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刘应杰工人和农民的关系、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关系,如何协调和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涉及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战略选择。本文试图运用社会学的结构功能分析方法来研究建国以来城乡关系的演变过程,并...  相似文献   

2.
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城乡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苏俏云 《人文地理》2002,17(2):78-81
21世纪,知识、技术的竞相发展,使社会范式发生转变,从而使整个人类社会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社会中,封闭、地区性社会向开放、全球性社会递进,城乡间公平享受社会公共资源。城市与乡村加速发展,城乡关系由传统的对立、两极化向新的协调、一体化发展,市场型城乡关系形成。本文在分析中国城乡关系演变历史的基础上,指出经济关系是城乡关系的主体,城乡社会关系趋于复杂化,城乡生态环境日益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城乡政治关系民主化。  相似文献   

3.
庙会是我国传统商业的重要形式之一,历来是活跃城乡经济关系的重要手段。近代北京的庙会经济正处于由传统商业向近代商业的转型过程中,它的兴衰折射出城市经济的发展程度,并对城市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影响。因而研究近代北京的庙会经济不仅对认识北京城市的发展规律有一定帮助,而且对研究中国传统城市的结构、功能的变化,以及城乡关系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形式、分布、特点和估价诸方面对近代北京庙会经济进行分析,以地砖引玉。一、北京庙会的形式北京的庙会包括五种形式,分别以宗教条把、游赏娱乐、商品贸易为中心。…  相似文献   

4.
正以发展观的演变为主线,以对现代城乡环境关系影响最突出、最普遍、历时最长的城市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城镇化路径为中心,分"城市本位色彩的城乡环境关系协调思想""城市视角为主的城乡环境关系协调思想""城乡统筹视角的城乡环境关系协调思想""城乡融合视角的城乡环境关系协调思想"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要构建"城乡互助"的新型城乡关系,城市性质和中心任务的根本变化以及农村和农民的基础地位都要求城市工商业必须"面向农村"发展。为使城市工商业"面向农村"发展,党和政府主要采取了城市工业"面向农村"生产、组织城市工业品下乡、收购推销农民剩余农副产品、加强工农对话交流等措施。这些措施对恢复和发展城乡经济、巩固新生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皖江经济带城市空间演化态势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空间演化包括两个方面,即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扩展和城市建设用地的数量分配比例及空间结构演变。本文首先提出了皖江经济带城市用地扩展的时序特征、类型特点、景观表现和效益特征,并相应分析了其形成机制。然后就皖江经济带及各城市的城市用地结构变化程度、变动方向和类型、与城市职能的关系等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近代治所城市在管治形态上的转型,不仅在横向层面体现为从"城乡合治"到"城乡分治"的演变,还在纵向层面体现为城市本身脱离既有行政序列,进而成为具有独立行政区域的行政主体的过程。广州作为近代首个具有独立行政建制意义的城市,其成为"广州市"的过程包含从晚清开始的超越南海、番禺两县合治,直属省级政府,又从省级各机构中独立出来等一系列的变动,其中涉及新旧制度的勾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资源的博弈、权限的分割等多个方面。同时,也伴随着近代社会经济变动中一个整合度较高的城市社会的形成与新型管治方式的确立。从较长时段看,这是制度与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叶超  陈明星 《人文地理》2012,27(6):31-35
城乡关系不是单纯的社会经济现象,需要对它进行文化地理的研究。影响中国城乡关系长期历史演变的主要是水域特征和政策-文化。中国和西方城乡关系历史的最大差异在于:地中海孕育了希腊化时代外向型的城市文明,而内河流域为主的地理特征奠定了中国内向型的农耕文明;中国农业文明对城市文明的牵制使得文化对政策的选择依附特征突出,从而形成长期的城乡融合,这与西方单线式的经由城乡对立达到城乡一体化的路径大相径庭。中国城乡关系变革的最终价值取向是实现城乡社会的平等与融合。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两个维度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从城乡两种社会有机体发展、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两个维度揭示了城乡分离、对立和融合的基本规律,为当前中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消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各社会阶层和谐共处,树立城乡社会分工无责贱、劳动皆光荣的社会风尚,提供了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0.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一新战略具有丰富的内涵。1.统筹经济资源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增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是支撑经济主体发展的重要经济要素,平等的市场主体应该享有平等地接近和享用这些经…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二元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龙 《攀登》2004,23(3):62-64
由于体制性障碍和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传统农牧业与现代工商业之间、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反过来又使农业处于低水平状态,形成了二元结构与农业发展之间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二元结构,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2.
倪敏 《攀登》2005,24(6):77-78
传统二元经济结构造成我国城乡失衡,必须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短期政策调整和长效机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走城乡协调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大灾荒与贸易(1867—1931年)——以天津口岸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希望着眼于具体的实践过程,关注未曾被表达的实践逻辑,转换分析视角,以天津口岸为中心,选取区域分析为切入点,通过考察区域灾荒与口岸贸易之间的内在关联性,验证区域结构在塑造口岸贸易演变中的重要性,以及开埠之后口岸贸易的本土发展逻辑。文章认为,灾害作为区域结构变动中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着贸易结构和趋势的演变。长期以来,关于口岸贸易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大多强调口岸贸易在塑造区域社会中的重要性,然而通过分析区域灾害与口岸贸易之间的内在关系,可知这种联系并非单向的。灾害作为区域结构变动中的重要因素之一,集中体现了区域社会在塑造口岸贸易演变中的作用力。“冲击—回应”、“帝国主义”、“传统与现代”等分析范式赋予西方如此大的作用力,而对于区域结构的作用力则估计不足,显然有待于进一步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4.
以传统农区周口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聚落斑块面积和相关社会经济指标,探讨了周口市城乡体系空间结构演变规律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周口市城乡体系空间结构演变呈现低端均衡结构(1973年)-点轴结构(1990年)-中心外围结构(2000年)-圈层结构(2015年)的演进过程,每种结构对城乡要素流动的方向和作用各不相同,从而使城乡体系的空间结构各不相同。交通导向机制是影响城乡体系空间结构演变的早期主导因素,促进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不断拓展,并带动乡村体系空间结构不断更迭;特色产业是影响城乡体系空间结构的新机制,助推城乡体系空间结构进一步完善;政府作用机制有效地引导城乡体系空间拓展方向,推动城乡空间格局结构性地演变。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是过去36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是,传统城镇化的理念和路径导致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关系严重失衡,出现了六大困境:一是"三农问题"和农村贫困化有固化趋势;二是城乡二元结构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三是社会排斥导致流动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造成城镇内部新二元结构;四是城乡资本和土地要素配置不合理,城市反哺农村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五是城镇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文化对城乡一体化的统筹性响应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改革时代中国的城乡发展亟需改变以往城市偏向型发展观导向下忽视甚至漠视乡村的发展,逐步转向区域同步发展观下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实质上是城乡联动发展中不断实现城乡文化共融的过程。传统村落是整体上延续并传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乡村聚落,乡土文化是其区别于城市文化的独特价值所在。本文从文化地理学视角,从"地方性"角度重新定义传统村落并剖析其文化空间和空间的文化价值,探讨城乡一体化对传统村落文化及其空间演变的综合影响,最后提出传统村落文化对城乡一体化的统筹性响应策略。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从城乡两种社会有机体发展、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两个维度揭示了城乡分离、对立和融合的基本规律,为当前中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消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各社会阶层和谐共处,树立城乡社会分工无贵贱、劳动皆光荣的社会风尚,提供了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和我国城乡关系自身演变的特征,我国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实践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49—1978年为第一个阶段,即优先发展重工业背景下的乡村支持城市;1978—2002年为第二个阶段,即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乡村支持城市、三次产业均衡发展;2002—2012年为第三个阶段,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城市支持乡村、城镇化加速推进;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为第四个阶段,即在新时代背景下城乡发展一体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研究新中国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实践,总结历史经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可以为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提供智力支持,也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处理城乡关系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和我国城乡关系自身演变的特征,我国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实践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49—1978年为第一个阶段,即优先发展重工业背景下的乡村支持城市;1978—2002年为第二个阶段,即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乡村支持城市、三次产业均衡发展;2002—2012年为第三个阶段,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城市支持乡村、城镇化加速推进;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为第四个阶段,即在新时代背景下城乡发展一体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研究新中国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实践,总结历史经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可以为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提供智力支持,也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处理城乡关系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的乡村社会—权力处于频繁变动与重构之中。乡村社会—权力结构变动固然蕴含着社会结构变动、利益主体重构的复杂因由,但对于传统绅士的"历史记忆"本身,却也在社会结构或权力结构的重建过程中,产生着潜在的却是不容低估的影响。关于绅士阶层不同的"集体记忆",不仅呈现出不同利益主体的"选择性记忆"或"失忆",而且这种"历史记忆"也成为重构的社会权力和利益关系的"社会认同"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