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尔豪 《文史月刊》2010,(4):50-50
<正>"经济战"自古就是敌对国家利用经济手段"和平"削弱、甚至搞垮他国经济实力的一种不流血的战争方式,经济战的"和平"手段已成为军事战争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2.
豫湘 《湖南文史》2012,(10):5-9
1937年,日本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为彻底征服中国,日本在强力推行其军事行动的同时,还在经济领域对中国发动了另一场战争——伪造法币,瓦解国民政府经济。由此,中日之间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经济战。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日伪的货币金融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几乎每一次战争都肇因于经济的争夺。在现代战争中,经济战居于一个极重要的地位。在经济战中有货币金融战、贸易战,生产战、封锁与反封锁……等等。而货币金融战又是现代经济战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在沦陷区发行公债,隐性劫掠中国资财,是日本侵华战争期间(1931-1945)实行对华经济战、以逞其"以战养战"战略企图的一个重要工具.日本在华公债政策随战局的变化而变化,大致经过了有限度发行--扩大发行--无限度滥发三个阶段.发行中,所有公债种类均有发行,表现出公债发行与伪币发行"有机"结合、发行的强制性和发行的欺诈性等特点.日本在华公债政策不仅给中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而且给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埋下了严重隐患.  相似文献   

5.
漫话     
《南方人物周刊》2008,(10):20-20
"政府清廉不要贪腐,经济繁荣不要萧条,政治安定不要内斗,族群和谐不要撕裂,两岸和平不要战争。"——马英九胜选感言  相似文献   

6.
国外资讯     
《中国文化遗产》2014,(3):108-110
“战争时期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报告会召开4月16日,”战争时期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报告会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发表了”人类文化遗产维护和平的手段”的主题演讲。她强调了文化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战争时期文化保护的必要性,展示了教科文组织在利比亚、马里、伊拉克和叙利亚所进行的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并提出仅仅凭借经济和政治合约无法维持长久和平。同时,她呼吁停止对文化遗产的破坏,认为保护文化遗产的最好办法就是充分利用它预防冲突的发生,并使其成为实现世界和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曾对新中国发动过全面经济战。美国对华全面经济战具体何时发动?为何发动?如何发动?包括哪些内容?对这些有关美国对华遏制政策史的基本问题,史学界迄今未作全面系统阐释。本文试图利用美国对外关系文件中的有关档案资料及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对这些问题作些解释,以就教于史学界前辈同侪。一、中国介人朝战前的美国对华经济政策1950年10月中国介入朝战前,美国对新中国的经济政策曾经历过两阶段变化。第一阶段自1949年初到1950年6月朝战爆发,历时一年半。其时美国决策集团确定的对华政策目标是:用经济和政治手段…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是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他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许多深刻的基本理论(例如有关战争的根源;提高警惕,准备打仗;热爱和平,不怕战争;努力加强国防建设;常规战争与核战争;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美帝国主义要称霸全球;帝国主义的两重性;要利用世界各种矛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弱国、小国能够打败强国、大国;第三世界团结起来,等等)今天无疑仍然适用,对这些思想和实践进行总结和继承,既有助于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战争与和平思想的理解,又有助于遵循正确的战略和策略,争取到一个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9.
蒋晋光 《沧桑》2008,(4):41-42
美国孤立主义原本是基于保持美国不受战争威胁和维护美国周边和平的考虑而逐渐形成的,而实际上美西战争和二战时美国的参与却都与孤立主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前者是孤立主义正向引发,后者是孤立主义反向推动。因此,所谓美国孤立主义政策,也不过是包括战争手段在内的、最大程度地维护国家利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胡腾蛟 《安徽史学》2018,(1):116-126
20世纪50年代,鉴于苏联密集的和平举动与世界舆论对核试验的强烈谴责,美国政府将"和平"确定为一项重大宣传主题。为此,美国官方几乎同时启动了"和平的机遇"、"和平的原子"与"开放领空"三大全球性宣传活动,力图全方位塑造美国海外"和平"形象,以向世界证实美国和平意图的真实性及其作为"世界领袖"的正当性,藉此维系"自由世界"的团结与战胜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富有技巧的政治战手段,这些活动并不能够带来真正的和平。  相似文献   

11.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争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较于资本主义制度,其优势更加明显,这是中国抗"疫"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能够充分集中力量抗击疫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抗击疫情,充分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能保障依法有序抗击疫情,避免社会动乱;坚持民主集中制使国家机关做到联防联控,形成高效快速的执行力;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制度使中国获得了众多国际社会的援助。  相似文献   

12.
马萍 《东南文化》2019,(1):113-118
当代艺术全球化语境下战争叙事的表达格外具有优势,它所具备的互动性、普适性、多元性、当代性和自我意识等本质特性都契合了后战争时代具有世界主义内涵的战争创伤记忆的叙事和表征。很多战争题材的博物馆都利用当代艺术展品去实现心灵抚慰和促进战争反思,以此丰富战争历史当代表达,拓展和平教育职能。当代艺术所具备的抽象性特质使其在介入体现普适性价值、为战争博物馆实现心灵抚慰记忆的目标提供了有效路径。当代艺术是推动战争题材博物馆从"仪式性空间"向"反思性空间"转型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宫力 《攀登》2014,(6):1-7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顺应时代潮流,根据中国根本利益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与中国"和为贵"的历史传统一脉相承。这条道路的基本特征是要尊重规律,科学发展;依靠自己力量,自主发展;对外坚持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与各国一起共同发展。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促进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重要途径。为此,中国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展开对外合作。中国和平发展会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将给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促进世界文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日本帝国主义在60年前发动的侵华战争及其后来演变的太平洋大战,说到底是场经济战。因为其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还在经济实利,攫取中国乃至东太平洋诸国广阔的土地,丰厚的资源,广大的市场和充足的劳力;而现代战争本身也不仅是军事实力和政治实力的较量,更是双方深层次的经济实力的较量。  相似文献   

15.
<正>20世纪50年代美国为破坏中苏关系,削弱苏联和中国的力量和影响,对中国实施了包括准军事行动和隐蔽的政治战、经济战、宣传战在内的全面隐蔽行动。其中准军事行动主要有:支持逃窜到缅甸的国民党残余势力袭击中国西南地区的"纸张"行动;支持西藏叛乱武装;支持台湾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对中国大陆的袭击骚扰。隐蔽  相似文献   

16.
温宪  王肖潇 《环球人物》2013,(21):42-44
寻找战友遗骸,期望和平永久在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之际,战争的主要参与者以不同的纪念方式,表明他们如何看待这场战争。7月27日,在平壤的金日成广场,朝鲜举行了上万人参加的大型阅兵式;在首尔,韩国总统朴槿惠在纪念活动上发表讲话,呼吁南北建立互信;在华盛顿的"朝鲜战争纪念碑"前,美国总统奥巴马重申对韩国的安全承诺。美国各界纷纷以"被忘记的战争"来谈论那段历史。从1950年  相似文献   

17.
曹晋杰 《文史春秋》2006,(12):29-31
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旧时代的终结,新时代的开始。就在这历史大转折的重要关头,周恩来出任新中国的政府总理。此时,他面对的是国民党政府留下来的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为了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安定民生,巩固胜利,发展经济与科技,亟须有一个国内与国际的和平与稳定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1.陶希圣在"和平运动"初期是一个不可或缺之人。由于陶希圣的存在,形成了这样两个链条:一条是周佛海等"低调"者通过陶希圣、胡适,将意见转达给蒋介石劝其和谈,陶、胡由陈布雷引见给蒋介石;另一条"低调俱乐部"通过陶希圣与汪精卫交换意见;2.陶希圣参与筹建艺文研究会,从事"和平"理论的宣传;3.追随"和平运动"领袖汪精卫离开重庆之后,陶希圣虽然认为"主和无罪",但反对另立政府,并不断规劝汪精卫,成为"和平运动"中的少数派而被孤立;4.从陶希圣萌发去意到逃离"和平运动","高陶事件"的意义。展现1937年7月到1940年1月初,作为"和平运动"理论的提出者和积极实践者之一的陶希圣参与与退出"和平运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胡忠明 《安徽史学》2006,4(3):56-61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的建国方针实际上经历了以战建国,到和平建国,再到打谈图和,终到弃和就战的过程.从以战建国到和平建国的转变中,美国、苏联的作用不可低估.和平建国方针确立后,中共为之实现付出了真诚而艰辛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对"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研究中,关于这一方针提出的时间及方针是何时公开提出的、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发言中是否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提出时间等问题上存在分歧。经过梳理史实,"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是周恩来1954年12月初在会见外宾时明确提出的;在党内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是刘少奇,在国际会议场合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是郭沫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发言中并未提出"和平解放台湾",但他在与一些国家领导人的会晤中表达过中国和平解放台湾的立场;第三次国共合作是周恩来于1955年12月23日接见应邀来访的以布兰敦为首的香港大学英籍教授及其随员时提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