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被·根脉     
楚剧: 楚剧是流传于湖北省及周边地区的一个优秀地方剧种,发源于黄陂、孝感一带,旧称哦嗬腔。1926年正式定名为楚剧。建国后,经过戏改,剧目、声腔有了很大的发展。唱腔为板腔、小调、高腔三大体系。剧目内容多为生活戏,不断吸取民间歌舞、民俗民风,形成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代表剧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现有剧目约500余台。  相似文献   

2.
植被·根脉     
湖北评书 在武汉诞生近四百年,主要流传于长江沿岸的武汉、孝感、沙市、荆州、宜昌等地。书目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仅按小说底本讲述的“底子书”和在“底子书”基础上发展加工而成的“雨夹雪”;另一类被称为“路子书”,这类书目是演员自己编创并演出的,较为追求情节的惊险热闹。  相似文献   

3.
植被·根脉     
汉口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码头城市,长江、汉江码头工人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了地方特色鲜明、节奏强烈、粗犷高亢的码头号子。包括:抽包号子、过跳号子、打包号子、扛货号子、抢货号子、进仓号子等。码头号子的歌唱方式主要是“领、合”式,即一人领、众人合,或者众人领、众人合。在节奏较缓的劳动中,“领”句较长,“合”句稍短;而在较紧张的劳动中,“领”句、“合”句都十分短促。  相似文献   

4.
植被·根脉     
明式家具微缩工艺 微型明式家具具有无钉构造体系,造型优美简洁,结构精巧坚固,而且特别注重木材的天然纹理和色泽。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完美地体现了“少就是多”的审美观念,以简洁、纯净的造型反映内在气质,显示出文人雅士归于平淡的艺术意蕴。  相似文献   

5.
植被·根脉     
高跷亭子 流行在新洲区中部平原,源于明正德年间新洲的张旗牌湾,迄今已有500年历史:由成人脚踩高跷,肩上背“山”或“出”字形钢架,架上分别坐3至5个幼儿。踩高跷的人随锣鼓舞蹈,花样百出,令观众瞠目结舌。  相似文献   

6.
植被·根脉     
旧街花朝节(又称花朝会),源于新洲区旧街“庆福寺”庙会,距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农历二月十五日的花朝庙会,从明末开始与其他庙会有所不同,除烧香许愿、看戏游乐外,兼有买卖。花朝庙会期间,正值年节结束备耕开始,群众乘赶会之机,自发地带些日常耕作用具作点交易。邻近的黄陂、黄冈、麻城以及安徽、河南等地农民慕名而来,顺便带些竹木器、铜铁制品等来出售。  相似文献   

7.
8.
9.
井石 《中国土族》2005,(1):20-21
地处青藏高原的柴达木盆地是祖国四大盆地之一,它曾将珍贵的原生状态保持到20世纪50年代初。而后,人们突然发现“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柴达木盆地居然处处是宝,于是千军万马便开进这个“聚宝盆”,开发矿山,开垦农场,建立新的行政管理机构。我和我的同学们是70年代初从学校分配到柴达木的,  相似文献   

10.
王捷梅 《江淮文史》2006,(2):161-170
回首中国电影的百年沧桑风雨,重温《恋爱与义务》、《桃花泣血记》、《三个摩登女性》、《凯歌》等经典影片的艺术魅力,追念阮玲玉、胡蝶、袁美云、金焰等电影明星的迷人风采,也许你不会想到,他们身后竟都站着同一个人——《一代名导卜万苍》,一个安徽天长走出去的乡村青年。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一个金秋季节,笔到上海电影总公司拜访了“上影”名导演赵焕章。这位吃山东小米和利津高粱窝窝头长大的山东利津老乡,热心于摄制带有“泥土气”的农村影片,1980年到1985年的6年间,凯歌高奏,硕果累累。他导演的《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和《咱们的退伍兵》3部影片,不仅为农民喜欢,在城市,在部队,也是一片赞扬声,被誉为“农村影片三部曲”。从而使他声名远播、享誉影坛,这是他电影艺术生涯的辉煌时期。  相似文献   

12.
汉锣与京锣、泰锣、苏锣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锣”。据史料记载,早在清代乾隆年间,武汉就有制作铜响器的作坊,清末发展为830户。90年前,来自黄陂的高青庵在汉口长堤街开办了“高洪太铜响器店”。  相似文献   

13.
袁因  才云 《中华遗产》2007,(5):56-65
周瑜、韩世忠等在此驻扎水军,王安石等文化名人在这里登岸。西津渡,镇江城的历史根脉,中国古渡文化的天然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一战后的英国从自身实力出发,利用外交手段周旋于各个国家之间,在欧洲实行"扶德抑法"的政策;在远东,以牺牲英日同盟和中国的利益来与美合作,并利用日本在远东地区制约美国;对苏俄,站在资本主义的立场上进行反对,同时又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寻求与苏俄经贸合作。英国的这些政策在20年代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实力的衰落越来越明显,当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德国突飞猛进,实力超过英国,扩张的胃口日益增大时,英国不得不采取妥协,最终走上了绥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他不过是从台前走到了幕后,以另外一种方式影响着意大利的政局  相似文献   

16.
李家忠 《百年潮》2012,(2):14-20
正我于20世纪60年代初进入外交部,几十年中主要是参与和主管中越关系事务,曾任亚洲司科员、副处长、处长,其间曾四次被派到驻越南使馆工作,先后任二秘、一秘、研究室主任、政务参赞,1994年3月至1995年10月任驻老挝大使,1995年12月至2000年7月任驻越南大使。现在退休了,我愿将自己亲历和印象较深的一些事写出来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7.
姚江滨,江苏泰兴人,江苏农学院(今扬州大学)教师,九三学社社员。1987年,73岁的他退休以后,孤身只影,跋山涉水,到全国各地观光考察,足迹遍及13个省(市)的130多个县市。他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毫不退缩;虽然几次遇骗遭劫,也一往无前,终于采访、记录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写出了一百多万字的考察行记,分为《丝路风云》《山海雄城》《吴越游踪》《中原淮海行》四卷(前三卷在20世纪90年代由黄山书社和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8.
二十年代移民开发东北农业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大批关内人民流入东北,至20年代时达到高潮。移民的流入,加速了东北的土地开发,使农作物产量迅猛增长。但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20年代东北农业繁荣的背后,也潜伏着两大危机;第一,农民自身择业观念的改变以及官僚、地主、帝国主义国家对东北土地的大肆垄断和兼并,造成广大移民无地化,移民中离土现象严重,大量荒地仍然得不到开垦;第二,移民生活的贫困及其自身素质的低下,造成东北农田单位面积产量下降,一定程度上迟滞了东北农业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李琛 《文史月刊》2011,(10):70-70
邓小平在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曾经三次被“打倒”,累计长达九年时间,但他打倒、起来,再打倒、再起来,被美国著名传记作者索尔兹伯里称为“永远打不倒的小个子”。  相似文献   

20.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国内外困境,苏俄迫切需要恢复与中国的邦交。作为社会活动家的王葆真十分关注中俄谈判,不仅向国会提交议案,积极主张中俄建交,更在建交谈判出现反复时再递交《商榷书》,敦促北洋政府重开谈判,直至中俄正式恢复邦交。本文通过河北省博物馆收藏的两件文物资料,揭示了王葆真先生为中俄建交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