济实体的极大依赖。同时,指出旅游地宏观区位因子和可进入性是衡量旅游地发展潜力的主要因素。运用TDD理论对西安旅游目的地区域的空间结构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8.
ABSTRACT

Tourism destination planning and marketing are fundamentally place making actions intended to shape the image and imageability of a place. Place making is an innate human behavior, ranging from the organic and unplanned actions of individuals, defined here as ‘place-making,’ to planned and intentional global theming by governments and tourism authorities, defined here as ‘placemaking.’ Place-making and placemaking are ends on a continuum of options, with most places have a mix of local and global elements. These elements also range from the tangible (base in urban design) to the intangible (peoplescapes and imaginations). The tools of place making are essentially the same for both organic place-making and planned placemaking, but the intentions and outcomes can vary enormously. Tourism development, as an economic activity, almost always has a neoliberal planned placemaking agenda. Organic place-making emerges through individual agency, which if allowed to proceed, will make its imprint even in a heavily master planned tourism landscape. An understanding of place-making and placemaking gives insight into research question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ourism and the roles of hosts and guest in co-producing tourism places. Examining the elements of place making in a tourism landscape can more clearly identify how different worldview perspectives have contribute over time to the making of tourism places, and thereby assist in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destination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9.
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96,自引:2,他引:94  
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旅游地问题日益突出,促使人们重视旅游与社区关系问题的研究,从社区的角度思考和寻求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途径。目前,我国旅游学界对社区参与的研究方兴未艾,但仍然缺乏社区参与的历史演化进程的纵向分析和归纳研究。本文通过分析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个别参与、组织参与、大众参与和全面参与,并描述了"近S形"的总体发展曲线;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防止旅游地衰落和旅游地社区解体,社区应该全面参与到旅游业发展过程;当前,社区参与需要在旅游规划、旅游地环境保护、旅游地社区文化维护等三个方面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0.
韦俊峰  吴忠军 《人文地理》2015,30(6):153-159
选择龙胜金坑大寨梯田作为案例地,引用"隐性介体"这一概念统摄本文的四个研究对象:摄影家、旅游规划机构、旅游经营公司、政府,发现四者分别主要运用独立性旅游话语、专业性旅游话语、商业性旅游话语和消费性旅游话语建构金坑梯田的旅游形象,形象的话语建构过程同时也表现为各"隐性介体"诸空间利益诉求下的梯田多维空间生产过程,最终金坑大寨梯田由最初的"稻作空间系统"被生产为"摄影天堂"、"经典案例地"、"旅游胜地"和"政治高地"四种空间形态。最后文章从"东道主-游客"互动的角度讨论了这种形象建构可能对旅游地产生的两类问题以及应用旅游人类学"主体-介体-客体"三段式研究范式的必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Destination image is the cumulative product of individuals processing information about a destination over time. This image come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like media articles intended to inform a general audience and promotional materials intended to persuade potential tourists to visit. Various aspects of a destination can provide the focal point for its image, including its unique foods. With the growing interest in food in the media and in tourism, the image of places around the world is increasingly centered on this topic. Peru offers a timely case study to investigate this issue; in recent years, it has gained an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as a culinary destination. The research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examines both popular media articles and official tourism promotions to understand the devices used to construct Peru as a culinary destination. It use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of magazine and newspaper articles targeted at an American audience and the U.S./English version of the Official Travel and Tourism Portal. This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image of Peru as a culinary destination is consistent between sources, bu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meanings of this content based on type of source, intended audience, and expectations about that audience.  相似文献   

12.
李天元  曲颖 《人文地理》2010,25(3):114-119
本文从旅游目的地定位主题口号作为品牌化中品牌要素的角度,结合部分国外目的地品牌化研究文献、品牌理论和相关营销学理论,对在目的地品牌化这一新研究框架下定位主题口号的概念理解、双向沟通功能、科学设计方法和流程以及设计中须注意的几条原则进行了探讨。文章旨在通过详细阐明理想目的地口号的作用目标和设计原则,厘清传统营销中对该相关问题的一些模糊认识,并拓宽思路,为国内的目的地口号设计实践注入少许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以北京、武汉、西安城镇居民为例,探究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的收入群体差异。研究发现,不同收入群体的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在:①不同收入群体的景区到访率均随距离的增加呈e指数衰减,但衰减速率存在收入群体差异,收入越高的群体,到访率距离衰减速率相对越小。②中国城镇居民的国内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具有“距离择近,景点择高,经济择富”的“三择”倾向,但不同收入群体的“三择”程度不同,收入越低的群体,“距离择近,经济择富”的倾向越明显。③不同收入群体到访率空间分异趋势一致,但高到访率空间大小不同,收入越高的群体,高到访率空间越大。④目的地亲景度存在收入群体差异,收入越高的群体,目的地亲景度越高。  相似文献   

14.
吕帅 《旅游科学》2009,23(1):38-43
通过选取Tourism Management和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年~2007年)有关旅游目的地形象的29篇文献,对其研究内容、方法以及研究的空间层次进行分析,本文认为这些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感知形象、目的地旅游形象影响、目的地形象影响因素和形象构建、媒体及影视作品等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以及重大事件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五个方面,并指出其对国内旅游形象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地方是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也是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的核心内容。本文在对地方和地方营造的缘起和内涵进行辨析总结的基础上,通过CiteSpace的可视化主题分析和文献阅读,对其应用于旅游发展的主要议题和脉络进行梳理发现:①地方和地方营造的本质是意义建构,地方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多重可建构性。旅游既是地方营造的驱动力,也对地方营造和地方发展产生重要影响。②地方营造过程涉及政府、资本、游客、当地居民等多重主体和视角,也因而牵涉多方协商和多主体认同。一方面,多方协商的地方意义有助于地方性的快速重构,推动旅游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各方利益主体权力不对等也使得地方营造成为强势权力主体的表达结果,这将加速旅游地的商品化。  相似文献   

16.
《Tourism Geographies》是国外旅游地理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期刊之一,及时回顾国外旅游地理研究最新进展可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本文首先采用CiteSpace知识图谱绘制软件统计分析了《Tourism Geographies》2008-2017年的449篇文献,从历年发文量与被引用情况、作者、研究机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热点等方面阐述了国外旅游地理研究特征与研究趋势;其次,系统综述了旅游目的地、旅游者行为、旅游影响、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旅游市场营销等热点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国外旅游地理学未来的研究趋势;最后,依据国内外旅游地理研究差异,从研究方法、研究尺度以及研究范式等方面阐述了国外旅游地理研究对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旅游危机管理:构建目的地层面的动态框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安全是一个目的地、区域或国家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也是旅游增长的基本决定因素。目的地处于危急事件中时,其旅游业的发展受到旅游者自身决策以及国家或社会组织对待和处理危机事件的政策或手段的影响,会陷于低迷。本文对目的地旅游业受危机事件影响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设计旅游危机决策链,从而构建动态的、有机联系的旅游危机管理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18.
曲颖  贾鸿雁 《人文地理》2013,28(1):128-134
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旅游者的目的地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关于其实际测量和分析的研究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国该领域研究虽然在开展市场调查和定量统计分析方面已取得长足进展,但仍存在研究视角和方法过于单一的突出局限。因此,本文将着眼点放在旅游者需求和区域内竞争对手这两个经常被忽视的要素上,将它们纳入研究设计之中,以南京为案例目的地,通过综合运用重要性-表现分析法(IPA)和对应分析法(CA)系统阐释了如何从这两个角度来测量和分析目的地形象的基本路径。研究识别了南京当前形象在满足旅游者需求上的优、劣势以及其独特的差异化优势属性,对其形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竞争性形象定位战略的开发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旅游地品牌化中的旅游形象与旅游口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山  王铮 《人文地理》2006,21(2):5-11
本文从旅游地品牌构建的角度对旅游形象进行探讨,得到以下认识:首先,旅游口号是定位口号和营销口号的统称,它们分别表述旅游形象中的理念形象和营销形象。其次,旅游地(品牌)形象规划可分为"确定质量方针--定位理念形象--设计营销形象"三个层次,其中质量方针诉求"内部市场"、营销形象针对"外部市场"、理念形象则是"内"与"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再次,旅游地品牌是一个属性--利益--价值的阶梯,其中定位口号传播旅游地品牌属性,营销口号传播的则是旅游地品牌利益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胥兴安  王立磊  杨懿 《人文地理》2015,30(5):126-133
文章以云南丽江为旅游目的地,通过准实验法检验网络负面口碑对目的地品牌资产的稀释效应,并探讨这一稀释效应是否受到熟悉度和易感性的调节。结果表明:网络负面口碑对目的地品牌资产存在稀释效应;即使是对目的地高熟悉度的消费者而言,这种稀释效应也是存在的,而且研究还发现熟悉度越高,品牌资产的稀释效应越强;就对目的地网络口碑的易感性而言,网络负面口碑对目的地品牌资产的稀释效应是相对稳定的;就目的地品牌资产各个维度比较而言,网络负面口碑对品牌忠诚的影响最大,对品牌形象和感知质量的影响次之,对品牌意识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