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将楚简中提到的"五祀"资料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中<内礼>篇简8的"五祀"相联系,对简8进行合理的释读.简文的"时昧"似可理解为"日将出而夜未尽之时"的"睐爽".  相似文献   

2.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第一册的<孔子诗论>部分三处提到<樛木>一诗的主旨为"时".关于其意义,本文联系到<诗经>此篇进行了探讨.<樛木>诗的"福履"二字盖读若"蔑(伐)历",意指贵族受到关于其经历及功绩的考察与肯定.简文的"时"字应当理解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广泛流行的时遇、机遇的概念.<孔子诗论>的相关简文与<诗·樛木>篇的相互印证,对于阐释楚竹书和<诗经>相关文义都是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范常喜 《文献》2007,(1):23-27
新过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收有<君子为礼>、<弟子问>、<三德>等七篇竹书,共有120馀支简,不仅文献内容丰富,涉及的领域众多,与今本文献多有可互相发明之处.,而其字形写法、间次编联、特殊的标记符号等等,在楚简研究中,均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上博所藏楚竹书<申公臣灵王>与<平王与王子木>两篇中所存在的若干疑难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补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探寻出土资料与传世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恒先>,保存完整,是研究古代哲学思想的珍贵文献."恒"即马王堆帛书<易传·系辞>中的"大恒",殷墟卜辞中称为"王恒".恒即常,故"恒先"即<老子>第四章所说的"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相似文献   

6.
竹书《鲍叔牙》与《管子》对比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信芳 《文献》2007,(1):15-21
最近公布的上博藏战国楚竹书五中有<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競建内之>两篇①,本文讨论有关事件的年代与背景,并对简文几处疑难文字的释读提出看法.简文记有齐桓公祭祖告庙后颁发的一道政令,时间在公元前650年至前645年间.相关内容又见于<管子>,对于考察<管子>一书有关资料的来源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基础上,尝试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所载<郑子家丧>中部分文句的释读做些补充或提出自己的看法,如为"就"训作"造访"、乙本"及"是"没"之讹等说法提供文献佐证;读"命"为"盟"、训"丁"为"当"等,希望对完善<郑子家丧>篇的文本解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根据《包山楚简》所记文书的有关材料可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竞建内之》篇的所谓篇名“竞建内之”四字,其意是指楚人景建献纳简书。根据《大戴礼记》、《逸周书.官人》等材料可证,《上博(五).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篇中的“”,可能当读为“考度”。  相似文献   

9.
罗新慧 《民俗研究》2004,(2):116-122
“瑶台”之称多见于古代文献,但关于瑶台的起源、其所表现的上古婚俗以及流变情况,学者们尚未做深入探讨。上博楚竹书《子羔》篇记载商人女始祖契之母“游于瑶台”,为解析相关问题提供了线索。以下试做分析,祈请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0.
费希特的民族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拿破仑军队占领柏林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发表的<对德意志国民的演讲>中.虽然早在20世纪20年代,张君劢以及青年党的李璜、左舜生等人对费希特的民族主义思想做过一些介绍,但那时的介绍是零星的、不成系统的,只是到了"九·一八"事变后,费希特的民族主义思想才被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据初步统计,"九·一八"事变后,仅<东方杂志>、<国闻周报>、<时代公论>、<复兴月刊>、<教育杂志>、<再生杂志>和<大公报>等报刊发表的费希特<对德意志国民的演讲>之译文(节译或摘译)或介绍费希特之民族复兴思想的文章就达23篇之多.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的系统传入,促进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复兴思潮的勃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楚简中提到的“五祀”资料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中《内礼》篇简8的“五祀”相联系,对简8进行合理的释读。简文的“时昧”似可理解为“日将出而夜未尽之时”的“昧爽”。  相似文献   

12.
黄人二 《考古学报》2012,(2):163-176
目次一篇题二编联三文本四校读五说明塔姑城家父》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五册之一篇,存十枚简(实九枚,有两小段可拼接),略有残佚,原编联经沈培调整后,已初步可通读."父"者,甫也,为古时对男子之称"家",以其为卿大夫也:"姑城",苦成也,前字为食邑之名,后字为其溢号;简文"姑(苦)城(成)  相似文献   

13.
一、"礼坝要工参劾案"的缘起 嘉庆十七年(1812)四月下旬,礼坝要工开启,以宣泄洪泽湖水,免得蓄水过多导致高堰溃决.但至六月,湖水冲动坝下土石椿木,礼坝出现险情.至八月,礼坝坍塌,跌塘形成巨口,无法堵合,致使湖水大洩,下河州县被水成灾.两江总督百龄与南河总督陈凤翔之间,围绕礼坝要工,有一段相互参劾的恩怨,笔者姑且称之为"礼坝要工参劾案".关于此事,据<清史列传·陈凤翔传>记载:  相似文献   

14.
钟书林 《文博》2008,(6):36-40
上博简楚竹书<诗论>的出土,刷新了以往的<诗经>研究,其中要数马承源先生提出的"邦风"避讳说影响最大.马先生认为,<邦风>才是<诗经>十五<国风>的初名,汉代因为避刘邦讳才改成现名.针对这一说法,文章从研究汉代避讳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出土的汉代文献,对照今本<诗经>,最后得出结论认为马先生的说法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5.
乾嘉礼学在清代学术史上蔚为大观,形成了不同于往史的特色,其原因在于:一是乾嘉宋学(理学)和汉学两大学术潮流对整个礼经学研究产生了推动作用;二是乾嘉学者以"礼"分析、批判和革新理学之"理"的意义,促发了学术界议礼潮流的兴起;三是乾嘉两朝承续康熙朝,实施礼制改革,强化朝礼建设,这在某种意义上为推动礼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乾嘉礼学由博而精,专家绝学,并时而兴,基本特色在于三个方面,即:礼学注重经世,考据之风大行于新学与复兴的古学之间;礼经兼重义疏与通礼,且义疏于通礼既精且博;礼制典则的制作不仅精致,而且繁复.乾嘉汉学的求是研究法由礼经学扩大到多领域的研究,为后来洋务运动的展开以及科学救国等实学思潮的出现奠定了思维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关于<逸周书·度邑篇>中的"有夏之居",目前学术界的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人的居地,并非夏后代之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有夏之居就是夏后代之居.本文认为,从<逸周书·度邑篇>的文法和考古资料视之,<逸周书·度邑篇>中的"有夏之居"都应该指夏人之居,而非周人的自称.  相似文献   

1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解诂(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是以传统训诂学的方式对上海古籍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第1-5简简文的逐句训解.训解中,在求其通的同时,对<诗论>的作者以及一些重要字、句的含义提出了新的看法,力求尽可能发覆<诗论>真意.  相似文献   

18.
<宋书·乐志一>载:"章帝元和二年,宗庙乐,故事,食举有<鹿鸣>、<承元气>二曲.三年,自作诗四篇,一日<思齐皇姚>,二日<六骐驎>,三日<竭肃雍>,四日<陟叱根>.合前六曲,以为宗庙食举.加宗庙食举<重来>、<上陵>二曲,合八曲为上陵食举.减宗庙食举<承元气>一曲,加<惟天之命>、<天之历数>二曲,合七曲为殿中御饭食举.又汉太乐食举十三曲:一日<鹿鸣>,二日<重来>,三日<初造>,四日<侠安>,五日<归来>,六日<远期>,七日<有所思>,八日<明星>,九日<清凉>,十日<涉大海>,十一日<大置酒>,十二日<承元气>,十三日<海淡淡>."[1]从这段文献的记载可知,章帝所创四篇乐章,主要用于当时的宗庙、上陵及殿中御饭这样三种形式的食举礼仪歌乐之中.  相似文献   

19.
试释楚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所收《竞建内之》、《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经重新编排,应为一篇,只是前后笔迹有所不同。篇中叙述二臣向齐桓公进谏的故事,但有与传世文献史实不合之处,所提到的日全食也非实际天象,说明属于托古性质。篇文引及商代武丁祭祀时有雉鸟鸣叫,祖己训王,所说与《尚书·高宗肜日》有异,有可能出自佚书《高宗之训》,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0.
楚系文字有一个字作以下之形(下文以""表示): (鄂君启车节,集成 12110) (郭店<缁衣>46)(上博<柬大王泊旱>1) 其中鄂君启车节这一个字,过去研究者都释为"(黾)",无异议.第二字见于郭店<缁衣>,简文云:"筮犹弗知,而况于人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