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日渐蓬勃。由此,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风景名胜区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遗产。因此,我们在进行风景区规划的时候,一定要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下,综合考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为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每当外敌入侵,国难当头,那些具有民族节操、充满爱国热情的仁人志士便应运而起,肩负起救亡御侮的重任.西晋末、东晋初,永嘉乱起,皇室南渡,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刘琨与祖逖,一个在北方坚持抗战,一个渡江北伐收复失地,他们以艰苦卓绝的斗争及可歌可泣的事迹,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的榜样。过去对祖逖的评价是完全肯定的,但对刘琨的评价却比较混乱:文学史把刘琨当作爱国诗人,史学界却对他褒贬不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历史上,以太监的身份爬上宰相高位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赵高,一个就是李辅国。赵高阴险毒辣,在历史上臭名昭著。李辅国比起赵高来,一点儿也不逊色。他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不学就会;他翻云覆雨,落井下石,无所不能;他谋害同类,残杀异己,从不手软。他的臭名自然也不在赵高之下。  相似文献   

4.
微观史研究:以小见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观史研究很有搞头。最近读了拉杜里的《蒙塔尤》,进一步证实了这样的想法。说它值得搞,因为它有自身的价值和优势。贴近生活,具体细致,这是微观史研究”的最大特点之一。宏观的历史研究不容易做得到。《蒙塔尤》所描写的是关于法国历史上的一个人口只有200~250人的小山村在短短30年(1294~1324年)间的历史。比起我们在大多数历史著作中的那些风云人物,这些山民们实在微不足道。但拉杜里偏偏为这些人做了一篇大文章,他把村民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世界)刻划得那么生动,使读者觉得书中所讲述的那些人物离我们似…  相似文献   

5.
历史与现实     
历史与现实只是两个词,而不是两回事。语言把本体弄成两半,同时又遮蔽了另一半。这样,一半是语言性的“历史”和“现实”,一半是事实性的历史与现实。“历史即现实”这个新历史观的命题在最抽象的意义上,它是最具体的,同时,在最具体的意义上,它又是最抽象的。本质上,历史首先是一种深度的存在。只有在历史的无限深度之下,才有永恒的意义。历史是距离人们最远而又最近的东西。但人们只知道“最远”而不知道“最近”,所以,人们的历史观就大成问题。  相似文献   

6.
庞咏华 《沧桑》2008,(5):134-135
西晋末年,胡族动乱,两京沦陷。出任并州刺史的刘琨,通过与鲜卑族的联合,共同抵御了胡族的内侵,从而为东晋政权的建立赢得了充分的时间。虽因卷入鲜卑内部纷争,最终身死夷手,但他的历史功绩仍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闫晗 《南方人物周刊》2013,(18):115-115
李志远是个辨识度很高的人,因为他只有一只眼睛。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就是这样了,那时候我们都还刚刚从幼儿园大班毕业,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据班里的同学说他有一个哥哥,而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哥哥玩玻璃片不小心扎坏了他的眼睛。我对那深陷的空空的眼凹感到恐惧.是那种来自孩童心中,对于世上任何危险的不美的事物的恐惧.同时产生了一种认知:哥哥原来也是一种很可怕的生物。  相似文献   

8.
《沧桑》1994,(2)
在古晋阳城北面有一座罗城,现仍残存罗城西垣及西北城角遗迹,西垣长约1000米,南端与古晋阳城相接。这座罗城是由晋代并州刺史刘琨修建的。 刘琨字赵石,中山郡魏昌县人,为西晋名族。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刘琨被任命为并州刺史。在西晋末年的大乱中,晋朝南迁,最先放弃的就是并州。五胡南侵,首当其冲的也是并州。刘琨在这一年的九月末出发赴任,一路险山危途到达壶口关。路上胡寇塞路,刘琨总是以少击多,冒险而进。刘琨在壶口关给晋朝写了一封奏表,说到沿途所见,流民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弱不绝于路,没有逃走的困守孤城,不得出城采薪,又失去了耕牛和器具,  相似文献   

9.
在对面孔和身体的迷恋与疑惑中,无论来自哪个星球,最终我们都走失了 乔纳森·格雷泽是从音乐录影带与广告出发、进而跃上大银幕的英国导演。早期他曾为极具风格的乐团拍摄MV,相对音乐视觉上的丰硕成果,他的个人长片拍得不多,只有3部。《皮囊之下》就是第三部,也是他的最新作品。斯嘉丽·约翰逊是该片最大牌的明星,然而电影《皮囊之下》的光芒不止于此。  相似文献   

10.
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快速席卷全球的重要趋势,它在拓展各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国际视野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庆精神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之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这为大庆精神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一次绝佳机遇,我们要通过传承传统大庆精神文化,融合吸收国内外文化精髓,进而另辟蹊径,把大庆精神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沈松平 《黑龙江史志》2006,(8):12-16,31
民国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只有短暂的 38年,又逢政局动荡,战事不断.处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方志学理论的发展如何?该作怎样的评价?这一点长期以来被史志界所忽视,一谈及方志学,则言必称章氏之说,实为后人汗颜.  相似文献   

12.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近年来为保护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而呼吁。他说:“我主张知识分子到民间去,到生活中去,到弱势的文化中去!”他认为,知识分子应反省一下,在时代变迁过程中该承担什么责任。冯先生认为,我们在对城市进行大规模的建筑之前,先要对这个城市的特征和个性进行认定。而不能用一种野蛮的态度,来对待一个文明的遗产。一个城市的建筑特色主要还是它的民居。例如,北京的特征主要不是在天坛和颐和园里面,而是在大量的四合院和胡同里面。一方水土上人们的独特精神,会通过建筑外化出来。所以说,民居体现了这个地域的性格。我们600多个城市是在不同的文化板块里,比如山东在齐鲁文化的板块里,江苏在吴越文化板块里。其中,城市里的历史街区往往是这个城市记忆的载体。如果我们把它的历史遗存全部拆掉了,它的生命就失去了。我们现在许多的历史街区,已经支离破碎,无法承担展现这个城市个性和特征的使命。城市变成了一块什么也没发生的野地,然后我们在这块野地随心所欲地盖新建筑,城市基本上丧失了个性,这样下去,城市里新建筑基本上变成一种带有商业时尚的粗鄙化建筑,没有精神、没有文化。本文作者是一个青年在校大学生,文章虽然比较稚嫩青涩,他的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以及在寂寞中坚忍不拔、孜孜以求的精神让人动容。希望这种实证研究的风气能在作者中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13.
爱新觉罗·溥仪是大清帝国的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后来在日本人的统治下,他又做了几年的儿皇帝。这样奇特的经历,大概只有他一个了。1937年,他的侄子、14岁的爱新觉罗·毓嶦进入了伪满洲国的皇宫。此后的20年,毓嶦一直生活在溥仪的身边。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经典名著之一「拿破仑第三政变记」,给我们做了个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去处理具体历史问题的绝好榜样。在这本书的第二版序文上,马克思明白指出,对于和拿破仑第三这个名字相连的这一场历史事变,有三种不同的讲法:一种是嚣俄的讲法。他着「小拿破仑」这本书,「只是对政变负责的发动人作了辛辣的诙谐的詈骂。事件本身,在他的著作中,好象是晴天霹雳。他把这事件只看作一个人的暴力行为。他没有看到,他赐予这个人以世界历史上空前的个人发动力,并不是使这个个人成为渺小的,而反是使这个个人伟大起来」。另一种是普鲁东的讲法。他着「政变」这本书,「想要把政变叙述成为以前的历史发展底结果,可是,在不知不觉之间,政变底历史的说明,却转化成为对于政变主人翁底历史的辩护。这样,他就陷于我们所谓客观的历史家的错误」。还有一种讲法,就是马克思自己的了。「我证明法国的阶级斗争如何造出了那些情势和关系,使得一个凡庸的而且不像样的人物可能扮演一个英雄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过渡时代论》与当代"过渡期历史观"的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梁启超历史观的评价一般有两种意见,一种观点认为梁启超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开创者,其主要贡献是把中国历史纳入到世界史的解释框架之内,用线性的因果关系替代了王朝更替的历史观。另一种观点认为梁启超从欧洲归来后完全放弃了他所倡导的“进步史观”,而成为了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实际上,梁启超所采取的是一种过渡期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既强调历史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一种趋势,又主张解释历史不能仅仅依赖于纯粹科学方法,而尚需运用直觉的手段,同时他又强调文化积淀而不仅仅是物质更新在文明演进中的作用,这样的阐释方法使我们有可能超越西方历史观对我们思维的长期制约,也可避免“现代”与“后现代”两种极端解释取向所造成的偏颇后果。  相似文献   

16.
张士闪 《民俗研究》2007,(2):226-229
山曼先生离开我们已有整整一周的时间。这些天,我一直沉浸在一种难以名状的惆怅情绪之中。像他这样一个活泼的、富有灵性的人,当他的肉身死去,他那些活泼泼的精神将归附何处?我对此百思而不得其解,这种惆怅之情便在我白天与黑夜的世界里肆意蔓延。像他这样一个我们感到特别亲切、特别熟悉的人离世而去,死亡一下子显示出无比强大的力量,仿佛触手可感。我知道,在我们的生命世界中已经出现了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相似文献   

17.
穿越历史隧道,翻开英雄血染的卷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支英雄的团队,他从八十年前的硝烟战火中走来,一路忠勇,一路辉煌——他就是平江起义团。  相似文献   

18.
正"即使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依旧被世人追寻不已。"长征就属于人类历史上这样一种事件。提起长征,想说的太多太多。毛主席曾豪迈地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然后,他又总结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作家王树增曾经用"三个远征"来评价长征,他说:"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  相似文献   

19.
评刘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琨在北方活动的时期正值西晋末十六国初期。这个时期北方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刘琨在北方与少数民族贵族政权的斗争代表了汉族人民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汉人的生命、财产;刘琨的斗争也使少数民族贵族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汉族人民和大族的政策。对汉人,变肆杀为安抚;对大族,变屠杀为重用。同时。刘琨的斗争对牵制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政权兵力。阻止其南下也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天国的沉沦     
刘刚  李冬君 《文史天地》2014,(11):13-15
正据说,金田起义时,洪秀全没有露面,《易》曰"潜龙勿用",那时,他"避吉"在乡下胡以晃家里。历史事实的小虫子,往往蛀穿逻辑,一个细节改变了我们的思维定式。通常我们都认为,在历史的紧要关头,革命领袖都是登高而呼,叱咤风云,那些历史教科书,就将这样的历史图式,印在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