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8 毫秒
1.
长鼓舞是身挎长鼓表演的道具舞蹈,在朝鲜族中广为流传。《长鼓舞》是由《农乐舞》中的个人表演衍变而来,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舞台上“即兴对唱”的影响。《长鼓舞》初以男性独舞为主,后发展形成男女可表演的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形式舞蹈。舞具“长鼓”又名“枝鼓”,朝鲜族语称“卜”。木制,腰细中实,两端粗而中空,鼓腔大小不同,形成高低不同音色。另外,以铁圈为框,系有皮条或绳索,也可调整鼓的音高。有的用两手同时击打出各种不同节奏的鼓点;有的只持“鼓鞭”(尺许细长竹鞭)随乐舞蹈;有的一手持“鼓鞭”击鼓,另一手拍鼓…  相似文献   

2.
陈春 《江汉考古》2006,(4):55-57,45
随县曾侯乙墓以及为数不少的战国楚墓都同墓随葬有1件以上的鼓乐器。根据传世文献有关大鼓配鼙鼓的记载和楚墓出土遣策中鼙鼓的记录,曾侯乙墓中室的建鼓与扁鼓、有柄鼓,东室的悬鼓与鹿鼓,可能都属大鼓配鼙鼓的关系;楚乐制一般使用大鼓、鼙鼓各1件,且不同等级的贵族,大鼓与鼙鼓组合的配器有差异,鼙鼓主要用来引导、应和大鼓。  相似文献   

3.
"吃鼓藏"叫吃鼓,祭鼓。苗话叫"诺纽"努牛"等,"诺"是吃,"纽"是鼓,汉译为"吃鼓"。贵州从江苗族吃鼓藏是一项重大的祭祀活动,仪式过程复杂烦琐,神秘肃穆,娱人娱神(鬼),而且延续时间长、规模大,其文化内涵包括了苗族的哲学、历史、宗教、传统文化等。  相似文献   

4.
正赣榆地方戏曲"肘鼓子"终于成功入选省级非遗项目,这对于老艺人彭仁善、王起娥夫妇来说,是一种安慰。要知道,由"肘鼓子"演变而来的胶州茂腔,早在2006年初就成功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被誉为"胶东之花"。连著名作家莫言都感慨故乡高密的茂腔令他魂牵梦绕,是个"拴老婆橛子戏"。其实这个"茂腔"也是"肘鼓子"的一种。当然,与其说"茂腔"是一种"肘鼓子",倒不如说"肘鼓子"才是"茂腔"的鼻祖,因为在苏鲁两省交界地区几乎所有的地方戏曲都是由"肘鼓子"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5.
简论苗族的社会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古代有较严密的军事组织,后来,由于不断迁徒,动荡不定,所以显现出特有的分散性。接受官府统治的,行官制;接受土司、土目统治的,行土制;官家难以统率的,则俱行“首例”。就社会组织方面而言,“立鼓结社”的鼓社社区组织最为典型,“鼓社”、“议榔”、“理老”这三者是苗族古代社会结构的“三根支柱。”一、鼓社组织苗族古代社会的基本单位地鼓社。鼓社和内容、文化涵义主要通过“鼓社祭”或“祭鼓节”的活动表现出来。苗族古歌有“姜央兴鼓社,全疆的共和”,“江略九千个,遍地喜洋洋”。说明鼓社成立很早,至…  相似文献   

6.
张爱冰 《文物》2014,(3):57-64
<正>在江淮和皖南沿长江地区青铜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曲柄盉的出现、迁播和消亡,意义重大。曲柄盉,多作钵口或盆(盘)口甗形,少量为平口鬲形,腹设一流一柄。流为短柱形,在两足之间,柄为卷曲形,在一足之上,流柄之间的夹角约为90°。曲柄盉的名称,由舒城凤凰嘴始出,殷涤非称为"盉"[1];至怀宁金拱,许文称为"鬲形盉"[2];绍兴M306发掘后,牟永抗称为"甗盉"[3];《安徽省博物馆藏青铜器》称庐江盔头所出为"兽鋬盉"[4];马承源称为"异形盉",分盘口[5]  相似文献   

7.
1985年4月,茂汶羌族自治县石鼓乡农民梁茂成,在房屋左侧取土修厕所时,距地表2米处,挖到石棺葬墓一座,随葬品物有陶双耳罐、陶豆、陶单耳杯、陶罐、青铜短剑一把等。除铜短剑未毁外,其余均被社员挖毁。此剑造型和铸造颇具特点,近似柳叶形,剑身扁平,柄微鼓,柄身中有脊  相似文献   

8.
齿柄式铜刀和联柄式铜刀不同,它一般不铸明显的便于把握的刀柄,而只在刀的柄部上端铸2~3个凸齿。显然,这种形制不是这类刀的完整形态。考古发现证明,这类刀的柄部,多用木质或骨质物为原料经反复地加工,制成相应的刀柄形状。如1965年8月,在沈阳郑家洼子青铜时代墓葬中出土1件完整的骨柄铜刀,刀的柄部“有3个锯齿状突起,刀柄由三个骨片组合成型。在锯齿处,固以绳索”,使骨柄和铜质刀身有机地结合成完整的一体。由此可见,这种刀的柄部  相似文献   

9.
天津博物馆藏帆船纹铜鼓鼓面主晕包含三种纹饰,即十二芒太阳纹、帆船纹和鹭目组合纹饰。该鼓十二芒太阳纹是太阳纹体系中的成熟标志,其中蕴含了太阳崇拜、阴阳转化等思想哲理;第七主晕纹饰有别于游旗纹和抽象舞人纹,而帆船纹的特征及内涵体现较为深刻,应予定名;鹭目组合纹饰呈阴阳互动之态,反映出"阴阳交易"的哲学观念。作为麻江型铜鼓的代表,该鼓的年代应在"南宋至晚清"的时间范围内,并非传统臆断的"汉代";而鼓面边缘四个对称的磨痕,应为硬槌敲击所致,其原始产地应为黔、桂、滇地域范围内的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域。  相似文献   

10.
錞于述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錞于是我国古代一种青铜乐器,相传春秋左丘明所著的《国语·吴语》上就有"王乃秉枪,亲就鸣钟,鼓丁宁、錞于、振铎,勇怯尽应,三军皆哗,釦以振旅,其声动天地"的记载;《周礼·地官》"鼓人"条有"以金錞和鼓"的说法。而南北朝时,錞于  相似文献   

11.
陝西博物館保存了一方1957年蓝田县城北出土的銅印,印正方形,长寬各6.9厘米,厚1.4厘米,椭圆柱柄,长7.1厘米。正面刻"三水县信"四个方体篆文,边緣寬0.7厘米。背面柄右阴刻"三水县信"四楷字,柄左阴剔"礼政府造"及"永昌元年拾貮月日"两行楷書。左侧阴刻楷書"安字壹百号"五字。印的形制与明清两代的县印都相似,仅差一"信’字。李自成的官制初定于襄阳,吏、戶、礼、兵、  相似文献   

12.
赛跳板     
《旅游》1995,(6)
是彩凤飞向蓝天?是孔雀在空中开屏?此起彼落,如闪电,似流星。那矫健的身影,若雨燕掠过云层;那精湛的演技,惊愕多少凝眸的眼睛—— 看,就在她被弹空的一瞬间,或将手中的彩绸,舞出道道绚丽的彩虹;或将玲珑的花环、铁圈,敏捷地绕身数周,俨如表演绝妙的杂技。动作是那样娴熟自如,潇洒飘逸,使人眼花缭  相似文献   

13.
维吾尔族的乐器以羊皮鼓--达甫(维吾尔语)为主,又名手鼓,是维吾尔族人民最喜爱的打击乐器。达甫鼓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敦煌北魏的壁画中也出现过,到了清朝前期,它已发展成为各种各样、大小不同的鼓,如:答腊鼓、毛圆鼓、都昙鼓、候提鼓、鸡娄鼓、腰鼓、揭鼓等众多的形式,成为清朝维吾尔民间音乐不可缺少的乐器。据史籍记载:"回乐以鼓为主,鼓大小数百,......随鼓起落,有歌舞之节奏盘旋,亦以鼓为则"。说明这一时期,虽然有各种乐器,但是鼓起着调节音拍的作用。"乐中以鼓为主,大小不一制,又有提琴、详琴之类,歌舞盘旋,…  相似文献   

14.
鼍鼓源流考     
鼍,动物名,亦称“扬子鳄”,俗称“猪婆龙”,皮可张鼓。鼍鼓,即用鼍皮(鳄鱼皮)蒙的鼓。有关鼍鼓的记载早已见于文献,如《涛·大雅·灵台》:“鼍鼓逢逢,朦艘奏功。”陆佃《埤雅·释鱼》引晋安《海物记》:鼍,宵鸣如俘鼓,今江淮之间谓鼍鸣为鼍鼓,亦或渭之鼍更,更则以其声逢逢然如鼓,而又善夜鸣,其数应更故也,”  相似文献   

15.
正妈妈带我去海门少年宫报兴趣班。她看了看兴趣班的表,说:"逸凡,学不学架子鼓呀?"我说:"是什么样子的鼓呀?"妈妈说:"架子鼓就是架起来的鼓呀!"我一听见是架起来的鼓,就觉得很感兴趣,说:"我就学这个。"开学的前一天晚上,我非常兴奋,一直在想,明天老师会教我什么东西呢,甚至我做的梦里也有这些东西。第二天,我和妈妈一起去少年宫,边走边想,架子鼓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呀,又是由多少个鼓组成的呢?第一次走  相似文献   

16.
时潇 《世界遗产》2013,(2):68-75
"梅林十八坊,十个弟子九担箱;敲起叮当鼓,唱起梅林腔;茅担抬石臼,抬到坪中央;搭起戏台来,唱到大天光。"这民谣里唱的,就是泰宁梅林戏。一位寡妇催生一个戏种梅林村是泰宁北部朱口镇的一处村落,出朱口镇向北行  相似文献   

17.
非洲鼓     
陈淀国 《旅游纵览》2012,(4):112-112
<正>到非洲旅游,从北部的突尼斯,到南端的博茨瓦纳;从西端的几内亚,到东边的坦桑尼亚,虽走马观花、来去匆匆,但也留下许多新奇感受,其中印象最深的要数无处不见的非洲鼓了。非洲人能歌善舞。凡有歌舞之处都少不了鼓。难怪鼓被誉为"音乐之王",成为非洲传统舞的灵魂。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一听到鼓声,人们便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汇集起  相似文献   

18.
凹柄铁镰是战国时期铁镰的主要种类.本文通过对出土凹柄铁镰及镰范的形制演变、源流、绑系及制作工艺等问题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凹柄铁镰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使用方便,其消亡的主要原因是冶铁工艺的进步和简化"锻銎技法"的出现,凹柄铁镰传入东北平原及周边地区体现出燕国对于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凤阳花鼓     
正凤阳花鼓,亦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知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主要分布于安徽凤阳县。原生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两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对凤阳花鼓进行了新的创作,剔除了小锣,将"凤阳花鼓"改称为"双条鼓",今演出的凤阳花鼓,  相似文献   

20.
江宁民间习俗比较多,其中"打神鼓"习俗由来已久。据江宁街道现年84岁的陈彬老人回忆,他10多岁时,也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江宁街道一带就盛行打神鼓的习俗,并有一本专门介绍打神鼓的书(现已失传)。每年春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八为打神鼓的日子,此外的日子神鼓寄放在当地的土地庙里。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