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物》1988年第11期《郑芝龙题款的日本地图卷》一文引明刻本《广舆图》所附《日本图》,说此图为昆山郑子若著,"郑子若其人无考"。从文中图七看,原图确刻有"昆山郑子若著"字样。鄙见原图当系"郑若曾"著。经查清光绪年间刻成的《昆新两县续修合志》,明嘉靖时昆山无"郑子若"其人,而有郑若曾之传。郑若曾为当时著名舆地学家,与唐顺之、戚继光、归有光等游,著有《筹海图篇》、《万里海防图》、《日本图  相似文献   

2.
郑若曾《筹海图编》是明代海防著述的典范之作。该书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官方文牍,同时也吸收了众多有识之士及民间亲历者的意见。作者郑若曾对相关素材更是旁搜远索,务求有体有用。是书内容详核,见解精到,具有极高的经世价值。《筹海图编》在明嘉靖以后至清鸦片战争之前,影响广泛,不少海防图籍以及日本相关之论著,皆不同程度的受其影响。至于今日,《筹海图编》的史学价值益加彰显,其中包含丰富的明代海防史、中日交通史、历史地理学、科技史等宝贵资料,郑若曾的海防战略思想也蕴在其中,值得予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谈《筹海图编》的作者与版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筹海图编》十三卷,是研究中国海防史的重要专著。但其作者自《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以降,乃至《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均著录为明胡宗宪撰。《辞源》修订本亦作胡宗宪,《辞海》1979年版则作郑若曾。笔者考证此书实出宗宪幕僚郑若曾之手,而为胡氏后人掠美。试为考之。胡宗宪,字汝贞,号梅林,绩溪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初任益都、余姚知县,擢御史,又巡按宣化、大同。嘉靖  相似文献   

4.
郑若曾,明代军事家和学者,为人所熟知的是其参加嘉靖抗倭斗争和编著《筹海图编》。然而,他还曾从关注中国海疆防守的角度,对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琉球和安南有所研究,也多有己见。《安南图说》是其著述之一,而学界鲜有论及。作者从明代中越关系与中国海防史的视角,对《安南图说》的编撰缘起、版本、体例、内容及其史料价值作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近读刘景纯、何乃恩所撰《汤和"沿海筑城"问题考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5年第2辑)一文明确注明其所述金山卫、青村所、南汇觜三城资料均引自正德《松江府志》卷9《城池》,称"金山卫、青村所、南汇觜城俱洪武十九年安庆侯(仇成)筑"。然而,关于此三城的兴筑,明代以降多种文献亦有不同说法,明人郑若曾《江南经略》卷4下(四库全书本)即载:"国朝洪武十九年始  相似文献   

6.
筹海图是郑若曾、胡宗宪绘制的《沿海山沙图》。筹海系包括此图及受其影响摹绘的《海不扬波》等。该图系有三个突出特征:近洋,绘制有停泊战舰的岛屿;沿海,绘制出支援海洋作战的建置与辅助作战的设施;因增添沿海设施与减少内地建置所形成较短图之纵幅,也是该图系的显著特征。筹海系背后隐藏着绘图者远洋出击与近洋防御协同的海防思想。  相似文献   

7.
书讯     
正筹海图编(明)郑若曾著,李新贵译注,中华书局2017年7月出版。原著是一部丰富翔实的防海御倭专著,通过100余幅地图、13卷26万字,论述了我国明代沿海海岸海域的地理形势,沿海驻军、水寨、烽堠、瞭望哨等海防部署和海防设施,以及倭寇劫掠沿海的历史,入侵的时间和路径等。书中还收录了大量中日历史交往资料、朝臣和将帅提出的防海御倭方略、明永乐年以来的平倭战绩、抗倭战争中殉国殉难的军民事迹,以及明军的兵器和战船等军事装备资料,总结了明初以来海防和抗倭斗争的经验,在  相似文献   

8.
炮台是指在江海口岸和其他险要处所,为放置火炮而建筑的海防或江防建筑,是架设火炮的台基及掩护体,并随着火炮的发展变化而变迁的一种防御工事。炮台作为固定的火炮发射阵地,一般设在可进可退、可攻可守的战略要塞上,配备至少两门以上的火炮。明朝军事家郑若曾指出:"防海之制,谓之海防,则必宜防之于海,犹江防者,必防之于江,此定论也。控制海口之法,最重炮台。"[1]由此可以看出炮台在战时工事中的重要地  相似文献   

9.
明朝兵书——郑若曾《筹海图编》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海防专著,然而在我国军事研究史上却鲜为人知。其中记载了很多关于抗倭战争中中日双方武器装备的比较情况,主要将武器装备分为兵船和兵器两大类进行分析,通过对比把握敌情,从而制定能够克敌制胜的战法。文章以《筹海图编》为材料来源,对明朝时期抗倭海战中双方的武器装备进行对比梳理,得出武器装备的先进是明朝取得抗倭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的结论。至于中方的武器装备为何在后来的时代变迁中变得越来越落后于日方,直至在甲午战争中走向惨败?文章的研究也将起到一定的源头探索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阎锡山自1931年至1950年曾有日记。1948年前之日记,在其逃离太原时,曾遗有副本,按照中共山西省委指示,1983年在我任山西省政协六届文史委员会主任时曾组织熟悉此段历史之专人,对其日记进行了整理与注释,当时曾送北京请戎子和、薄一波同志先后审阅。1960年阎在台病故后,其1949年  相似文献   

11.
戚斌 《黑龙江史志》2014,(22):72-72
<正>坐落于上海闸北区浙江北路118号的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主要陈列了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后,中央局机关由广州迁址闸北三曾里办公史料。其中一大亮点,就是全面介绍了1923年9月上旬至1925年5月间毛泽东、蔡和森、罗章龙、向警予等在闸北三曾里中共中央局机关工作生活的一段历史,包括杨开慧和其与毛泽东的二子毛岸英、毛岸青在三曾里居住的情况。而陈列内容的唯一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20世纪20年代,著名美国作家赛珍珠曾执教于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金陵大学,如今在南京大学(1952年金陵大学与南京大学合并)校园内仍留有赛珍珠故居。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因学生不满其教学而被金陵大学辞退。  相似文献   

13.
简讯五则     
《收藏家》2006,(7)
拍出1500万港元崔如琢巨作香港春拍创纪录5月29日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著名国画家崔如琢《千山飞雪图》以1650万港元成交。崔如琢是当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美籍华人,1944年生于北京,曾执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1年移居美国,1984年荣获纽约杜威大学艺术博士学位,现任世界华人书画家收藏家联合会荣誉会长。崔如琢为国画大师李苦禅的入室弟子,曾先后就教于秦仲文、胡佩衡、王铸九、李可染等大家,其画作多次被选作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并被故宫博物院、钓鱼台国宾馆和人民大会堂收藏。赴美定居后,其作品在国际艺术展览中屡获大奖,曾…  相似文献   

14.
刘皓 《钱币博览》2004,(3):22-23
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至二十六年间,国民政府曾试制多版较传统小型之银元,亦曾向美国订购相当数量.但此缩水银币从未发行。各界对其制造时地现仍有不同说法,笔将在美、台等地收集到的资料整理.与同好互相探讨分享。  相似文献   

15.
记广汉出土的玉石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物》1979,(2)
四川省广汉县所出玉石器,迄今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1929年,该地中兴乡(现名中兴公社)的农民燕某曾在他的宅旁沟渠底部发现玉石器一坑,当时即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33年冬,前华西博物馆葛维汉等人曾在此进行发掘。解放以后,四川的各考古机构曾先后在其地作过数次调查,证明这里是一范围很广的古代遗址。1963年秋,四川省博物馆和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组再次在此作过试掘。1964年春,当中兴公社农民在距原发现玉石器的地点五、六十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国民党创立初期,总理一直是其最高的党内职务。1924年1月于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其新党章就曾专设总理一章,标明:本党以创行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之孙先生为总理。依照  相似文献   

17.
曾担任毛泽东同志的随身警卫、中央警卫处副处长兼中央警卫团副团长、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兼司令部副参谋长、安徽军区副司令的邬吉成同志,长期从事外宾警卫工作,多次为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担任卫士长,曾亲自参与逮捕“四人帮”,是周恩来同志临终前最后要见的人。邬吉成2006年12月25日逝世,享年79岁。他非同寻常的经历引起我的兴趣,曾在他生前采访,现将其口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1906年11月3日 该通道另一侧的遗址,始终使我感到困惑不解.我于是便决定带领五个人前往那里发掘.我们很快就在努埃特曾拾捡到一块装饰有手镯的手腕造像残片处,又发现了佛像的其他残余.其本身的价值都不大,但其头、臂和底座等造像,却都充分证明,在山口的这一侧曾存在着一个古代僧伽蓝(此处省略其大致布局及图表——编者).  相似文献   

19.
李途纯曾梦想打造一个百年企业,“一定要进入世界500强”。2007年,“太子奶”对外宣称,其销售额已由2001年的5000万元跃升到当年的30亿元。但从此之后,麻烦接踵而至。  相似文献   

20.
程文涛 《世界》2012,(7):178-179
2009年,Onstar安吉星第一次被引入中国市场时,曾举办了一次盛大的发布活动。当时,为了让嘉宾与媒体更好地理解其所代表的Telematics(车载信息系统),现场曾用几幕舞台剧的方式来生动地介绍安吉星系统的几项重要服务。虽然其核心——安全保障很是吸引人,但是否适合中国市场?是否能借相关服务得以赢利?这样的争议始终围绕在汽车业界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