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的铁路借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甲午战后,力求自强的清政府掀起了“借债筑路”的高潮。在此后十多年间,清廷先后同西方国家签订了几十个借款合同,并修筑了几千公里的铁路。对此举措,以往的学术界基本否定。本文从思想发展、主观动机、合同内容前后的变化、社会实际效果等方面进行考察,认为清政府的“借债筑路”,主导方面是积极的,应以肯定,当然也有一些值得记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2.
唐才常的社会政治思想面貌究竟如何?庚子自立军运动的性质究竟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长期以来之所以出现许多分歧意见,我认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如何看待唐才常“起兵用勤王号”一事。因此,对“勤王”是不是唐才常的真实动机这一问题作一番考究,殊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浅析公众舆论于尼克松对华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慧 《世界历史》1999,(5):34-40
《美国大百科全书》对公众舆论(publicopinion,或译为民意)的定义是“指一群人对一个共同关切的议题所表达的意见”,“它通常代表一种价值判断或偏好,或是对一个未来事件的结果所做的判断”①。自美国两党政治制度确立以来,公众舆论一直是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美国政治的影响已是众所周知,不庸置疑的了。但是,公众舆论与美国外交政策的关系,则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美国的学术界也存在不同观点,有人认为“美国的公众舆论先于对外政策”,“公众舆论在美国外交决策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对政…  相似文献   

4.
在甲午战争史的研究中,和战之争的问题近年来颇为史学界所注目,特别是战争期间主战与主和的对立往往和帝党与后党的矛盾斗争相关联,因而对争论的性质也产生不同看法:或认为其实质是要不要反对日本侵略,要不要维护国家和民族主权的斗争,说是底是一场爱国与卖国之争;或认为帝后党之争虽属爱国与卖国之争的性质,但也包含着宫廷内部争权夺利的因素。还有论者认为帝党主战、后党主和并非贯穿于甲午战争始终,前者并非始终主战.后者亦非始终主和,考察和战问题应该划分阶段。也有人提出帝党主战不一定绝对正确,后党主和也不一定绝对错误…  相似文献   

5.
李佛儿小议     
蒙古入主中原初期,多次出现过化名李佛儿(或作李佛子、李仙等)的起事者。如王义行深、冀二州元帅府事期间,“金经李佛儿以妖术惑众谋乱”。1234年(甲午),平滦塔本辖区,“盗李仙、赵小哥等作乱”。1237年(丁酉),山东济南一带,“妖人李佛儿扇党来攻”①。这些被称为妖的李佛儿,肯定是借民间秘密宗教起事的。所谓“金经”,当即“白衣经会”。据《秋涧集》卷五五《史公祠堂碑铭》:“赵郡莠民共倡为白衣经会,煽七县间不逞之徒,因端窃发。”②史天泽所镇压者即使与属下王义不同时,二者肯定也有密切关系。对于李佛儿名义的起事,蒙古统…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叶,张之洞日渐成为一颗冉冉上升的政治新星。80年代中期,时任两广总督的张氏因在中法战争间的主战态度和运筹帷幄之功而赢得“天下之望”;1889年以后,在湖广总督任上及暂署两江总督之际,更以兴实业、办学堂、练新军的实绩享誉中外,威望直追长期主持北洋的李鸿章,时人言:“现今有为之士,不北走北洋,即南归武汉,朝官外出,可寄托者,李与张耳。”①而90年代中期以降,因甲午惨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李鸿章声名狼藉,张之洞则上疏力阻和议,并大声疾呼“凡我普天巨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  相似文献   

7.
韩洪泉 《文史天地》2014,(10):62-66
正1894年,清朝光绪二十年,日本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这一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甲午年,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为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则称之为日清战争。甲午战前,中国以"求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了30多年,综合国力有所提升,国际形象相对改观,民族自信心也随之大为增强。因此,在战前和战争初起时,国内的主战派对"蕞尔小邦"的日本全不放在眼里,国际舆论亦多有认为中国可能是战胜者。然  相似文献   

8.
东北近代史开端问题,是东北史研究中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近年来,东北史研究者对此已基本上取得了倾向性意见,即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牛庄开港”(1860年)标志着东北近代史的开端,这一论点已为一些研究者所接受.并在一些东北史的研究论著中得到体现.但是,1993年7月,在吉林市召开的“东北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上讨论“东北通史的分期”问题时,有些学者认为:既然史学界已承认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中国近代  相似文献   

9.
李连峻 《攀登》2004,23(1):10-13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新闻工作的根本任务。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是摆在新闻工作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本结合实际,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改进新闻报道的方式、着力强化“五种意识”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100年前的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中日(甲午)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总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的但却是逐渐的革命化,意味着大工业和铁路等等的发展。使农业和农村工业之间的旧有联系瓦解”。①本文打算对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浙江,在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及其特点,作些探河。毛泽东同志指出:“帝国主义的侵略刺激了中国社会经济一使它发生了变化.造成了帝国主义的对立物一造成了中国的民族工业”②。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民族危机唤起了人民的觉醒,在浙江也掀…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舆论监督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中还保存着相当成份的原始民主的遗迹。君主对当时的社会舆论十分重视,通过许多途径探听、搜集人们的意见和牢骚,以知得失,自考正。庶民还在一定程度上沿袭着氏族社会的民主权利,他们通过“诽谤”朝政来参政议政。其舆论对君主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本文试就这一时期的舆论监督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甲午战争时期,言官表现得相当活跃。众所周知,甲午前后帝后竞争相当激烈。关于帝党主战,后党主和的说法,史学界虽有不同意见,但综观甲。午战争的全过程,这个结论应该说是符合事实的、言官们虽然并不都是帝党成员,大部分却显属于主战派,在此期间就一些有关和、战的关键问题,每当帝党官员攘臂呼之,必有一批言官追随于后,与之呼应。李鸿章是当时中日交涉的具体执行人,战争前期战场上的清军统帅,但他始终主张妥协求和,是主和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又是阿附后党、手握重兵的地方重臣。鉴于李鸿章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帝党无论是从贯彻…  相似文献   

13.
中日钓鱼岛争端,源于甲午战争日本“窃岛”,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对外扩张导致的直接结果。日本侵占钓鱼岛蓄谋已久,从甲午战前非法的秘密调查,到甲午战时的秘密“窃取”,再到甲午战后的所谓“更名”,其侵略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4.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一事,在当时引起了重大反响。在中国国内,《大公报(天津版)》对这一事件持肯定态度,即使苏联进军波兰也没改变其看法;《东方杂志》则未对之做过多肯定,但当苏联进军波兰的事件发生后,就对苏联予以了较多的抨击。导致两者看法不一样的原因是:作为报纸的《大公报》更需注意引导舆论;两者的关注层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二十八章第一节“元统治下的中国社会”中有“经济的破坏”一项,课文短简,但内容头绪很多,需要落加以补充,个别地方还应该修正。本文就是对这一项的一点疏证。同时,单用“破坏”两字并不能概括元代社会经济的全貌,因此在第二节又提出了个人对这一问题的一点意见。  相似文献   

16.
西安事变后,南京国民党中央对事变的处理,分为和战两派,但“讨伐派”究竟包括哪些人?过去并未见有具体的考察。实际上,戴季陶是主战最力的人物,讨伐派的代表。何应钦最初主战,其后迫于各种压力,至少在表面上,主战的热情下降,并因军事行动迟缓而受到戴季陶等人的斥责。讨伐派受到了宋美龄等人的强烈质疑和反对。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研究》2005,(1):212-212
2004年9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戚其章的《甲午日谍秘史》(“勿忘甲午”学术丛书之一种),21万字。该书对甲午后战争前后日本在中国设立间谍机构、进行间谍活动及相关人物与事件作了论述,指出:“在日本准备发动和进行甲午侵华战争的过程中,谍报工作更是起过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文仓 《攀登》2005,24(12):44-46
和谐社会的要旨是人人各得其所。要使人人各得其所,民间法规则化解矛盾、平息纷争的积极作用就应当纳入我们的考量当中。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现代语境中,使用民间法规则处断纠纷被称为“私了”。长期以来的主导舆论对“私了”行为针贬不一。其实,在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中,本身就规定了不少赋予当事人自行处断权的条款,在司法实践中也多用“调解”,其性质依然不出“私了”的范固。当然.对“私了”并不宜全面肯定,使用也要合理规范。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把这一民间行为纳入制度范畴,吸取其合理的成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9.
在30年前拍摄的影片《甲午风云》中,刘步蟾是一位贪生怕死、诡计多端、彻头彻尾的反面人物,然而近年拍摄的电视剧《北洋水师》中,却成了一位忠勇有为、壮烈殉国的英雄。哪种艺术处理符合历史的真实?《甲午风云》对刘步蟾的形象塑造有误,主要来自于英国人有误的“回忆录”《甲午风云》对刘步蟾这一角色处理的史料依据,来自甲午战争时担任北洋水师副提督兼定远舰帮带(副舰长)泰莱在战后写的《甲午中日海战见闻录》。泰莱(亦译泰勒),英国海军军官,军事知识与作战经验较丰富,尚忠于职守,但相当专横,有西方国家军官普遍存在的殖民…  相似文献   

20.
在隋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中,李密是一个有贡献的农民起义领袖。五十年代初期,对李密的评价问题展开过讨论,意见虽有分歧,多数的看法认为李密还是基本上应予肯定的人物。自六十年代以后,以“气节”作为评价历史人物准则的“理论”逐渐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