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沛 《文博》2002,(5):51-58,64
府兵制度开创于西魏大统年问(公元535-551),废于唐代天宝年间(742-756),前后历经四个期代,二百余年,在中国兵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宋人陈傅良于其所著《历代兵制》中说:“其制虽始于周、齐,而其效则渐见于隋,彰灼于唐。”初唐到盛唐时期,配合均田制的实施,府兵作为中央直辖的基本武装力量。组织严密,制度完备,或番上宿卫,  相似文献   

2.
在隋唐帝国缔造过程中以及推动这一辉煌时代的到来 ,府兵制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此前的有关研究成果粲然可观。 2 0世纪 40年代以来 ,中国学者谷霁光、陈寅恪、岑仲勉、唐长孺、朱维铮、张国刚、孙继民、毛汉光 ,日本学者滨口重国、冈崎文夫、菊池英夫、谷川道雄、西川元佑以及韩国学者朴汉济等就府兵制是否是这一时代的独立兵制、有关府兵制史料的释读、府兵制的渊源、乡兵与府兵的关系、府兵选取的原则、府兵的性质、府兵制的职能、府兵制在历史上的作用、府兵制的变化、府兵的建制、府兵的分布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考察和探讨。考虑…  相似文献   

3.
略论唐前期河北地区的军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唐朝前期的河北军事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也可以概括为河北地区的府兵问题。该问题不仅涉及对河北地区的府兵制理解,还涉及唐朝军事制度的发展演变,是研究唐代军事制度不能回避的一个课题。陈寅恪、唐长孺等多位先生都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但是直到今天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答案。研究者多从府兵制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本文认为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本文从唐代军事制度演变的视角观察河北府兵问题,在新资料的支持下,特别是由于不再局限于府兵制度的考虑,提出一个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隋兵府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沛 《文博》2003,(6):37-43
在中国古代兵制史中,府兵制度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府兵制度开创于西魏大统年间(535-551),废于唐代天宝年间(742-756),前后历经四个朝代,二百余年。宋人陈傅良在其所著《历代兵制》中说:“其制虽始于周、齐,而其效则渐见于隋。”他认为“隋之兵威,视南北之国为尤强,是以征伐四克,而成一统之业,皆府兵之政也。”这种说法虽然有  相似文献   

5.
六驮马是唐朝府兵制下的一种辎重运载体制,按照传统理解,府兵一火十人要配备六匹马驴。由于驮马是府兵卫士自备,这便涉及卫士经济负担问题。本文提出新看法,认为六驮马驴的设置单位不是火而是队,而唐朝每队士兵是五十人。如此,则相关研究皆需要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6.
灵州境内的主要驻军唐初沿袭隋朝兵制,李渊谋求恢复耕战兼顾实行府兵制.府兵为常备兵,灵州境内驻有重兵。唐初,关中有12道,共置12军府.灵州隶属关内道。各府之兵皆由骠骑、车骑(副手)两将军统之。  相似文献   

7.
大鹏所城 ,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 (公元 1394年 ) ,因其以明政府所设“大鹏守御千户所”而建城 ,故称“大鹏守御千户所城” ,简称“大鹏所城”。大鹏所城的建城 ,对深港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大鹏所城建城是明卫所制度的产物。明朝建立后 ,明太祖朱元璋总结前朝军事建制经验教训特别是唐朝府兵制以及自身建国征战过程中的经验 ,创立了。“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 ,皆立卫所”(注一 )。“卫所者 ,分屯设兵 ,控扼要害错置京省 ,统于都司而总隶五军都督府。五府无兵 ,卫所兵即其兵 ,屯操、城守、运粮、…  相似文献   

8.
东汉魏晋时期州郡兵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魏晋时期州郡兵制度的演变高敏一、引论西汉时期的军队,由中央军与地方军两部分组成。所谓中央军,在汉代谓之“南军”与“北军”(魏晋时期谓之中军),即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统辖和指挥的军队,其主要任务是宿卫京师,边境有事,则命将率之以御敌寇。所谓地方军,...  相似文献   

9.
领军将军与北魏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领军将军与北魏政治张金龙何兹全教授《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一文说:北魏宫廷宿卫军,“最高长官是领军将军”,“北魏晚期,须军将军权势很大。北魏自宣武帝以后,政治逐渐衰乱,执政须抓兵权,政治才能稳当。”①在这一论点启发下,笔者对北魏时领军将军及其与政治的关...  相似文献   

10.
《新唐书》卷125《张说传》中有一段关于张说建议唐玄宗改府兵为募兵的记载。其文曰:(开元)时卫兵贫弱,番休者亡命略尽。(张)说建请一切募勇疆士,优其科条,简色役。不旬日,得胜兵十三万,分补诸卫,以疆京师。后所谓“(弓广)骑”者也。又查《旧唐书》卷97《张说传》中在记载同一事实时,却甚有异同。其文曰:  相似文献   

11.
《韩舒墓志》为凤翔县博物馆藏隋代墓志。韩舒以汉族关陇豪右的身份加入北周的府兵系统,并因战功获得拔擢,这在事实上标志着西魏以来建立的以鲜卑族为核心的府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鲜卑族对汉族的依靠说明民族的隔阂正在消失,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不可阻挡。这一趋势同样体现在韩舒的婚姻关系中,其夫人娄氏出身鲜卑族,胡汉联姻成为当时普遍的社会现象。北朝后期的这一发展为隋唐帝国的建立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先生并不否认咸宁初山涛论兵之事,但为证成山涛所反对者即“罢州郡兵”之说,他强调山涛还有一次论兵,在武帝罢州郡兵之後,依据是《世说.识监》注引《竹林七贤论》:“吴既平,……於是州郡悉去兵。……时京师犹讲武,山涛因论孙、吴用兵本意。”陈先生未指明在何年,但既然罢州郡兵在太康三年(282),山涛又死於太康四年,论兵就只能在这两年之间了。  相似文献   

13.
据《旧唐书》卷20上《昭宗本纪》云; (乾宁二年)五月丁巳,朔,甲子,李茂贞、王行瑜、韩建等各率精甲数千人入觐,京师大恐,人皆亡窜,吏不能止。……王行瑜留弟行约,茂贞留假子阎圭,各以兵二千人宿卫。时三帅同谋废昭宗,立吉王。闻太原起军,乃止。留宿卫而还。……七月丙辰,朔,(太原)李克用举军渡河,以讨王行瑜、李茂贞、韩建等称兵诣阙之罪。庚申,同州节度便王行实弃郡人京师,……癸亥夜,阎圭与刘景宣子继晟,同州王行实纵火剽东市。  相似文献   

14.
北宋王朝的军队分为禁兵、厢兵、乡兵和蕃兵。其中,禁兵和厢兵是北宋的常备军队,时人谓之“正军”,构成了北宋军队的主要部分。本文试图对北宋厢兵及其制度的形成、发展及作用等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厢兵之名,始于五代。王应麟《玉海》卷139云: 朱梁以方镇建国,遂以镇兵之制用之京师。京师兵有四厢,而诸军两厢,其厢使掌城郭烟火之事,而军旅渐有厢军之名。……(宋兴),而天下镇兵通谓之厢军。北宋立国之后,为了防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拥兵自重故态复萌,对藩镇之兵进行了拣选。精兵悍卒,选送京师,组建成禁兵。地方州军所剩,大都是老弱病残者,如何处置这些人,关系到新兴政权的稳定与否。南宋人吕中曾针对宋初拣择士兵一事评论说:“夫兵之冗不难于汰而难于处,籍其力于强  相似文献   

15.
杨鸿年、廖伯源通过对汉代宫省制度的研究,认为汉代宫省中存有一个三层宿卫体系,这一结论是我们理解汉代宫省宿卫制度的基础。由于宫省制度概念的模糊及考古材料的缺乏,二人的研究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存在。结合汉长安城未央宫的发掘情况与文献记载,可以发现汉代宫省中实际存在一个四重宿卫体系,其中省中与禁中不同,而禁中是皇帝起居之处,是四层宿卫体系中最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6.
石亚东 《沧桑》2009,(2):23-25
本文改史实为依据,介绍了李世民的“静之则安,动之则乱”、“务静方内而不求辟土”的国防思想,以及整顿府兵制、“重农而不抑商”的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的政策,介绍了陈子昂的“制敌安人,富国强兵”思想和他的“开采矿山,允许州府铸钱”的观点,最后还介绍了陆贽的“兵之屯屯,食最为急”理论,以及寓兵于农、耕战合一、发展边地农业和加强粮食储备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任建敏 《清史研究》2023,(6):120-132
堡兵制度是明清广西一种独特的地方兵制,兴起于明朝中叶,鼎盛于万历年间。清初,堡兵制度并未像卫所制度一样被直接废除,而是根据广西各地兵防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置。一部分堡兵“化兵为民”,堡田归入正赋,融入当地民户民田之内。还有一部分堡兵堡田,仍然得到清朝在制度层面的承认与延续。地方官府通过“清查造册”“另立军田户名”“给予印照管业”“承田充兵”等一系列制度进行管理,以求实现“寓兵于农”的效果。部分地方的堡兵制度,甚至延续到民国才被正式废除。  相似文献   

18.
秦统治者为拱卫它的统治中心——京师,有效的驾御和控制全国的政局,从来就把中央直辖军(京师兵)的建设放在头等地位,据《汉书·刑法志》说:汉兴,“天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泛开展了以“兵演兵、兵唱兵、兵面兵、兵写兵、兵舞兵”为主要内容的“五兵活动”。“五兵活动”既拥有极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这一活动形式不仅对当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事业建设和兵团自身的发展壮大产生了重要作用,对于当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细珠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3,(2):159-172+216-217
乾隆末年台湾林爽文事件爆发,清朝认识到百余年来对台湾的治理出现了严重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惩官抚民的措施,并逐步调整理台政策,如改御史巡台制度为福建军政大员巡台制度、改革官制、整顿班兵、改建城池、增开两岸对渡正口与开放移民携眷、清查“番界”以强化汉“番”隔离政策。这些政策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快台湾治理与开发的进程,从而进一步证明所谓清朝前期“消极治台”之说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