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0年,河北省平山县出土两方元八思巴文铜官印,其中大的一方(见图)原释为"大都督□政使司之印",笔者认为释文还可商榷。原释者将此印印文释成9个字,实际应为10个字。第1、2字为"大都",第5至7字为"政使司",最后2字为"之印",均无疑义。问题在于对第3、4、8字的释读。为方便排字,将下文涉及的八思巴字及字母列表如下,文中的八思巴字及字母均以相应数字代替。  相似文献   

2.
199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张英、任万举、罗显清所编《吉林出土古代官印》一书,书中收录了10方八思巴字官印(编号113~121、123),多数为第一次公开发表,为元朝官署、印章制度和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批宝贵实物资料。在这10方八思巴字官印印背都刻有与印面八思巴字对应的汉字,字迹大都清晰可见,在识别上困难不大。但个别字仍不易辨别,须与印面文字核对,否则有可能作出错误的解释。该书对115号和116号两方印文的辨识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115号印印面是八个八思巴字(图  相似文献   

3.
唐人阎立本名画《步辇图》跋文钤有两颗元国书官印,似尚未有人考释。台湾学者傅申在其著《元代皇室书画收藏史略》中设有“附录一”,专门讨论和汇刊见于古代书画的一批八思巴字印文资料,其中包括《步辇图》上的两方官印,为世人了解和解读这些印文提供了一个机会。笔者于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书,由于八思巴字是我的专业,特别有兴趣地拜读了有关  相似文献   

4.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多种元八思巴字印章及印文资料,现择其中几种介绍如下,并对有关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一、官印和众县印铜质,橛纽,6厘米见方。印文为八思巴字篆体,朱文。印背有汉字款,右款蚀泐较重,从残存笔画及印文分析,应为"和众县印";左款为"中书礼部  相似文献   

5.
河南叶县境内出土元代铜印一颗。印为正方形,重1.5公斤,边长7.9、厚1.14厘米;梯形钮,上宽3.8、下宽2.27、高6.8、厚1.14厘米。印背钮旁左刻"唐县栲栳义兵万户府",右刻"中书礼部""二至正十八年三月造",字迹潦草。印文为八思巴文,译成汉文为"唐县栲栳义兵万户府之印",比印背钮旁左刻汉字多"之印"二字。  相似文献   

6.
《文物》1981年第11期乔今同同志《元代的铜印》一文,报道了甘肃征集到的一方北元宣光二年(1372年)铸八思巴文"中书右司都事所印"。文中指出,清代《西清古鉴》甲编附录及罗福颐《北元官印考》一文中所著录的官印,均为北元宣光元年(1371年)铸造,此宣光二年款官印,"为目前已知的北元最晚的一次铸造的官印之一"云云,似可商榷。  相似文献   

7.
论西汉田字格官印及其年代下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字格印是古代界格印中的一种,即在方形印的印面上划有田字形界格,印文排在每一字格中的玺印。这种形式的玺印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楚国和齐国的部分官印中。到了秦代,田字格印盛行,成为秦官印普遍采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几方宋、金、元的官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和河北省博物馆等有关单位,曾陆续收集到一批宋、金、元的官印,对当时职官制度和行政区域的研究颇为重要。宋、金官印为汉文,部分刻有颁铸年代,元代官印为八思巴文。这里我们选择其中一部分介绍出来并略作考证。由于限于见闻,错误之处一定不少,望同志们指正。一、"归化左曹第一军使记"印。此印在河北昌黎出土。铜铸,长方形,背有长方纽。每边长4.6、宽4.3、通纽高3.8厘  相似文献   

9.
《宁安县志》中提到的"勿汗州兼三王大都督"印和《渤海国志长编》中提到的"渤海大王"印是两方同渤海历史与考古有关的官印。关于"渤海大王"印,金毓黻已在《静晤室日记》中明确承认其是一方金代"省弹压印"的误传,显然"渤海大王"印并不存在;而"勿汗州兼三王大都督"印,也仅见于出土与传世的记录。在其真实性没有得到确切考证之前,我们对这两方印是否为渤海官印还须持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10.
由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景爱编著的《金代官印集》一书,已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今年年初即将与读者见面。《金代官印集》共收录金代各种官印印样554种,凡目前所能见到的传世、出土的金代官印,几乎全部收录。朱印。每种印样均有文字说明,介绍该印出土的时间、地点;形状、尺寸;印背、印侧的刻款及  相似文献   

11.
武平君玺考     
武平君玺考王人聪罗福颐先生主编的《秦汉南北朝官印徵存》(以下简称《徵存》)著录有一印,印文曰“武平君玺,此印原为郭承勋《古铜印选》著录,印的质地、钮式均不详。《徵存》的编者将此印列为该书卷二《汉初期官印·(一)四字格印》中的第一方。编者在卷二开首有一...  相似文献   

12.
官印的印文、印背印侧刻文是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当时社会制度的第一手史料。从古文字学、文献学角度考释了《金代官印》一书182、183、206三方金代谋克印模,考证三方印印文都应是"窟忒忽达葛谋克印",更正以往学者的误认误读,并根据《金史》记载,确定该谋克的路属,补证了《金史》记载猛安谋克之数。  相似文献   

13.
河北古代官印集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以来,河北省出土了不少古代官印,其中以宋、金、元时期的官印居多。过去笔者已介绍过一些,下面再选介一部分。一、"广乡亭侯"印(图一)1973年出土于保定。铜质方印,龟纽。边长2.1、高2.5厘米。《汉书·地理志》:"广平国,县十六。广乡……"此印系广乡县下亭侯小吏所用。亭侯印在《集古官印考证》中多见,如"长乐亭侯"、"武乡亭侯"等。  相似文献   

14.
对历代官印艺术的系统研究,是我多年之夙愿。近年来,曾撰写有《秦始皇的传国玉玺》,《长安历代官印考略》等印论文章,并对临潼发现的金代官印《都提控温宇印》进行了考释,期间,曾翻阅了大量的玺印资料,对古代印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对秦官印爱不释手。这一方面是“秦人、秦风、秦韵”的耳濡目染;二是自己对博大精深的秦文化的长期迷恋,尽管前辈学者如王献唐,陈直、罗  相似文献   

15.
辽代"临潢府军器库之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临潢府军器库之印"入手,区分出辽金时期存在的南北两套官印系统。通过详细的对比分析,明确"临潢府军器库之印"为辽代官印无疑。并指出此印在历史地理学上的重要价值,及其对辽代文献记载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6.
西汉官印丛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西汉界格官印的废止时间古代界格官印有两种,一是田字格,施于方形四字官印,界格横竖交叉,将印面分成四等份,印文刻于格内;一是日字格,界格有横有竖,横格多见于长方形半通小印,竖格则方印、半通印并见。界格官印起源于战国,今遗存的齐国和楚国官玺中有不少此类  相似文献   

17.
农民革命的历史文物,传世是比较少的,尤其是官印,因为这是代表农民革命政权的标志,所以常被过去统治阶级销毁。据个人所知,现在传世这类官印中,有元末徐寿辉治平四年(1354年)的“统军元帅府印”,见《隋唐以来官印集存》著录,是这类官印传世最早的一方;此后,韩林儿、张献忠也有官印的遗存。至于李自成的官印,传世极少,据近十年知  相似文献   

18.
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南四里金上京故址中,曾出土多方金代官印,现仅试考二方,以见金末官制之一斑。一、上京路总押荒字号印上京路总押荒字号印,1964年出土,现藏于阿城县文物管理所。铜质,方形,边长6.3、厚1.6厘米,重670克。梯形纽,高3.2、宽2.8、厚1.5厘米。印面为九叠篆文,九字:“上京路总押荒字号印”(图一)。印身上侧阴刻楷书四字:“总押荒字”。印背亦有阴刻楷书  相似文献   

19.
1976年,蛟河县天岗公社前进大队社员在农田中发现元代八思巴文铜印一方。铜印现藏吉林市博物馆。铜印正方形,每边长6、厚1.2厘米,中间略凸起。印钮高5.4、厚0.8—1.4、宽3—3.2厘米,呈板状梯形。印正面刻八思巴字篆书五行。印背右侧刻有与印文一致的汉字:"海西辽东道宜慰使司都元帅府照磨印";印背左侧刻"中书礼部造至正元年十月"(见图一、二)。  相似文献   

20.
释两方汉代官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皋猷左尉 此印为铜质,鼻纽,边长2.1×2.2厘米,白文四字(见附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罗福颐先生主编的《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一书(以下简称《征存》)列此印于卷二“汉初期官印”之三“郡县乡里官印”部分,编号为359。《征存》对此印所作注释谓:“汉书地理志广陵国有高邮,东汉属徐州广陵郡。皋猷殆即高邮。”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王人聪先生在《两汉王国、侯国、郡县官印汇考》(载于其与叶其峰先生合著之《秦汉魏晋南北朝官印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