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沁莹 《神州》2011,(8X):14-15
日本东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下午2时46分左右,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并引起了严重的核危机。中美各媒体在第一时间关注了这一灾难,然而由于文化、意识形态等差异,他们的报道方式、报道视角也迥然相异。鉴于此,本文运用框架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结合台湾学者减国仁关于框架的高、中、低层次的划分理论,选择《人民日报》为中国主流媒体的代表,选择《纽约日报》为美国主流媒体的代表,对《人民日报》、《纽约日报》关于日本地震的新闻报道进行比较分析。在对中西媒体在报道主题框架和话语框架进行内容分析与统计之后,研究发现由于两国意识形态、对外政策的差异,媒体性质的差异,调控机制方面的差异,中美媒体关于日本地震报道建构起了不同的框架。  相似文献   

2.
媒体在三鹿奶粉事件报道中的失误主要表现在缺乏早期的预警与监督,原因是媒体与记者职业道德意识不强从而缺乏独立调查精神、媒体行业利益使然、公众利用媒体传达诉求的意识淡薄;而媒体在三鹿奶粉事件报道中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媒体的公信力、媒体对信息的及时透明传播、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上。媒体在三鹿事件报道中的"得"与"失"有2点启示:建立信息预警系统,完善立法、扩大媒体的报道权利。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媒体监测社会环境与信息沟通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1985年12月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及1987年12月包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敦煌莫高窟、泰山(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在内的第一批中国的文物古迹入选世界遗产时,不仅国人鲜有反应,国内的媒体也几乎没有任何的报道。  相似文献   

4.
李双 《旅游纵览》2011,(3):155-155
<正>1.数字媒体与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而媒体不但是文化传播的介质和载体,它本身还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信息时代,数字媒体已经显现出它在媒体领域、产业领域以及文化构建领域的勃勃生机。1.1数字媒体数字媒体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  相似文献   

5.
陈哲 《神州》2012,(33):37-37
媒体是社会的守望者,负担着一个国家民族各种传统文化传播的使命。地方媒体有责任把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播。然而传统意义上的传播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和一些传统文化消亡的速度。如何拯救传统成为媒体人新的课题。淮海晚报不满足于常规的文化报道,自己组织群众搞传统文化活动,起到非常好的社会效果。要在活动中找到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规律,积累更多经验,是研究新时期下如果经营运作传统民俗、弘扬发展地方文化的必不可少的科目。  相似文献   

6.
沈丹 《神州》2013,(35):262-263
新闻媒体承担着舆论引导的重任,务必建立一种有公信力的媒介文化。本文试图探讨揭露性报道与媒介公信力之间的关系。通过解析公信力的构成要素以及揭露性报道的制作方式,从而得出结论---揭露性报道本身是塑造媒介公信力的利器,但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会对媒介公信力产生冲击,降低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和依赖。因此,在揭露性报道的制作过程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王丹 《神州》2013,(6):241-242
微博的兴起给报纸媒体造成巨大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报纸媒体无计可施,应当坐以待毙。本文从微博与报纸两方面论证了微博时代报纸媒体依靠深度报道实现突围的原因与优势。同时,还指出了报纸媒体在微博时代实施深度报道应当注意的问题,为报纸媒体更好地突围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费依冰 《神州》2011,(10):183-183,185
现场报道是媒体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的重要体裁之一,要想在当今多种媒体的激烈竞争中吸引受众,保留影响力,电视媒体必须高度重视现场报道手段、提高报道水平。  相似文献   

9.
费依冰 《神州》2011,(23):183+185
现场报道是媒体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的重要体裁之一,要想在当今多种媒体的激烈竞争中吸引受众,保留影响力,电视媒体必须高度重视现场报道手段、提高报道水平。一、现场报道的定义  相似文献   

10.
王巨禄 《攀登》2007,26(1):152-154
广播电视媒体与其他媒体一样,具有文化政治化和经济产业化双重属性。当前,面对西方文化产品及其经济发展的双重挑战,我们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加强和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施剑翘复仇案发生于1935年,正值民族危亡之际,民族复兴思潮高涨,施剑翘为报杀父之仇刺杀孙传芳,原本为私人复仇的案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成为民国时期广受社会关注的公众案。特殊时代背景为施剑翘复仇案成为公众关注的案件提供了外部环境,而施剑翘案本身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也符合此时国家主张的民族复兴的内质需求,加上服务于政治的媒体应时代需求大肆报道施剑翘案,起到媒体共振之效。正是从民族危机的时代要求、传统文化的"忠孝"观念、媒体共振的社会舆论出发,多重分析民族复兴思潮下的施剑翘案从私人复仇案上升为公众案。  相似文献   

12.
研究选取国内四大社交媒体——新浪博客、新浪微博、豆瓣网和土豆网作为研究案例,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社交媒体对广州饮食文化空间的构建与重塑,得出以下结论:①社交媒体构建了广州饮食文化空间的结构以及全球地方特征。社交媒体将广州饮食文化空间结构塑造为承载饮食内容、饮食文化及其相关社会活动的物质和社会文化空间,具有全球化和本地化交融的特征;②基于网民对社交媒体空间的生产,及其之间的社会互动,社交媒体消解了广州饮食文化空间原有的社会文化意义,并将其重塑为一个承载多元社会文化、消费文化、权力和情感的空间,而且这些空间意义具有流动性。研究结论丰富了现有媒体和饮食文化空间地理研究成果,同时为广州饮食文化发展和地方品牌构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任军 《神州》2012,(29):30-30
正面报道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不仅仅代表着社会生活中具有积极意义的现代精神文明,更对社会所肯定的人、事、物起到重要的的宣传作用。因此,正面报道早已成为引导我国社会舆论的主要标杆。也正因如此.如何做好新闻正面报道,尽可能提高主流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力,早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本文笔者结合个人从事媒体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做大做强证明报道,进而提高主流媒体影响力的具体措施,以供广大媒体工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施剑翘复仇案发生于1935年,正值民族危亡之际,民族复兴思潮高涨,施剑翘为报杀父之仇刺杀孙传芳,原本为私人复仇的案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成为民国时期广受社会关注的公众案.特殊时代背景为施剑翘复仇案成为公众关注的案件提供了外部环境,而施剑翘案本身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也符合此时国家主张的民族复兴的内质需求,加上服务于政治的媒体应时代需求大肆报道施剑翘案,起到媒体共振之效.正是从民族危机的时代要求、传统文化的“忠孝”观念、媒体共振的社会舆论出发,多重分析民族复兴思潮下的施剑翘案从私人复仇案上升为公众案.  相似文献   

15.
王倚天 《神州》2011,(4):66-69
大众媒介对当代社会中政治、文化、经济和日常生活的意又是毋庸置疑的。其中最强大的两大阵营——媒体与影视。不仅代表舆论,还可以左右舆论。由于媒介偏见的存在,受众接收到的信息毋庸置疑是被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等因素加工过的。尤其是在外国媒体和影视塑造中国形象的时候,这种偏见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通过对法国《世界报》有关中国的报道的分析以及对含有中国元素的、由法国导演拍摄的电影《解放军在巴黎》(1974)、《的士速递Ⅲ》(2003)、《巴黎我爱你》(2006)中中国形象的研究,来阐述法国媒体对影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以留学欧洲的中国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当代中国留欧学生新媒体消费的主要类型、新媒体消费内容及原因、新媒体对当代中国留欧学生文化适应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社交媒体是留学生群体使用最频繁的新媒体类型;大部分留学生群体在东道国的媒体消费沿袭了出国前的习惯,对中文媒体内容消费比东道国媒体内容多,但全球性的媒体内容也构成了其媒体消费的一部分;社交媒体对留学生文化适应的初期阶段起到了积极作用,缓解了文化冲击和孤独感,但同时社交媒体的使用也阻碍了中国留欧学生进一步融入东道国社会,造成疏离东道国文化的媒体消费和文化适应策略,甚至带来一些人身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7.
<正>虽然媒体对非法流失文物交易的报道确实引起了公众对流失文物回归问题的广泛关注,但媒体的报道大多将圆明园兽首铜像与爱国热情联系在了一起,夹杂了过多的民族情绪,夸大了兽首铜像的实际价值。就传播效果而言,相当于免费广告,是在为交易"造势"。媒体的这类报道在客观上造成了非法流失文物价格的大幅度  相似文献   

18.
电影和媒体是反映文化现象的重要渠道,形塑了人们对于政治、文化、历史、身份等各种问题的看法。不过,对于媒体的探讨与分析,必须审慎地置于具体的历史情景之下。本文探讨印度公开放映的几部电影中塑造的华人形象。  相似文献   

19.
张志武  安春颖 《神州》2012,(24):155
近年来,随着广播媒体的日益走红,记者连线报道也成为各家电台最常用的一种报道形式。广播记者在新闻现场,通过手机与直播间联通,第一时间为听众描述新闻现场的所见所闻,既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现场感,又实现了新闻最快化的传播,凸显了广播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如今,记者连线报道在广播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广播参与媒体  相似文献   

20.
论点摘编     
西方视角中的西藏形象与话语刘康在《中国藏学》2010年第一期上发表文章,分析了西方话语中的西藏形象与中国话语中的西藏形象之间的矛盾问题。2008年震惊中外的3·14事件使西藏成为全球焦点,而《纽约时报》、CNN和路透社等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与我国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的报道可以说是南辕北辙,甚至是针锋相对。作者认为,西方多年形成的西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