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全站仪测绘数据,并借助矢量三维建模软件Rhinoceros对古遗址地层堆积和遗迹单位进行可视化的三维模型复原技术。基于该技术所建立的遗址三维模型,可实现对其任意位置、任意方向地层剖面图以及其他空间信息的提取,使"典型剖面"所呈现的层位信息更具代表性。所建立的三维模型及数据库,可为以后的遗址保护、复原、展示及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2.
方启 《北方文物》2011,(1):102-104
全站仪在考古绘图、考古测量与发掘布方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如能很好解决当前对全站仪缺乏认知、教育缺失和其价格昂贵的三大问题,应该会在考古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设定地面控制点测量,在数字摄影测量基础上通过Agisoft Photoscan软件可以实现对遗迹多视角三维影像进行重建,并获取遗迹的平面和剖面正射影图像。再导入Adobe Ⅲustrator软件中绘制出遗迹的平剖面图。这样方法不仅易操作、方便和快捷,而且数据精准,误差小。尽管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适用于大多数遗迹平剖面图的绘制。它在田野考古绘图中的应用前景会越来越好,在考古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4.
传统田野考古测绘的方法多采用手工绘图(现场量算)或者照片,拓片的形式来记录,但是这种形式无疑漏掉了大量的文物信息。相较之下,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采集数据具有效率高,数据量大,速度快等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5.
陈玥希 《风景名胜》2021,(7):0220-0220,0222
为解决竣工测绘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对现代测绘技术的具体应用要点进行研究,提出明确现代测绘基准要点、合理应用免棱镜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要点等,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既要保留遗迹在不同阶段的信息资料,又不影响发掘研究工作的继续进行,一直是考古工作者探索研究的问题。为配合秦始皇陵百戏俑坑的考古发掘工作,为后续考古研究和文物遗迹的保护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资料,针对大场景考古发掘现场,通过数字全站仪对文物挖掘现场布设的一定数量控制点进行观测获取其三维点位坐标。利用非量测数码相机获取现场多航带序列影像,通过数码相机检校、自动空中三角测量、影像特征提取与影像匹配、数字微分纠正等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方法,获取反映发掘现场文物分布情况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正射影像(DOM)数据。在生成的正射影像图上进行文物轮廓线条的提取,获得发掘现场文物的正射投影矢量图。实现文物位置、形状及分布的平面量测。实验证明:该方法不仅可大面积、快速获取文物挖掘现场文物分布的正射投影平面图,实现考古数字制图,而且能保证一定的精度。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般来说,地籍测量工作颇具复杂性,涉及工作量巨大,所提出精度要求相对较高些,开展该项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各类型比例尺地形图提供给我工程项目开发建设活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水平显著提高,GPS测量技术应运而生,在多行业领域中获得广泛应用,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为使地籍测量工作拥有较高精确度,可合理运用GPS技术。在此,文章将针对GPS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展开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8.
阎媛 《神州》2013,(36):285-285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目前,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开始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本文简要分析了电子信息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效果,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郭亚伟 《风景名胜》2021,(1):0263-0263,0265
古建筑在四季变化中,饱受着风霜雨雪的洗礼,依旧昂首屹立,中国一些古代建筑向人们传递着历史岁月文化信息,更是我国重要的历史见证,它彰显着中华古建筑文化的传承精神,而作为现代人必须要重视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在时代的发展下,信息化测绘技术横空出世,通过对古建筑的精准测量,为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测量数据.因此,本...  相似文献   

10.
为在遗址完整性保护与滑坡灾害预警方面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使用基于高精度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与远程遥测终端RTU的高精度变形监测预警系统,并结合无线通讯方式实现对遗址保护区陵墓边坡的安全监测。系统完成墓冢内部环境监测与滑坡方位的监测定位。并通过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PRS方式将监测参数与警情信号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在管理软件平台上进行实时显示并提示安保人员及时出警。该系统可针对不同规模野外文物保护区和古墓群实现有效的滑坡监测与预警防范,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水稻田与稻作农业的起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长江下游地区一系列史前水田遗迹的发现,说明长江下游不仅是稻作农业起源中心,也是栽培稻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高精度磁法对地下历史遗存进行无损考古探测的基本原理,介绍了高精度磁法在陕西省岐山县周原遗址考古中的应用和取得的重要考古发现,揭示了高精度磁法应用于考古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2020年10月,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祭祀坑正式启动考古发掘工作。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大量象牙相继出土。由于长期埋藏于潮湿的地下环境,象牙基本处于饱水状态,保存状况较差。为了使象牙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考古发掘现场针对不同象牙的发掘情况,采用高分子绷带进行固形处理,然后整体提取回实验室清理。清理完成的象牙,经过保湿杀菌处理后存放至低温高湿专用库房。三星堆遗址三号祭祀坑出土象牙的成功提取与保护,表明医用高分子绷带具有超越石膏提取法的应用优势,对类似出土遗物的现场保护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华夏考古》创刊于1987年,到2012年已走过25年的历程,2012年第2期为出版的第100期。本刊长期以来坚持集考古资料性和学术性为一体的传统,秉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成为国内外考古文物界发表研究成果的重要园地和学术活动的摇篮。  相似文献   

15.
Although the collection of new dat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enduring interest in theoretical concerns characterize much current work in Roman archaeology, the field continues to experience, tens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lassical archaeological approaches and practices borrowed from other branches of archaeology. This tension is most clearly visible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extual and archaeological data. How the dynamic between these provenances plays out in Roman archaeology can be seen in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pplications, the use of field survey, and the adoption of an Annaliste perspective by some Roman archaeologists. Text and archaeology are crucial contributors to the the study of early Rome and its origins, investigations in the capital for all periods, the study of Pompeii, and attempts to illuminate the chie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man economy. Many advances in Roman archaeology have occurred largely as a result of a conscious attempt on the part of Roman archaeologists to properly contextualize textual data in light of the archaeological data, thereby providing a better balance between the two sets of information and liberating archeeology from being the “handmaid of history.”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多个考古测量工作,就数字化测量技术如何在考古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丁兰 《华夏考古》2006,(4):105-110
本文以在法国具体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和室内整理的工作实践为基础,结合相关国外考古书籍,对目前法国所流行的考古发掘方法与技术作一概括性介绍,并与中国当代田野考古发掘方法与技术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土遗址防风化加固材料的研制及加固性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简单易行的方法将正硅酸乙酯进行预聚合,用盐酸作催化剂,待反应完毕后,在用乙二胺将PH值调节至微碱性,得到的预聚物呈无色透明液体。用此预聚物加固室内重塑土样,通过各种测试手段,如加固前后重量变化、渗透速度、空隙率变化、颜色变化、透气性变化、PH值以及盐蚀、冻融、高温高湿试验后的抗压强度等,并与PS材料、硅丙非水分散体、正硅酸乙酯和Remmers加固的标准土样进行各项性能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正硅酸乙酯预聚物加固后的土样各项性能都比较理想,能满足土遗址保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展示和研究平台,是快速全面地恢复大型遗址整体原貌的最便利、最经济、最全面和最直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尹宏兵 《江汉考古》2007,(1):73-79,53
蛮河流域与楚都探索有密切关系,楚丹阳南漳说和楚郢都宜城说均与蛮河流域有关,但该地区的考古工作极为薄弱。本文试图通过对蛮河流域文物普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为在该地区进行楚文化考古与楚都探索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