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威海,别称威海卫,因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析文登县辛汪都三里立威海卫”而得名,寓意威震东海。其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自古以来是南北海运、海防军事的重要门户。自元代始,威海地区经常受到倭寇侵扰,为加强海防、抵御倭寇,洪武元年(1368)五月,明政府整饬海防,  相似文献   

2.
蔡小军 《中国钱币》2003,(3):50-52,49
威海位于我国山东半岛之东北部,东、北、南三面濒临黄海。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沙俄与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条约》。英国向清政府要求租借威海卫。光绪二十四年7月1日,清总理衙门大臣奕劻与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订租威海卫专条》,将威海卫及其附近海面,即包括刘公岛及在威海湾之群岛,和威海全湾沿岸以内10英里地方,租给英国,租期25  相似文献   

3.
2005年8月15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在这举世欢庆、令人作深长思索的时候,回顾日本野心膨胀、派军队一步步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声讨其无所不用其极的野蛮暴行,对于深化对那段历史的认识,加深对如今日本右翼势力险恶图谋的剖析与警惕,无疑是有好处的。1.威海附近刘公岛上之海军公所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是明治维新后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的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1894 年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战后,日军在海战中略占优势,遂从海陆两路夹击退守威海卫的中国海军。翌年2月12日敌军攻占刘公岛,北洋舰队全军覆灭。2.…  相似文献   

4.
戚其章 《百年潮》2005,(5):74-78
编者按:丁汝昌,清海军将领.甲午(1894年)战争中,他率领北洋舰队在黄海与日舰大战,重创日军旗舰.次年,在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再次与日舰作战,击沉敌舰艇七艘,后因兵败势孤,服毒自杀,本文作者是我国甲午战争史著名专家,文中记述了他亲身调查丁汝昌身世的经过.  相似文献   

5.
正丁汝昌(1836~1895年),为北洋水师提督、中日甲午海战的关键人物。字禹廷,雨亭,原名先达,号次章。安徽庐江县人,隶淮军。1879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官至北洋海军提督。1881年,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管"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1888年,出任北洋海军提督(相当于海军司令)。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最后在弹尽粮绝时,仍拒绝日本伊东佑亨的劝降,服毒自尽,  相似文献   

6.
戚其章 《百年潮》2009,(7):67-72
中国到晚清时期才开始筹建和发展海军,历经曲折,总算建成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北洋舰队,迄今已有120周年了。遥想当年,在威海的刘公岛前,舳舻相接,旌旗蔽空,可谓盛极一时。然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总理衙门、海军衙门对海防经费中途的截留、抽拨、挪用,李鸿章对北洋已收存海防经费的挪用,有较大的决定权。它反映的是北洋大臣对近代海防建设的责任和北洋海防经费的使用效率。从中可以发现,李鸿章挪用海防经费包含一定的自私自利成分,但在晚清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中,李鸿章所为又具有某种不得已之势。而且,李鸿章海防意识较高,挪用海防经费相对节制,总体来看,北洋海防经费使用效率相对较高,无需过于苛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通商银行之伊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通商银行创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图1),是中国新式银行之嚆矢。先有盛宣怀提出:鉴于海防多事,上下竞言自强,首需重视理财,以全国之财作通商惠工之本,银行乃中枢之设,故名为通商银行。其有奏言曰:“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亦为通商银行之名由  相似文献   

9.
东海屏障     
刘公岛,是我心中收藏了30年的名字。当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们学校的解放军就是来自威海刘公岛的驻军。部队虽然在我们插队前后撤走,但那支部队的番号、那灰色的海军军装,连同刘公岛的名字,却牢牢印刻在我青少年的记忆里。 如今,我踏上了这座神奇的海岛。它处于离威海市区2海里的威海湾中,素有“东海屏  相似文献   

10.
《常熟县志》中记载了很多常熟籍名人,明人张文麟便是其中一例。张文麟,苏州府常熟县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官至福建建宁府知府。其传略最早见载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管一德纂修的《皇明常熟文献志》卷4《科第上》,曰:“张文麟,懋之孙,第五名经魁,乙丑进士。字公瑞,号端岩。……所居巷名日步道巷,邑中言豪华者称焉。王世贞撰志。”其后清代所修诸志,内容大体相同。  相似文献   

11.
李川 《神州》2014,(10):82-85
<正>对有的人来说,有些地方、有些记忆永远无法抹去。对威海卫的居民来说,老洋房是他们永恒的记忆。它们不但是记录那段历史的实物载体,也是我们追寻城市记忆的标本。很多前往威海旅游度假的游客一心向往的是这个滨海小城的碧海蓝天,以及刘公岛上所遗存的甲午风云。诚然,山海相拥下的威海因其绮丽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令人陶醉,亦因1894年那幕屈辱海战而载入史册。只是时过境迁,百年多的沧海桑田有多少故事随风而去,又有多少印记镌刻在城市的经纬里,我们倦于在文字记忆里苦苦挖寻,却可以在身边的石头风景中悠然一瞥,而这样的惊喜,就是老洋房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英租威海卫之初,地方尚属安静,唯有1900年威海卫勘界引发中外冲突。这次冲突的来龙去脉尚不明朗,需要梳理。是年春,因勘界在即,威海卫百姓间谣言疯传,称英人勘界后将征收重税,并对百姓投毒,遂掀起抗税、抵制划界的集会。英方认为谣言源于士绅阶层,驱散集会并晓谕百姓,却收效甚微。中方专员传达了错误的信息,导致谣言进一步散布。联合勘界时,百姓聚集阻挠,中方建议暂停,然英方执意继续勘界,引发百姓开展暴力抗争。在华勇营的镇压下,近三十名百姓丧生。随后英方自行完成勘界。百姓暴力阻止勘界,出发点在于抗税,原因在于听信谣言。纠纷的主要责任在于中英勘界官员,最大的受害者却是百姓。  相似文献   

13.
邹汉明 《古今谈》2009,(3):74-77,79
澉浦吴氏世家 海盐澉浦于唐开元五年(717)设镇。南宋以后已经极为繁盛。澉浦是海防要塞,又是古代有名的对外通商港口,经济的发展,加上附近风光旖旎的南北湖名胜,让澈浦曾有“小杭州”之称。出生于1900年的吴侠虎先生,就是这个小镇上家喻户晓的人物。  相似文献   

14.
“北洋大学堂”一名之使用颇为蹊跷,即便是由“天津大学堂”改为“北洋大学堂”后,民间和官方均有混合使用的情况。本研究借助新发现的中英文文献,拟对“北洋大学堂”这一名称如何出现,何时出现,因何出现作一探讨,以厘清“北洋大学堂”的由来。  相似文献   

15.
刘铭传以武将而跻身于封疆大吏之列,其一生之建树重在"事功"而非"理论".正因为如此,他虽然也曾就海防及其相关问题有过全面系统的论说,但其认识水平显然不及同时代之佼佼者.关于台湾在中国海防中的战略地位,他也是在领导抗法保台、建台的过程中逐步加深认识的,并以首任台湾巡抚之地位不遗余力地将其思想主张付诸实践,开创了包括海防在内的台湾近代化新局面.刘铭传加速台湾建设、加强台湾海防的初衷是为了抵御日本的侵略,不料数年之后,台湾竞因北洋海防的崩溃而落入日本之手.这绝不是刘铭传个人的悲哀,实乃国家民族之大悲剧.  相似文献   

16.
苏小东 《安徽史学》2007,(1):99-105
刘铭传以武将而跻身于封疆大吏之列,其一生之建树重在“事功”而非“理论”。正因为如此,他虽然也曾就海防及其相关问题有过全面系统的论说,但其认识水平显然不及同时代之佼佼者。关于台湾在中国海防中的战略地位,他也是在领导抗法保台、建台的过程中逐步加深认识的,并以首任台湾巡抚之地位不遗余力地将其思想主张付诸实践,开创了包括海防在内的台湾近代化新局面。刘铭传加速台湾建设、加强台湾海防的初衷是为了抵御日本的侵略,不料数年之后,台湾竞因北洋海防的崩溃而落入日本之手。这绝不是刘铭传个人的悲哀,实乃国家民族之大悲剧。  相似文献   

17.
中日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后,李鸿章(1823—1901年)奉派担任特使,与日本签订《中日讲和条约》(即《马关条约》)。随后俄国联合德国与法国,要求日本放弃占领辽东半岛,此即近代史上著名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廷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清廷又与俄国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将旅顺、大连两港口租予俄国,英国为阻止俄国势力扩张,即向清廷提出要求租借威海卫。依据档案史料记载,英国租借威海卫是经过分析与策划并与列强交涉协商后,即与清廷进行威海卫租借交涉,并逼迫清廷签订《租威海卫专条》,将威海卫划入其势力范围。本文拟以《租威海卫专条》原件以及相关舆图、“中央研究院”所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英租威海卫案》等档案史料为基础,对英国租借威海卫交涉史实作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苏城行     
柳成栋 《黑龙江史志》2002,(3):F002-F002
余自1985年离开故乡巴彦苏苏(满语富贵的村庄,故巴彦简称苏乡,亦称曰苏城),已十有七载,目睹故乡翻天覆地之变化,感慨万千,以诗纪之。  相似文献   

19.
古代琉球的华裔伟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琉球的华裔伟人谢必震古代琉球(今日本冲绳)“古名流虬,以其万涛蜿蜒,若虬浮水中,在中国东南。自福建梅花所开洋,顺飙利船七昼夜可至”。①明洪武五年(1372年),太祖朱元璋“遣杨载持诏谕琉球国,诏曰:……朕为臣民推戴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  相似文献   

20.
李坚 《安徽钱币》2006,(4):44-44,32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正月,朱元璋始称吴元年。吴二年正月己亥,朱元璋称帝,定天下之号日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建国初期,曾大量铸造洪武通宝铜币,由于铜钱不便运转,商贾又有元代用钞的习惯,而白银当时尚未能成为普遍使用的贷币。于是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设宝钞提举司。八年,命中书省诏造大明通行宝钞(简称大明宝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