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新政之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时期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四川省在清末新政改革中表现突出,是清末教育改制极富代表性的地区。通过展示清末四川教育改制的前因与后果,理顺其中的关系,还原一个真实的清末四川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长江 《神州》2013,(35):186-186
本文从概述清末新政的历史背景出发,在分析了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清末新政为今后的改革带来的教训与启示,总结了清末新政改革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清末新政之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时期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四川省在清末新政改革中表现突出,是清末教育改制极富代表性的地区。通过探讨清末四川新式教育兴起的前因与后果,理顺其中的关系,能使我们对教育改革中积极因素和局限性不足之处都有清晰的认识,让我们有效把握教育规律,规避改革风险。  相似文献   

4.
刘洁 《巴蜀史志》2013,(5):32-34
清末文人傅崇矩的《成都通览》以30余万字的规模详细记录了清末成都的人文地理、政经文教及社会民俗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是清末成都地方杂志的重要代表。《通览》一书记述详细,科学严谨,体系全面,参考价值大,是一部清末成都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5.
试论清末新政时期政区变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区变革是清末新政改革的一部分,政区变革的得失是清末新政成败的一面镜子。本探讨清末新政时期的苏淮分省以及察哈尔、热河、绥远、西康建省问题,具体考察各种建省动议的前因后果,以期为观察清末乃至民初的相关政治变革问题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6.
1901年1月29日,流亡之中的慈禧太后在西安颁布“变法”上谕,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清末教育立法是清末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史学界对清末新政的评价尚存分歧,但不能不承认,清末的教育立法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起了奠基作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清末的教育立法,林林总总,几乎涉及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与领域。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大方面较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清末中国现代社会调查肇兴刍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章鹏 《清史研究》2006,5(2):75-81
自1902年底浙江留日学生同乡会成立调查部后,社会调查在清末形成了一股潮流。清末调查受日本的影响较大,与统计学关系较为密切,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调查主体和目的均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调查的结果也表现出一定的客观性。这些足以说明,清末的社会调查已具有某种现代性了,现代社会调查已在清末萌发。  相似文献   

8.
清末,在内忧外患双重压力之下,清政府被迫施行新政。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并未能挽救晚清于垂暮,其提倡新学,却为推翻清政府提供了人才准备。也有学者认为,清末新学间接影响了民国及至抗战时期的初级教育格局。历史在不同人眼中以不同形式存在,让我们从对山西忻县兴学育才历程的回顾中,对清末新学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作用作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9.
根据清末报纸登载的关于纸烟的报道,并结合晚清士人回忆录以及公开出版的史料,对清末吸食纸烟风气盛行的原因进行探析。清末吸食纸烟风气盛行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纸烟本身来看,纸烟吸食方式简便,花费廉价,气味平和且散发香气;从纸烟广告来看,纸烟广告形式多样,其宣传网络遍布全国各地;从社会风气来看,清末盲目崇洋的消费观念盛行,披有西化、文明外衣的纸烟契合了这种消费观念;从时机来看,清末禁烟运动的开展和严厉推行使中国烟草市场出现一个空白区,而纸烟作为鸦片的合法替代品顺势填补了这个空白区。在上述因素的交织作用下,清末吸食纸烟风气迅速弥漫全国,中国成为纸烟吸食大国。  相似文献   

10.
清末官僚法律心理的演变与传统礼法制度的消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礼法制度的消亡原因是多方面的,清末官员在推行礼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态势,即:对宣传推行礼法的厌倦敷衍、对触犯尊卑律例案犯的宽容和对纲常礼教的逆反,从实践的角度揭示了以家族主义和等级伦理为核心的礼法规范功能在清末的削弱情况,从一个侧面分析了清末礼法消亡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清末中学教育是随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不断深入发展的。现代中学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欧洲,清末中学教育是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文力求在全面搜集史料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展示清末中学教育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出现的。  相似文献   

12.
丁未政潮作为发生在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中极具分量的重大事件,深刻影响了晚清政局。瞿鸿禨是丁未政潮的主要参与者与推动者,并最终以失败收场、退出清末政坛。本文将重点考察丁未政潮前后瞿鸿禨的所作所为,并探讨政潮在晚清政局中的地位及其对清末立宪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钱币》2010,(2):57-57
2010年2月出版的《清末四川铜元》是陕西省钱币学会主编的“钱币研究丛书”之第一本,曹昳著。该书结合史料和实物,详细描述了清末四川生产铜元的情况。书中关于清末四川造币厂的相关史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得比较细致,是本书的一个特色,本书在注重史料的同时,  相似文献   

14.
清末词学,常州词派在理论上占据主导地位,浙西词派虽在常派崛起之后逐渐衰落,但此时并未淡出视野,仍然影响着清末词学理论与创作,并呈现出浙常二派渐趋合流的趋势。处于这样词学背景下的文廷式反而不受二派牢笼,能以客观公允的态度对浙常二派进行批评,并要求济以辛刘之豪健来挽救当时词坛的创作之失,故能以为数不多的词作卓然特立于清末词坛。可以说,文廷式是清末词坛的一个另类,他的出现昭示着清末词学内部的自救、自振、自新,也暗示着词学即将要跳脱出传统的羁绊,发生一次重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李细珠 《史学月刊》2013,(2):97-111
清末政治舞台上存在着三股重要的政治势力:清政府、立宪派和革命派,他们各自设计了不同的政治方案,开展了既互有歧异又相互关联的政治运动:新政、立宪与革命,正是这三股势力的较量与消长决定了中国政治的新走向。关于清末最后十余年历史的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主要是以辛亥革命为主线,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只是作为革命的背景来叙述,甚至是当作革命的对立面来批判。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认识的视角发生转变,使立宪运动和清末新政进入理性实证研究,并逐渐与辛亥革命的研究鼎足而三,甚至有后来居上而超迈之势。从研究史的角度,对于清末十余年历史的研究成果做一宏观性的检讨,并具体分析从革命史研究到现代化研究范式转变的利弊得失,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展现新的研究趋向,将有助于清末政治史研究的深入拓展。  相似文献   

16.
为使"新旧"教育递嬗于无形,并达到普及教育的目的,清末四川本着"因陋就简""重精神轻形式"的理念对私塾进行改良。受清末时局、社会风气、塾师守旧、地方办学员绅办学不力等多种因素影响,清末四川私塾改良成效不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清末明初黑龙江省内图书馆创办的现状,总结了黑龙江省内图书馆的藏书建设、服务项目、经费运作及规章制度等,探讨了清末民初黑龙江省图书馆建设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贾勇 《满族研究》2023,(3):58-63
铁良是清末满族权贵中的代表人物,目前国内关于铁良的研究尚未有专著问世,相关论文主要围绕铁良与清末政局这一主题展开,包括铁良南下、铁良与宪政改革、铁良与清末政争、铁良与宗社党四个方面。总体而言,铁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仍有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清末甘肃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一部分,传统上被认为是最具成效的改革,具有进步的意义。由此而来的文官考试制度的废除,在今天是否值得重新探讨,人才的培养本应该带动甘肃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清末的教育改革事实上并没有显著推动社会生产力,在思想领域中也没有起到推进辛亥革命进程的作用,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萧功秦 《炎黄春秋》2010,(11):39-42
<正>《炎黄春秋》今年第10期发表了李维民先生《清末新政"破产"的教训》一文,对拙文《从清末改革想到当代革命》(今年第4期)提出批评和商榷。李先生认为清末改革的失败原因,并非我所指出的"在危机沉重压力下,清王朝无力驾驭大幅度的急剧变革",而是因为清末改革"搞得太晚,太慢,太假了"。恰好拙著《危机中的变革》一书即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再版,该书的主题即是谈清末改革,我为该书写的《再版序》解释了为什么专制帝国的改革难以成功,可以作为对李维民先生批评的回应。相信这场一百年前的充满矛盾与困境的、复杂而丰富的改革运动,会引起当代国人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