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粪在藏语中称为“久瓦”。在西藏,牛粪作为烧茶做饭的燃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至今生活在雪域高原的广大藏族同胞仍将牛粪视为最佳的燃料。牛粪除了作为燃料外,在藏族日常生活中还有着特殊的用途与含义。藏族的传统生活与牛粪是息息相关的,甚至有研究者认为,牛粪体现了藏民族独特的人文色彩、风俗民情与生活态度等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2.
雪域牛粪     
牛粪是青藏高原上的主要燃料,数千年来广大牧区都一直用它生火烧茶、煮饭、取暖。因而牛粪曾被人誉为“高原圣火”、“高原之光”。 在茫茫无垠的雪域高原上,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牛粪火。走进牧民的帐篷,到处都可以看到凉晒的牛粪和垒得整整齐齐的牛粪堆、牛粪墙。高原上气温低,牦牛以牧草为食,因而牛粪经风干或凉晒之后,燃烧起来如木柴一样没有异味,易燃耐久。  相似文献   

3.
牛粪在藏语中称为“久瓦”。在西藏.牛粪作为烧茶做饭的燃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至今生活在雪域高原的广大藏族同胞仍将牛粪视为最佳的燃料。牛粪除了作为燃料外,在藏族日常生活中还有着特殊的用途与含义。藏族的传统生活与牛粪是息息相关的.甚至有研究者认为.牛粪体现了藏民族独特的人文色彩.风俗民情与生活态度等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4.
正"不烧油?不用电?真的吗?""什么?男人也能干!""好不好学?我怕操作不好。"带着满肚子疑问,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牧民泽不丹开始试着操作眼前这台名为"高原捡拾车"的机器,出乎他的意料,"嘿,挺简单的,好用!"泽不丹自言自语,干的卖劲,旁边妻子曲珍见状笑得合不拢嘴。高原捡拾车,是专门用于在青藏高原捡拾牦牛粪的机器,由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王光辉副教授和学生龚春晓等组成的团队研发。藏族人对牦牛粪情有独钟,在藏区随处可以看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西藏实施首个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项目。那曲市尼玛县荣玛乡的牧民,跨越1000多公里,从平均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搬迁到海拔3800米的拉萨近郊,在雪域高原上演了一场"藏北牧民南迁"大戏,书写了一段新的人类迁徙传奇。迁出地:生命的禁区,动物的乐园  相似文献   

6.
藏区要闻     
《中国西藏》2004,(1):75-77
“烧太阳”成为阿里新时尚“就是做梦也想不到太阳不仅能晒,还能点、能烧,而且比点酥油灯、烧牛粪干净,照你们城里人的说法,这是环保哩。”牧民次旺仁青一边用太阳能灶做饭,一边得意地说。太阳能灯点亮了夜晚的草原,年长的老人们看着电视或在灯光下做着羊毛活计,孩子们则在一旁温习功课。南伊珞巴儿童入学率达10088年成立的南伊珞巴民族乡在国家的扶持下,经济、教育等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目前,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97%的青壮年脱盲。西藏旅游业总收入十年增4倍西藏副主席洛桑江村介绍,自1990年至2002年,西藏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区GD…  相似文献   

7.
魂系岗底斯     
自古以来,尤其佛教传入西藏以后,岗底斯山便成了雪域高原僧俗民众终生向往的圣地。所有藏区人民不辞路远道险,纷纷前往阿里朝转雪山,特别是藏北地区的牧民们成群结  相似文献   

8.
西藏牧区地域广阔高寒,荒芜偏僻。过去,牧民居住分散,文化生活相对贫乏,但青年牧民的爱情生活却是丰富多彩,尤如草原上雪山彩虹般明艳绚烂,草原格桑花般美丽芬芳。  相似文献   

9.
正启动于2006年的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让西藏230万农牧民住上了新房。定居后的牧民生活方式有什么变化?他们的牛羊怎么办?广袤的草场如何利用?生活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从拉萨驱车近400公里,走进西藏那曲地区聂荣县色庆乡帕玉村。  相似文献   

10.
在内地许多人的心目中,牛粪又黑又脏,形象丑陋,难登大雅之堂。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子,嫁给一个老实憨厚的丈夫,人们便扼腕叹惜,用“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来形容,牛粪的地位由此可见!在我长期生活过的西藏,牛粪的处境和地位就完全不一样了。它不仅是生产中的肥料,生活中的燃料,更是民俗节日中的吉祥物,藏人心目中的好宝贝。民间有句谚语:“一块牦牛粪,一朵金蘑菇。”又说:“老阿妈不嫌牛粪脏。”在这里,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个过路的老阿妈发现路边有一块干牛粪,便会像捡到宝贝似的,赶紧揣进自己怀里带回家。我的好友边多先,给我唱过一首“牛粪歌”,据说是西藏的妇女们,一边做牛粪饼一边唱的:  相似文献   

11.
西藏的牛粪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粪在藏语中称之为“久瓦”。 “久瓦”在西藏作为烧茶做饭的燃料已有千年的历史。生活在雪域高原的广大农牧民至今视其为最佳的燃料。“久瓦”除了作燃料外,在藏民族日常生活中还有着特殊的用途与含义,藏民族传统生活与“久瓦”息息相关,甚至有人认为“久瓦”里熔铸了藏民族独特的人文色彩、风俗民情;体现着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等深层内涵。这种说法虽有些夸张,但仔细品味,也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拥有雄奇独特的自然景观,生活在高原环境的各族人民积累造化了神秘多彩的人文景观。近年来,特别是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后,政府大力倡导,西藏旅游业发展成果显著。本文论述发展旅游业对西藏经济、就业、交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发展西藏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诺敏 《世界遗产》2012,(3):46-47
祭敖包是草原上的一件大事情。我在赤峰地区工作期间,见过的祭敖包有很隆重的仪式,人们请来庙里的喇嘛念经文。这个时候,生活条件比较好的牧民会杀羊煮肉粥,里面放上黄油,还有我们称之为"嚼口"的各种奶制品,然后把一碗碗热气腾腾、营养丰富的肉粥分享给参加祭敖包的人们。平时牧民们路过敖包的时候,也会捡拾一块石头爬上去,把石头放  相似文献   

14.
在西藏人的眼里,牛粪是个宝。这是因为除了南边的林区以外,其它地方都在高海拔地区,燃料多以草皮和牛粪居多,尤以牛粪容易得到且好烧,所以牛粪成为西藏大部分地区的主要燃料。一个人如果在马路或田野上看见光滑的牛粪时,会亲切地说一声:“好一朵漂亮的黄蘑菇哟!”赶紧捡回家中。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藏》2020,(2):36-39
清晨7点多,藏北草原还没有完全苏醒,那曲地区安多县帕那镇申格卡岗村牧民旺吉家的牛粪炉已经燃起,蓝色的火焰上,刚刚煮好的酥油茶散发出淡淡的茶香。在旺吉心里,现在的日子安稳、甜蜜,她很满足,"现在的生活像蜜一样,甜!"。然而,9年前的2011年,旺吉却生活在贫穷和痛苦之中。这一年,她失去了相依为命的母亲,孤立无助又疾病缠身,对未来的生活期许,仅仅停留在一杯热茶、一碗糌粑上。生活的改变也发生在了这一年。  相似文献   

16.
正应北京市文物局邀请,由首都博物馆、西藏牦牛博物馆主办,自然博物馆等多家在京博物馆协办的"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于2016年12月15日至2017年3月15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西藏文化是中华灿烂文明的瑰宝,它的诞生与藏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更与牦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数千年来,牦牛与高原人民相伴相随,凡是有藏族同胞的地方就有牦牛。西藏牦牛博物馆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以牦牛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肩负着保存牦牛文化物证、传播牦牛文化知识、探讨牦牛与  相似文献   

17.
封面故事     
这幅画是画家昂桑所绘,取名《藏人》,画上的形象一半是牦牛,一半是人睑,取名《藏人》寓意深远,成为了西藏牦牛博物馆的形象画。这幅画上牦牛和藏人有浑然天成的关系,昂桑说自己的刨作灵感来源于对牦牛最质朴的感情,因为高原牧民的生活、生产和牦牛这种动物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牦牛就没有藏人。2013年5月18日的牦牛博物馆捐赠仪式上,昂桑将自己的作品《藏人》及其版权无偿捐赠给牦牛博物馆。  相似文献   

18.
一个拉萨青年如何运用藏文上网拥抱网络化生存?一个牧民如何对待生养他的草原上日渐显露的变化?或者一个在西藏农村经历过百年岁月的老人幽深的内心……这一期我们试图关注来自西藏生活层面具体而微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如今,西藏大多数城镇居民已经用上了煤气和天燃气,对牛粪的需求相对来说比过去要少得多。在拉萨八廓街河坝林一带,原先的牛粪批发市场几乎不复存在了,只有一个小小的院子里还在经营着牛粪生意。这里的牛粪大都是从山南、那曲、堆龙、墨竹工卡等地运来的。  相似文献   

20.
甘孜藏族牧民吸鼻烟金建国吸鼻烟对于生活在广阔无边的雪域高原上的藏族牧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这里的人无论是在帐篷里或是在草原上,无论是见到朋友或是路遇不相识的人,只要打了招呼,首先要做的是互敬鼻烟。这种礼节就像其他民族见面时的握手、拥抱、亲吻一样极普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