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红 《神州》2012,(18):15-16
瑶族是道县21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最集中的一个民族,主要集中在四个瑶族乡。道县瑶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是我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我县新农村建设全局,而且关系到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局。只有积极推进瑶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才能尽快改变瑶乡的落后面貌,才能保障瑶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局。为此,我对道县瑶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状况作了一些调研,总结了近年来瑶乡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分析了瑶乡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加快瑶乡新农村建设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粤北韶关市的必背镇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广东最美乡村",拥有深厚的过山瑶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经过多年的挖掘,必背镇瑶族旅游文化得到一定开发,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该镇仍然存在开发意识不强、文化的变异、重复性建设、开发层次不高、专业人才短缺和旅游要素不配套等问题。课题组从文化意象的视角进行切入,在旅游项目、产品开发以及瑶族文化保护方面,对瑶族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多元开发,以塑造必背镇的文化意象,打造必背瑶族文化生态旅游精品路线,希望必背镇在旅游开发中能够充分发挥本地民族文化的优势,反映和传承自身文化和历史。  相似文献   

3.
千家峒及瑶族迁徙生涯[瑶族作家]苏胜兴瑶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她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大分散,小集中"是瑶族的居住特征。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瑶族共有213万人,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六省(区)的140多个县市,居住地区十分广阔。据瑶族...  相似文献   

4.
瑶族文化是凝聚瑶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渊源于瑶族数千年的文明史,又根植于瑶族现实经济社会生活的实践;它反映了瑶族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又对瑶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瑶族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它与具体国家的历史条件相联系,因而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旅游纵览》2012,(8):6-9
瑶族是我国南方一支历史悠久的山地游耕民族,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共有瑶族人口263.74万人,主要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北起湖南辰溪,南至广西防城,东达广东南雄,西及云南勐腊,广泛分布在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江西的五岭、十万大山、雪峰山等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瑶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功能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瑶族服饰自古以来便五彩斑斓,绚丽多姿,是瑶族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瑶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其功能,对弘扬瑶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序言 1963—1966年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为主体的综合考察队,先后在蓝田陈家窝发现了一具猿人下颌骨,在公王岭发现了一具猿人头盖骨,同时还发现了两千余件动物化石和旧石器等文化遗存,科学界定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简称蓝田猿人。当时这一发现,曾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不少学者都相继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文章,对于蓝田人的解剖学特征,石器工具的特征、地层概况、哺乳动物群的性质等都已有共同认识。关于蓝田人的距今存生年代,最初人类学家从形态、脑量、地层等条件与北京人、爪哇人相对比,都一致认为蓝田人比较原  相似文献   

8.
南乡壮歌     
南乡壮歌唐择扶贺县南乡镇是桂东地区唯一的一个壮族聚居乡镇,有3万多人口,与广东连山县壮区隔萌洁岭相望.其民间文化既与当地汉.瑶族有融会,却又具自己的个性.南乡壮族的歌场对歌有别于贺县称作本地人的汉族和瑶族的坐歌堂,只在正月初一到十五的夜里进行,也有时...  相似文献   

9.
瑶山瑶寨     
瑶山瑶寨 瑶族,是生活在贵州瑶山的土著居民。瑶山位于以风景著名的荔波县,距荔波县城30公里。瑶族人数不多,大约只有3000来人,但却保留着自己独特的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文化,尤其是对死亡,他们有着特殊的想象和特别的关注,因而又被称为“哭歌于群山中的族群”。  相似文献   

10.
《中华遗产》2008,(11):12-12
蓝田玉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但保存至今的古代蓝田玉实物却非常少见,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125件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中,仅有一件用蓝田玉制作的菜玉铲。近日,人们又在西安市发现了一件材质为蓝田玉的汉代龟顶灯。这件蓝田玉质龟顶灯,从底部的纹理看,虽经过几千年的风化腐蚀,但蓝田玉的材质特征还是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1.
随着"智慧旅游"成为当前旅游发展的时代主题,并且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瑶族音乐文化产业作为瑶族旅游的支柱产业,在瑶族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其音乐的单一性、有限性以及融合不足,使得瑶族音乐和瑶族旅游产业面临长效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智慧旅游"时代以创新驱动为动力的瑶族音乐发展模式,整合瑶族旅游景区以及周边产业,以期实现瑶族音乐的泛在化、多样化和可视化发展模式。以此来推进瑶族音乐的发展,促进瑶族旅游产业的进步。同时,本文还针对瑶族音乐发展所面临的传承与创新问题以及各支系的音乐文化整合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瑶族音乐文化的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聚居在云南省勐腊县边境线上的瑶族人民,有着一种独特的“度戒”风俗。“度戒”瑶语叫“栽奢”,即男子从巫台上滚(栽)下来的意思。是瑶族人民教育和训诫男子应该如何做人的一种特殊方式,在瑶族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瑶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很高的道德水准。他们认为:男人生下来不经过“度戒”等于是块生肉,神不承认,也没有社会地位,因而,每个男子在八  相似文献   

13.
屈淑琼 《神州》2012,(8):11-12
“耍歌堂”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风貌和文化特征,展现了排瑶的历史变迁、民间信仰、文化艺术、风情习俗等。把这样魅力独特的瑶族风情,神秘瑰丽的瑶族文化,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大力挖掘、宣传和推广,对传承和发展瑶族传统文化,对促进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如今,许多土族青年走进了风情园,向八方来客展示土族人绚丽的服饰和古老的民俗文化。那么,在业余时间,他们又在做些什么呢?近日,笔者来到了常玲土族风情园,看到这里的年轻人在接待游客之余,学电脑,做刺绣,阅读《中国土族》等书籍杂志,过着充实的业余生活。角羊摄土族风情园里的年轻人  相似文献   

15.
程军 《文献》2001,(1):262-267
我国古书对蓝田玉多有提及,汉代乐府<羽林郎>记:胡姬"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①东汉班固<西都赋>有"陆海珍藏,蓝田美玉."②蓝田玉到宋代开始湮没,后人不知它是怎样的玉,甚至对蓝田玉产于陕西蓝田也表示怀疑.蓝田古玉到底是怎样的玉,它究竟产于何处?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北部壮族瑶族自治县最 近在瑶山深处的三水瑶乡发 现旅游新景点──大旭村野蕉谷瀑布群,这个旅游景区内清澈的溪流和瀑布群仿若九寨的味道,瀑布群周围遮天蔽日的野芭蕉又有西双版纳的特点。 野蕉谷瀑布群位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三水瑶乡山中,距县城古田镇18公里,汽车可以直通大旭村小学。下车后过桥逆流而上就到了景区。 这里浓荫蔽日,幽林翠谷,清澈的溪流从大山深处流出,这里夏无酷暑,冬无寒冷,一年四季流水不断,潺潺的溪流、淙淙的水声,如透明的琴弦,奏出舒缓而快乐的乐曲。 进入景区不远处“广东九寨沟”几个大字映…  相似文献   

17.
清道光年间,唐鉴出任广西平乐府知府,在瑶族治理问题上,他善于体察民情,重视教化,尤其是对富川县的瑶族文化教育颇为关心。面对当地长期动荡的局势,他一方面安抚瑶族民众、稳定乡里秩序,另一方面通过兴建书院、奖励入学等方式,大力扶持瑶族文化教育的发展。唐鉴的这些举措,对于维系当地社会稳定、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胡译文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239(3):38-50+152
本文以北宋蓝田吕氏家族墓为中心,参照同时期其他家族墓和关中地区葬俗传统,剖析蓝田吕氏在墓园布局、墓葬排列和具体设置上的诸多特别之处,尝试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思想观念,分析吕氏如何在丧葬实践中践行古礼。作者认为,蓝田吕氏在墓前设祭祀建筑,应源于汉代以来墓祭的礼仪传统,这一做法在北宋中后期的部分文人间已经出现;在墓葬排列上以嫡长子为中心的布局方式,源于周礼中的昭穆制、宗子法及祔葬的观念,而竖穴土洞墓等一系列葬制亦体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蓝田吕氏的丧葬实践较为严格地践行古礼,为其实现复古理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神判法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属于原始习惯法的范畴。它是原始社会中,人们借助“神”的力量,调解纠纷、协调关系的一种社会强制机制。神判法在世界各民族中曾一度盛行,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跨入阶级社会后,神判法在许多国家逐渐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成文法所取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并不同步,因此,在南方的一些后进的少数民族中,这一古老习俗长期相沿,成为了一种文化积淀。瑶族历史上便是一个盛行神判法的民族。本文拟对瑶族的神判法略作论述,舛误之处,恳请指正。  相似文献   

20.
《山茶》2009,(12):38-39
瑶族的来源至今仍说法不一。不过.瑶族和苗族具有同源的祖先却是不错的。多数人认为.瑶族和苗族出自东汉时.分布于今湘西及黔、川、鄂三省交界地沅水上游的“武陵蛮”部落。及至隋朝.虽然随着族群的迁徙,瑶族和苗族逐渐分开.但同源的文化又使两个民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今有些生活在云南的瑶民在本民族语言基础上还精通苗语,便是明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