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湖北现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3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以及1项中遗筹备项目。"十二五"以来,为促进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效与合理适度利用,发挥遗产的文化与社会价值,实现世界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湖北省在推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开展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完善遗产监测体系、进行保护与管理机制建设、实施文物保护工程、采用科技手段与多学科交流、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研究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逐步建立起以法制建设、保护规划、管理机制、保养维修、学术研究为保障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前,“西北师大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世界遗产是世界级“名牌”,它有自己的价值标准、指标体系、运行机制、监测系统及申报程序。目前已有162个国家成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已有700多项遗产受到全国各地政府的重视,但在全国性的申报热潮中,理论研究工作相对滞后,导致申报工作盲目无序,鉴于此,西北师范大学成立了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心”将本着“立足西北、面向西部”的精神,系统地研究世界遗产的国际规则,研究世界遗产在申报、保护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促进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及改变世界遗产理论相对匮乏的状况;积极参与国内各省区尤其是西部的世界遗产调查、申报及保护工作。对西北尤其是甘肃的潜在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发掘和评估,对申报世界遗产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并根据起成熟程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申报规划,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西北师大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  相似文献   

3.
木土 《世界遗产》2011,(1):10-27
2010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次会议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大会共确立51项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47项遗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遗产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全球共有213项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16项急需保护名录项目。其中我国共有28个项目列入非遗代表作名录,6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4.
刘容 《东南文化》2012,(2):16-22
东方主义思维正借全球化浪潮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蔓延。东方文化遗产保护除匆忙应对来自西方的质疑外,当务之急应根据东方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保护实际联合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东方立场。东方文化遗产除应保护以《威尼斯宪章》为基础的国际惯例中强调的有形文化遗产物质基础外,还应更加突出保护文化遗产蕴含的人类集体记忆、文化基因、文化认同、文化凝聚力等精神内涵。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东方立场,有利于通过保护东方文化遗产,继而保护面临西方强势文化同化危险的东方文化。  相似文献   

5.
6月28日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顺利通过表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4处世界遗产,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也是我国今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一个项目。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中国南方喀斯特"于6月27日获得大会表决通过,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2010,(8):36-36
<正>我国全部海域大规模水下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近日将全面铺开,这是2010年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从2007年底开始,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最重要的内容。目前,全国范围内田野考古的普查项目已接近尾声,水下遗产成为2010年的普查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7.
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91项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164项。目前,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1219项。  相似文献   

8.
<正>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于2004年春启动。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赫哲族的说唱艺术伊玛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7项。申报工作始终在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行的。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黑龙江省共有达斡尔族乌钦、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鄂伦春族摩苏昆、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赫哲族依玛堪、桦树皮制作技艺、东北二人转和东北大鼓等9个项目入选。  相似文献   

9.
数字     
《神州》2012,(4):11
36项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透露,目前,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6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10.
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遗产资源,对于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断消失的现状,如何保护这些遗产资源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力途径,故本文试从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宏观战略制定、旅游项目设计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何对其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1.
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在全球进行的世界遗产申报与评估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负责世界文化遗产评估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专家不可避免地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存在一些误读。本文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方的申报材料与ICOMOS的评估材料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造成误读的几个根本原因。并提出,我国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应考虑到文化差异对申报工作的影响,尽量从“他者”角度来认识自身的文化特征,把申报材料的编撰置于国际文化背景下,使中国的世界遗产实现跨文化认同,促使更多的遗产申报成功。  相似文献   

12.
The books under review focus on the role culture plays in studies of childhood socialization, learning, schooling in global contexts, and educational change. Key chapters highlight schooling practices not well known in Western culture. Both books advocate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while emphasizing that cultures are dialectally reshaping and reorganizing in response to rapidly changing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forces. The challenge facing societies in the age of global communication is to preserve unique cultural heritages while acknowledging shared human values that may transcend the boundaries of a given world.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通史传统是指在长期、丰富的通史编纂实践中,中国历史学家逐渐形成的以通古今之变为核心的历史认识理论和通史编纂思想。通史传统是中国历史编纂学重要的理论资产之一。在世界史研究和编纂过程中,应当通过对通史传统的深入挖掘和不断发扬,赋予当代中国世界史研究理论体系鲜明的民族特色,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学优秀传统和当代中国世界史研究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误解与反思——武夷山案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这一观点常被视为旅游开发与管理中的常识,不少开发者也因此对文化旅游地开发付诸极大的热情,但现实中并非所有的文化遗产地都能因为其厚重的历史文化而成为游客追逐的热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这一观点需要进行深入思考。本文通过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研究发现,大众游客只能感知到文化的一些表层元素,他们希望对文化资源进行充分包装与充分展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思考。本文认为,文化元素在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但只有经过充分解说与合理展示、让文化不断“活化”、能够让游客真正感受到的文化,才能发挥“灵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雷海宗是20世纪中叶国际知名的中国历史学家,其世界历史上的中国观可分为历史观和当代观两个方面,其主要内容是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特点和地位,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民族的关系。雷海宗接受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但与斯宾格勒不同,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有其独特之处。其他文化除西欧因历史起步晚尚未结束外,皆经形成、发展、兴盛、衰败一周而亡;唯独中国文化却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分界线经历了两个周期,并未灭亡。由殷商西周至五胡乱华为第一周,由五胡乱华至20世纪为第二周。雷海宗关于世界历史上的中国的当代观,是其对这个问题的历史观的继续,他一方面沿用斯宾格勒对西方文化的看法,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中国文化第三周的口号。至于中国与西方列强及西方文化的关系与态度,雷海宗指出,我们对西洋文化中的一切不可再似过去的崇拜盲从,而要自动自主的选择学习,并加强对欧美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张建忠  孙根年 《人文地理》2012,27(5):148-152
随着旅游体验方式转变,挖掘文化内涵为游客塑造高峰旅游体验成为必然趋势。中国是一个宗教旅游资源丰富的大国,宗教遗产旅游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专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是开发的核心。但目前宗教遗产地普遍存在着遗产文化内涵展示不足,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未能为游客所感知。凝练遗产旅游地的文化意象,将其"活化","可视化"成为必然。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宗教旅游成为五台山旅游的根本,"文殊五台,智慧舞台"的文化意象成为五台山宗教遗产地的主题统领。五台山佛教文化遗产地的文化内涵挖掘必须在此主题下展开和进行。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受到关注的时间较晚,虽然近年发展速度较快,但距离形成一种更为理想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体制和机制的要求还相差很大。本文初步对我国水下文化遗产的法律建设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介绍了联合国《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试图由水下文化遗产的国际合作的视角,探讨如何利用国际规则促进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由于暖气管道爆裂,造成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的大量珍贵文献被热水浸泡或熏蒸。为了赶在天气转暖之前抢救完这批文献,综合运用了常见的几种水湿文献的抢救方法,特别借用了文物界所常用的低温干燥法,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全部水湿文献的抢救重任,为以后的系统修复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为图书馆界抢救文献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教训。实践证明抢救大批量的水湿文献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及时调整方案,从长计议,综合运用各种抢救方法,随时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程度地抢救受损文献。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世界遗产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提出了"未来遗产说"。长江三峡工程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具有成为"未来遗产"的潜质。当前,三峡工程旅游发展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世界遗产委员会所确立的世界文化遗产评价标准,对具有时代特征的工程建设遗迹和代表性工程文化符号进行"遗产化"保护和开发,开发体验旅游产品,强化遗产教育功能,使之成为当代人留给后代人的"未来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