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我国著名版本目录学家王绍曾先生完成<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下简称"订补"),对海源阁存世的五种书目进行了彻底的整理,并就知见海源阁藏书版本情况及去向等进行订补,被誉为"完善海源阁的书目体系,重现杨氏五代庋藏之盛"[4].据绍曾先生研究所知,现传世海源阁书目共五种,分别是:<楹书隅录>五卷,<楹书隅录续编>四卷,杨绍和撰;<宋存书室宋元秘本书目>四卷,杨绍和撰;<海源阁藏书目>一卷,杨绍和撰;<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四卷,杨绍和撰,杨保彝补撰;<海源阁书目>不分卷,杨绍和撰,杨保彝增补.  相似文献   

2.
海源阁杨氏著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延峰 《文献》2006,(2):57-68
有清末年,山东聊城海源阁藏书楼,广聚南北佳椠,藏书达数十万卷,不仅数量多,且重宋元善本,享誉海内外,世称"南瞿北杨".但海源阁几代主人不惟收藏,在搜罗之馀,勤于笔耕,故又著述甚丰.杨以增同年友梅曾亮曾曰:"(以增)名物、象数、音声、训诂亦勤恳研究.陆立夫(建瀛)尝语予曰:吾向以至堂好蓄书,今乃知其得一书必阅一书也."①  相似文献   

3.
顾洪 《文献》2002,39(2):258-266
(二) 余嘉锡先生藏书极多,"但只有明清刻本,而没有宋元珍本.因为他是为读书而买书,……所藏的书凡是四部有用的书和丛书大都具备,与藏书家收藏古本不同.  相似文献   

4.
海源阁刻书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延峰 《文献》2005,(2):238-253
世人皆知海源阁藏书楼庋藏宏富,据王绍曾先生最新统计,其藏书达四千三百余部,十七万九千余卷①;海源阁藏书重宋元佳椠,其镇阁之宝"四经四史"传为我国藏书史上一段佳话.其实,海源阁刻书亦成绩斐然,但多年来为藏书成就所掩,且偶或散见篇章中亦说法不一.笔者经过多方考证,终于摸清海源阁刻书之底蕴.笔者以为海源阁刻书虽不能与以专事刻书售书的汲古阁等相提并论,但以海源阁刻书之内容及质量而言,它同样为保存传播我国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博物馆所藏善本中,有一种明末毛氏汲古阁刻津逮秘书本《周易集解》。该书有清陈鳣、黄丕烈、吴骞等人多处批校题跋,又经过著名收藏家、鉴赏家钱镜塘收藏、研究和手批,堪称珍本。《周易集解》自成书以来,卷数、版本众说纷纭,其中以十卷本和十七卷本两说相持不下。毛氏自己收藏有宋刻本和影宋抄本十卷本《周易集解》,按理毛氏应用此为底本刻书,但是事实上,汲古阁所刻印的《周易集解》却有不同卷数的几种版本,且与其收藏的版本关系错综复杂。本文通过研究此浙博藏本及其上诸多跋文,论证分析《周易集解》版本流传之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6.
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是我国清代末叶名的私家藏书楼,它与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归安陆氏丽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号称晚清四大藏书楼。海源阁藏书经过杨氏一门五代人的努力,至清末,藏书已达3236种,20余万卷。这其中以藏书楼第一代主人杨以增的功绩最大,是他奠定了海源阁藏书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张燕婴 《文献》2006,(1):64
近读严绍璗先生<日本藏汉籍珍本追踪纪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著录先生在日本多家藏书机构所见宋元善本古籍.这些书因出自先生目验,且著录体例颇善,读之令人可想见书籍原貌,甚益学界.  相似文献   

8.
冯先思 《文献》2020,(2):171-192
吴梅、王立承皆为戏曲文献收藏大家,其藏品既多且精。国家图书馆藏吴梅致王立承书札五通,于两家所藏戏曲珍本讨论尤多。彼时吴梅刚刚返回南方,在东南大学任教。二人书札南北往还,涉及戏曲文献的评价、收藏之处颇多,可见当时戏曲文献收集之情形,对民国戏曲史研究有重要价值。本文于其关涉戏曲版本之处,略为疏释,于其间戏曲版本相关讨论,或纠其误,或补其缺,并梳理其收藏源流。  相似文献   

9.
常熟瞿氏藏书楼——“铁琴铜剑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京剧《沙家浜》故事发生地阳澄湖的古里镇上,有一家清代著名的私人藏书楼——“铁琴铜剑楼”。它与浙江宁波天一阁、山东聊城海源阁、杭州八千卷楼,素称清代全国四大著名的私家藏书楼。铁琴铜剑楼主人瞿氏连绵五代聚敛收藏,历尽艰险护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悉数捐献给国家,变家珍为国宝,堪为四大藏书楼之首。  相似文献   

10.
论《宋元学案》的编纂、体例特点和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学案》是一部比较全面地综合了宋元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思想资料,并以学案体的形式加以编纂的学术史专著。其规模之庞大、材料之翔实、体例之严整,均超迈前此的学术史著作。因此,有必要从学术史编纂学的角度,对这部著作的成书过程、体例特点和历史地位等问题加以研讨。一、《宋元学案》的编纂《宋元学案》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也非成书于一时。它系由黄宗羲始纂修于清康熙十五至三十四年间(1676—1695年),后经其子百家、私淑全祖望续修,又经同郡王梓材、冯云濠校定整理,才成为百卷定本的。从宗羲草创此书至最后编定刊刻出版,历时近两个世纪。《宋元学案》初无定名,称法不一:或称《宋儒学案》,或称《宋元儒学案》,或以《宋儒学案》和《元儒学案》分称。直至道光年间,王梓材、冯云濠校定此书时,鉴于全祖望“所定《序录》,自宋及元,合为百卷”,才合称《宋元学案》。尽管《宋元学案》非出自宗羲一人之手,然而其草创之功,自不可没。他为本书发凡起  相似文献   

11.
敦煌十卷本《洞渊神咒经》是目前所见最早冠以"洞渊"之题的劾鬼道经,其成书时间及杜光庭《神咒经序》尚存争议。南北朝及唐代道经将此经归入三洞分类之洞神部而非灵宝部。据敦煌本所载卷数以及其他文献引用情形可知,其二卷本出自东晋末刘宋初年,十卷本不晚于梁末。杜光庭《王氏神仙传》《神仙感遇传》佚文中关于此经降世的记载表明,《神咒经序》应为杜光庭基于十卷本所作,冠于二十卷汇编本前。受经道士王纂是所见可考最早修洞渊法之人,由宋元道经对其地位的提升可见,《神咒经》于宋元时期仍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14,(2)
<正>张金吾,生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卒于道光九年(1829年)。字慎旃,又字五十,别字月霄。江苏昭文(今常熟)人。祖仁济,字傅霖,号敬堂。喜藏书,尤好宋元旧刻,藏书万卷,室名照旷阁。父光基,字南友,一字心萱,早卒。叔父海鹏,字若云,一字子瑜,亦嗜书,以藏书闻名。月霄年十五而孤,赖叔父若云抚字长成。廿二岁入学,补博士弟子员。尝一赴省试,未售即弃去。月霄自幼熏习书香,年二十许即因企慕乡前辈汲古阁毛氏、述古堂钱氏遗风而笃志收藏,凡见有宋元旧椠及秘不经见者,不惜重价,期以必得,不数年即蔚然大观,与同里稽瑞楼陈揆并称"藏书二友"。月霄尝自谓①:"吾邑藏书自汲古毛氏、述古钱氏后百六十年来,无继起者,至君与金吾而此风复振……"可见其自期之道及自许之态。  相似文献   

13.
卞孝萱 《文献》2004,(2):263-273
晚清藏书,丁氏八千卷楼与杨氏海源阁、瞿氏铁琴铜剑楼、陆氏皕宋楼,合称"南北四大家".丁国典开始藏书,筑"八千卷楼".至孙丁申、丁丙,藏书更多,增筑"后八千卷楼"、"小八千卷楼",总名"嘉惠堂"(因"八千卷楼"之称最为人知,故本文用此名).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天一阁是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楼,原有明代典籍为主的藏书7万余卷;今天的天一阁博物馆是中国特色文献的收藏中心,其藏书的鲜明特色,一是明代地方志,二是明代登科录,两者闻名遐迩,已有大量研究论著问世。然而,天一阁藏书的特色,还集中体现在明代典章制度重要文献的保存,也就是大量明代珍本政书的收藏。这批宝藏是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迄今藏在深阁人未识,似乎从未引起过学术界的特别关注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宋元学案》纂修拾遗陈祖武清人修《宋元学案》,自康熙间黄宗羲发凡起例,其子百家承其未竟而续事纂辑,直至乾隆初全祖望重加编订,厘为百卷,迄于道光中再经王梓材、冯云濠整理刊行,成书历时近一百五十年。以往,论者于黄宗羲的创辟之功多所表彰,而相形之下,对黄百...  相似文献   

16.
台湾敦煌文献的总数不过250件,虽然卷帙不多,然其中亦不乏有旧藏者及品鉴者的题跋。余近年致意于散藏敦煌写卷题跋的整理研究,有见于散藏敦煌写卷的收藏者,大多雅好文物,笃于学术,擅长书法,精于品鉴;对其收藏之写卷,往往撰有题跋。或历叙写卷收藏过程;或品评写卷书法字体,且偶加断代;或考论写卷内容,评论其价值。涉及之学术价值,有不容小觑者。基于地缘关系,特先就散藏台湾敦煌写卷之题跋进行辑录校释,藉以略窥此一课题研究之旨趣。  相似文献   

17.
<正>起步较晚的宋元明清铜器研究一般而言,铜器收藏特指汉前尤其是三代青铜器,这种特指在中国大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收藏市场形成后才发生变化。由于中国大陆限制青铜器的收藏和流通交易,青铜器收藏甚微,器物稀见,且鲜有人将其列为收藏项目。而中国香港、台湾、澳门,以及以纽约、伦敦、巴黎等艺术品市场上,铜器备受收藏者、古董商、博物馆青睐,屡屡创出中国艺术品交易天价。毫不夸张地说,私人藏青铜器主要在中国内地以外的地区。也因此导致了中国大陆忽视宋元以降中国晚期铜器的收藏与学术研究,基本形成了  相似文献   

18.
海源阁是杨以曾家的藏书斋名。杨氏一家从道光年间开始着手收藏典籍、字画、古玩,一直到民国二十年(1931),由于战乱及其他种种原因,海源阁藏书逐渐散佚。共历时一百多年,先后相传四代。 杨氏一门四代藏书家 杨以曾是海源阁的第一代主人,字益之,一字致堂,谥靖勒,山东聊城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生年不详),卒于清咸丰五年十二月。其曾祖杨帝锡,为候选郎中;祖父杨如兰,为候选州吏目;父亲杨兆煜,嘉庆三年(1798)举人,墨县教谕。杨以曾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并以嗜书名于时。清道光二年(1822)进士,分发贵州,补荔波县知县,为巡抚吴荣光保调贵筑县。历官兴义府知府,陕西布政使,官至江南河道总督。  相似文献   

19.
近代文献宝库之一──“铁琴铜剑楼”张志茹在十九世纪后期,我国的私人藏书以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聊城“杨氏海源阁”、归安(今湖州市)“陆氏宋楼”、钱塘(今杭州市)“丁氏八千卷楼”为最著名,并有清季南北藏书四大家之目。而其四家中尤以山东杨氏和江苏瞿氏的...  相似文献   

20.
荣依群  黄曾敏 《文献》1999,(3):280-281
黄侃生性好奇书.生前收藏三万册之多.平生点校之书达数千卷,施笺识者也达数百卷.很多著述来不急出版,就与世长辞,留下大量遗稿手迹.在湖北省图书馆及武汉大学中文系保存共计二百六十余种著作、诗词一千余首.各种名人往来信件套封犹存.现举其要籍简述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