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徐继承 《安徽史学》2018,(3):124-129
19世纪是德意志地区农业改革兴起并迅速推进的时期。在此期间,实行了以废除农奴制度为核心的制度变革,不仅有利于土地自由交易,也取消了对人口自由迁徙与财产流通的限制。农业生产技术也取得重大突破,四圃轮作制的推广,化学肥料的较早使用,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新型农作物的大面积推广等,促进了德意志地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19世纪德意志的农业改革,在提供工业化所需劳动力的粮食供应、原料、资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推动了德意志由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向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世纪德意志“二期农奴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亚平 《世界历史》2000,1(2):64-70
中世纪晚期,西欧许多农业地区因商品经济的介入而松动了封建关系,并进一步瓦解了农奴制。与西欧其它地区相比,德意志的农产品较早地加入了商品交易中。这是因为早在13世纪德意志就普遍实行了土地的租佃制,农村中有相当一批的个体自由农民。但是,随着粮食贸易的扩大,尤其是粮食贸易加入到远程贸易的交往中后,德意志农村的社会却向着与西欧其它地区相反的方向发展。大领地制更加巩固,自由农民原有的政治权利被剥夺,沉重的劳役重又强加在农民的身上,这些都大大推迟了德意志实现农业资本主义的进程。这种历史现象被历史学家们称之为“二期农奴制”。“二期农奴制”的产生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是由多方面的历史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大陆正处于新旧激烈冲撞、搏斗和交替的时期。法兰西民族以其启蒙运动和大革命交出了理论和实践的答卷,推动着法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当法国的“先进理论”和革命实践正向欧洲乃至全世界扩展的时候,在德意志,一批思想家却坚决反...  相似文献   

4.
试论闵采尔     
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这一名著的第一句话便写道:“德意志民族也有自己的革命传统。在历史上德国也曾出过能和他国最优秀的革命人物媲美的人才。”闵采尔,这个光采的名字,不仅是德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革命人民的光荣。闵采尔组织、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曾经说过:“当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国已经蜕化并把德国引向灭亡的时候,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却成了日内瓦、荷兰和苏格兰共和党人的旗帜,使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并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笫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①以轰轰烈烈的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和  相似文献   

6.
罗衡林 《世界历史》2007,1(2):85-94
伴随着19世纪以来的德意志现代化进程,德意志犹太人早已分化成不同的社会集团,并不同程度地融入德国社会。如果没有德意志民族主义的恶性变种——德意志现代种族主义——的强大压力,没有极端仇犹的纳粹党在德国的统治,这种多元化社会的发展是会继续下去的,德意志犹太人也就不会被迫成立“德意志犹太人全国代表机构”这样一种联合体。因此,这个联合体在1933年的出现,反映了德意志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场彻底的大倒退。  相似文献   

7.
有100多年历史的社会福利制度,让德国人享受“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国家照顾。这个曾经让德国人引以为豪的体系,现在却让德国社会不堪重负。19世纪末,社会福利保险开始在德国形成,当时的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为了  相似文献   

8.
《中国钱币》2009,(1):I0002-I0003
法国1761年路易十五1埃居银币。有伯尔尼戳印。正面戳印为伯尔尼纹章.反面戳印为面值“40巴曾”。1816-1819年间打戳。这种来自法国的银币.在德意志被称为“弗朗茨塔勒”或“月桂塔勒”,17世纪中期以前是普鲁士的主要流通高面值货币.18世纪以前是德意志地区.19世纪上半叶前是瑞士伯尔尼地区的主要贸易币之一。  相似文献   

9.
“德意志独特道路”问题是德国与西方史学界围绕19与20世纪德国的发展道路是否与为什么偏离西方道路展开的讨论。本认为,不能忽视另一条道路,即共产主义道路对德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影响。19世纪的德意志独特道路偏离了西方议会民主制道路,而20世纪纳粹德国的独特道路则既背离了西方道路又背离了苏联式的东方道路。德国走上独特道路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半先进与半落后的中欧国家性质以及德意志民族强烈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0.
俄国1861年改革酝酿时期,保守派、自由派和激进派在农奴制度的存废、对农民让步的程度和改革的方式等问题上既有共识,又有分歧。自由派和激进派对农奴制度坚决说"不",保守派则经历了由反对到被迫容忍废除农奴制度改革的转变。保守派坚持农民无土地获得自由,自由派则主张农民有土地获得解放,激进派并不满足于此,要求废除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内的任何土地私有制,实现土地公有。保守派与自由派赞成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激进派则认同自下而上的方式。各派别对改革法令的制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850年,作为德国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初步成果,恩格斯发表了《德国农民战争》。从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他对此又进行了再研究。几十年间,恩格斯对德国农民战争史的研究,贯穿了一条历史唯物主义的红线,在战争的性质、战争的起源和结局、战争中各党派的立场等一系列问题的论证中,均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与此同时。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也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的巨大威力。可以说,恩格斯关于德国农民战争史的研究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集中阐明,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史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俄国的“争取哥萨克身分”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乌克兰自合并于俄国后,封建主在沙皇制度支持下,不断侵占农民和哥萨克土地;剥夺哥萨克在1648~1654年解放战争中获得的权利和待遇,将他们变成农奴。在这种情况下,17世纪末18世纪初,东乌克兰发生了内容独特的反农奴制运动——“争取哥萨克身分”运动。这是沦为农奴的农民和哥萨克企图通过法院和行政机关获得和恢复歌萨克身分和权利的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六十周年,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民主改革解放了百万农奴,实现了中国边疆地区西藏的社会制度变革,标志着延续了几百年的封建农奴制度在西藏地区彻底消亡。那么,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何以消亡于六十年前,且为绝大多数人民和国内外进步人士所认同,自然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一、封建农奴制度已走向末路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条件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产生于十二世纪,十七世纪发展到鼎盛期,到二十世纪已经走向他的末路。  相似文献   

14.
迅速工业化进程中的德意志帝国人口状况邢来顺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继19世纪70年代完成以蒸汽动力为特征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迅速进入以内燃机和电力工业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彻底完成了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向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的转变,成为真...  相似文献   

15.
在德国农民战争研究领域,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所开辟的解释路径是最主要的史学传统之一。在恩格斯笔下,16世纪出现的新的经济生活方式对中世纪传统的冲击,构成了德国农民战争的背景,这种背景决定了当时各个阶层在新、旧生活方式上的复杂分化与冲突,并最终由此引发了农民战争;而理解农民战争作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关键问题则在于恩格斯所分析的"平民"阶层。因而从总体上看,恩格斯解释"德国农民战争"的核心路径并非很多学者所理解的单纯的宏观经济解释,而是以人为着眼点,综合考察各社会阶层的生活处境和生活方式。这种解释路径是恩格斯的这本著作在"德国农民战争"编史学上所具有的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本文论述了确立唯物史观出发点三个基本要素,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确立唯物史观出发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仅从“乡村“或“农民“的角度认识德国农民战争是很不全面的,城市与德国农民有密切联系,或者说,德国农民战争有鲜明的城市特征.16世纪初,德意志很多城市在宗教改革和农民运动的影响下爆发了市民运动,它们与农民运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普通市民构成德国农民战争中一支重要革命力量.同时,市民斗争也有自己的特点.城市与德国农民战争的密切联系反映了当时特殊的城乡关系,这种关系使得某些城市当局出于城市自身利益的考虑,对农民战争采取了不同于封建诸侯及领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赵连文 《史学月刊》2004,(8):124-126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由他们的拥护者、继承者所发展了的思想理论体系,是国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最早并不是用“马克思主义”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理论和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一词最早也不是在正面的意义上提出并开始使用的。很多人对这些重要问题并不是十分清楚。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些探讨和说明。一 马克思、恩格斯一开始是使用“共产主义” 而非“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等概念  来表述自己的理论和世界观的       19世纪4 0年代,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  相似文献   

19.
古代中国政治组织的产生及其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代中国政治组织的产生及其模式沈长云目前,在中国史学界,人们普遍采取“早期国家”这个概念来规范中国夏、商、西周三代的国家形态。这是针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而提出来的。当初,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通过对古代雅典、古罗马和古德意志三...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演进中,德国因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形成了一种漠视国家疆界,将有共同血缘、历史和文化的德意志民族共同体作为关注对象的文化民族主义。基于这种取向,德意志帝国学界出于对小德意志统一方案的不满和对“民族边疆”危机中的域外德意志同胞的关心,展开了“语言边疆”范式下的境外德语区域和德语岛研究,力图从学术层面确证它们的德意志归属,捍卫其德意志民族特性和文化,实现德意志民族疆域的最大化。德意志帝国学界的这种跨国性学术拓边,是对小德意志统一方案之缺憾的学术修正,也是对域外德意志同胞及其承载的德意志文化的一种文化民族主义关切,意在强化“民族边疆”的德意志属性。这种学术拓边对当时以及日后德国学界的民族主义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