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历史研究原本就存在宏观、微观(或许还可加上两者之间的中观)的区别,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宏观研究也可以叫作系统研究或整体研究,着重对史事的全面陈述与把握,微观研究或可称为个案研究乃至细节研究,着重史事的细节钩沉与精审考订。但宏观与微观都是相对而言,对于中国史来说,区域研究为微观;而对于某一省区来说,县以下的乡镇村落又属微观。再则宏观中有微观,微观中亦有宏观,相互交织,实际上很难截然区分。  相似文献   

2.
王超群 《史学理论研究》2023,(2):136-146+160
微观史学通常被认为与宏观史学相对立并因此被视作“碎片化”的代名词。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事实上,微观史学家在专注于历史细节的同时,也在积极地构建宏观的历史叙事。他们提出了“正常的例外”和“可变的尺度”两个概念作为其宏观叙事的理论根据,并通过个体与社会的关联性、象征性隐喻、追随、深描、比较等方式在研究实践中建立起微观史与宏观史乃至全球史之间的联系。而他们之所以如此,归根结底与其所处的多元主义学术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微观史学与宏观史学特别是与全球史学相融的事实,对于我们走出“碎片化”的历史,以及确立一种辩证多元的历史认知模式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于史与志的关系,专论甚多,散论不少,可谓“前人之述备矣”,从叙事的视角上进行分辨,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史宏志微”。史(所谓“国史”)往往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着眼于从宏观上对历史进行检阅,偏重于对历史脉络的把握。相对而言,志更多地是立足于以一种较为平等的视角来“关照”历史,着眼于从微观上记录历史现象,偏重于对社会生态的呈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志本身就是一种微观记述。当然,宏观和微观总是相对的,当把地方志本身作为一个特定主体的时候,宏观和微观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文所言的微观记述就是从这样一个层面上而论的。  相似文献   

4.
八、宏观记述与微观记述 我这里讲的宏观记述是指对一个地区(省、市、县)某一行业的某一专题的综合性记述,而微观记述则是指对一个个体单位(如工厂、学校、医院……)情况的记述。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西方史学思潮中,微观史学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微观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卡洛.金兹伯格的微观史学思想,与西方史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卡洛.金兹伯格微观史学的具体内容,是以小群体或个人为研究对象,注重史料的特殊性和多样性,采取以记名法和推测范式为主的研究方法,以及肯定叙述是最好的表现形式等。金兹伯格微观史学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却也遭到了诸多的批评和质疑。  相似文献   

6.
我国商人流迁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忆邵 《人文地理》2002,17(3):69-71,62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区域性流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分析探讨了我国商人流迁的机制。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互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平衡性与商人趋利求富的内在本性的统一、农村结构变革的内在矛盾与户籍管理制度的约束构成了流动商崛起的宏观背景与机制;比较利益的驱动与预期收益的差异、流动商自身素质的差异、文化观念的嬗变及社会关系网络等成为影响商人流迁行为的微观机制。  相似文献   

7.
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研究有“经世致用”、“智识兴趣”、“人类自我认识”这三类基本目的,它们又各自导致种种优劣有别的不同史学。历史研究的基本目的决定了宏观思考至关重要,因为这意味着史事探究达到在总体上的统一性和揭示历史的深层含义,与此相关,理论对于具体的历史研究有优越的启示、梳理和升华功能,并且对于历史经验和教益能起到特别有力的推广作用。历史思索和论说的理论化包括(1)现成理论的连贯的运用,(2)理论性的创造式宏.观思考。成熟和高超的理论化是隐含的而非明示的,有机的而非教条的,倚重经典方法而非滥用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的基本目的,特别是经世致用,使当代史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旧志由于产生的时代久远,整理起来从内容到形式都会出现一些复杂的现象,如大小字体、纪年、地名、人名、段落、句式、字体字号、图表、校记、审校等常见的细节问题,必须严格制定细则,才能做到形式统一。点校从局部开始,更重要的是从宏观上通览全志、掌握旧志体例形式和古文献的文体格式,运用本校方法,把时代背景和古文义理弄通弄懂,然后才能准确地进行微观校勘和标点。  相似文献   

9.
武少华 《神州》2012,(16):223-223
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表现,无论是词句、文体、结构等知识要点,还是观察、思考、表达等运用能力,巨细无遗地都会在作文中显示出来。由于这样一个特点,作文教学就自然关涉到宏观与微观两个大的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徐象平 《人文地理》2005,20(6):115-118
人地关系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本文以系统方法论为指导,对人地关系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时间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历史地理学在探讨人地关系中,其所揭示的过程是完整性和阶段性、连续性与差异性的统一过程,因而是最富有揭示人地关系动态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之一。  相似文献   

11.
对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从宏观上进行史学调查和研究是必要的,但就其涉及到的受害家庭乃至每一个受害者、加害者、见证者个体进行研究,同样也是极其重要的。过去从宏观层面去发掘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现在需要增加从微观层面的研究,包括家族史和个人的受害史。二者主要差异在于研究的方法和角度,因为微观史学的主要任...  相似文献   

12.
日本经济空洞化是一个老议题,中日两国的专家学者对于此议题的各类观点众说纷纭,相应的著作和论述也十分丰富,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定论。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所得出的结论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理顺观念,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日本经济的整体运行为背景和依据,对于空洞化不再单纯地认为有或者没有以及一概而论地把空洞化定性为善或恶的片面认识,而是一分为二地把空洞化划分为“微观空洞化”和“宏观空洞化”以及“良性空洞化”和“恶性空洞化”,力图把一个真实而客观的日本经济空洞化较为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13.
李同升 《人文地理》1997,12(3):62-65
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描述了原苏联地区新的政治地图,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地缘政治问题,指出了今后本地区政治地图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论唯物史观研究的微观维度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克思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完成的哲学革命,使哲学的研究对象转向了现实的人类生活。而对现实的人类生活的研究,始终是在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上展开的。但由于马克思历史研究中研究的起点和叙述的起点不同,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唯物史观的宏观维度,相对忽视了市民社会史、日常生活史研究这一微观维度。揭示唯物史观研究的微观维度,对唯物史观研究内容的丰富和领域的扩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本提出了风景植被的含义,阐述了风景植被的发生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果,分析了风景植被的宏观构景和微观信息特征。同时还以西安临潼骊山旅游区为例,介绍了风景植被的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16.
王英维 《沧桑》2013,(1):50-54
察哈尔抗战这一课题目前其研究成果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重要军政人物与察哈尔抗战的关系;第二类是从宏观、微观角度来探讨察哈尔抗战的;第三类则是共产国际、中共组织与抗日同盟军的关系研究。从中可以看到关于察哈尔抗战研究的几个特点。第一,研究人数少,研究成果有限;第二,目前研究范围狭窄;第三,缺少扎实的微观个案研究,亦少整体研究;第四,许多史实真相仍然含混不清,有功力的考证文章可谓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17.
陈天社 《世界历史》2005,(6):113-121
1970年萨达特总统执政后,埃及对外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埃及由亲苏联转向亲美国、与以色列由战争走向和平、与阿拉伯国家由合作转向对抗。1981年起执政的穆巴拉克总统继承了其前任的对美国和以色列的政策,调整了与阿拉伯、苏联的关系。本时期埃及对外关系的曲折复杂性,不仅引起国际政治界的高度关注,也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浓厚兴趣。学们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发表了大量成果。从总体上看,国内外有关这一时期埃及对外关系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两类。  相似文献   

18.
对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可按研究视角及场点划分为宏、微观研究或争论研究、实验室研究、话语分析研究等。柯林斯作为巴斯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以微观方法见长,有人认为其创立及发展了争论研究。本文主要从四方面对柯林斯的争论研究进行简单介绍及评析,着重对引力波案例研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微观史是上世纪70年代兴起于意大利并逐渐传播到英国、法国、美国等其他国家的一种新的史学理论,微观史的研究选择在有限时空内的具有独特性的研究对象,运用提名法(提名法是指"缩小小历史考察的规模,精确到有具体的个人或小规模的群体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推测法(推测法是指"通过分析、整理将散落在档案文献中的琐碎证据组织起来,复原和构建历史的研究方法。")的研究方法,通过多学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从而揭示出具体历史现象背后的宏观历史普遍性原理。  相似文献   

20.
“儒学热”的冷思考陈友冰对于历史学家来说,“纪元”不过是一种记录史事的符号,世纪的更替,不一定就意味着社会历史的巨大更叠和飞跃。但对于政治家和思想家来说,世纪之交往往会成为某种标志,某个分水岭。他们一般都会借此对过去作一番总结或清算,对未来作一番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