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先秦两汉时吴地"用剑轻死"的流风及士子尚武的文化属性 先秦时期,地处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吴地民风尚武,吴地文化被中原文化视为"蛮夷"文化.<汉书·地理志>记载说:"吴粤(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①宋范成大<吴郡志·风俗>引"<郡国志>云:‘吴俗好用剑轻死……',按诸说吴俗,盖古如此."②  相似文献   

2.
邓子勉 《文献》2006,(1):103-111
江休复,字邻几,宋开封陈留人①.举进士及第,调蓝山尉,历官大理寺丞、监蔡州商税、为集贤校理、出知同州、提点陕西路刑狱、修起居注,累迁刑部郎中.仁宗嘉祐五年(1060)四月以疾终于京师,享年五十六岁.著有<唐宜鉴>十五卷,<春秋世论>三十卷,<文集>二十卷,今均不存.生平详欧阳修<居士集>卷三十三<江邻几墓志铭>.所著<江邻几杂志>一书,后人多有称引,宋晁公武云:"休复,欧阳永叔之执友,其所记精博,绝人远甚."②明胡应麟云:"<江邻几杂志>,宋人极推,今不传,略见<说郛>."③此书所载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轶事逸闻,涉及者多为当时名公及其交友;二是诗话类;三是记地方风俗人情.流传至今,已非原貌.顷因整理此书,觉疑点不少,略为考之.  相似文献   

3.
释迦牟尼舍弃王位,专心修道传法,为后世佛教僧人作出楷模.后世僧人效之,既出离世俗,则"不干世事,不作有为"(<洛阳伽蓝记>卷2).<遗教经>云:"持净戒者……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梵网经>甚至说"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至于从军征战,尤为僧戒严禁,<梵网经>说"佛子不得军中往来."  相似文献   

4.
中华书局标点本<清史稿>卷61<地理八>(1976年版)山东临清直隶州下云:"初沿明制,为东昌属州,领县二.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直隶,割武城、夏津、丘还隶,而馆陶还东昌."此处"夏津"与"丘"间标点可资商榷.  相似文献   

5.
<资治通鉴>卷147梁武帝天监七年(508):"三月,戊子,魏皇子昌卒,侍御师王显失于疗治,时人皆以为承高肇之意也."胡注云:"医师侍御左右,因以名官.后魏之制,太医令属太常,掌医药;而门下省别有尚药局侍御师,盖今之御医也.此又一王显,非御史中尉之王显也."<通鉴>卷148梁武帝天监十四年正月,魏世宗殂,肃宗年幼,王显与中常侍孙伏连等密谋寝门下之奏,"矫皇后令,以高肇录尚书事,以显与勃海公高猛同为侍中.于忠等闻之,托以侍疗无效,执显于禁中".胡注:"观此则侍御师王显、詹事王显又似一人."  相似文献   

6.
天许斋小考     
天许斋是晚明时期一家著名的书坊,它刻印了冯梦龙编纂的话本小说集<古今小说>,明泰昌、天启间刻本<全像古今小说>扉页识语云:"本斋购得古今人演义一百二十种,先以三之一为初刻云.天许斋藏板."天许斋又是一位文人的室名,日本内阁文库浅草文库藏泰昌元年刻本<三遂平妖传>目录页题"天许斋批点北宋三遂平妖传",可见天许斋是一位评点过<三遂平妖传>的文人的书斋.  相似文献   

7.
李红琼 《文献》1998,(3):54-63
致仕制度,即官吏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制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云"退而致仕",何休注云:"致仕,还禄位于君."<尚书·大传>云:"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早在夏商周三代,就有所谓"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相似文献   

8.
元临州(今山西临县)始置时间文献记载多有出入.民国<临县志>卷14<沿革考>:"元中统二年改临水曰临泉,至元三年升置临州,不领县."  相似文献   

9.
根据历年获取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阐述了西古城形制和功能,指出西古城为单城形制,其性质分为两个时段,唐天宝年间只是三代王大钦茂的王城,与中京、卢州、显州无涉,唐天宝年后至渤海灭亡只是渤海诸王的陪都,同样与中京、卢州、显州无关。  相似文献   

10.
廖群 《民俗研究》2002,(4):70-76
一 采风,即采集民间歌谣,以考察民风民俗,故"采风"又常与"问俗"连称,柳亚子<<盛湖竹枝词>题辞>诗之十二即云:"采风问俗周详甚,应有??轩异代求."采集民间歌谣而称采风,应该源于汉人的周代"采诗"说.周代所采之"诗"自应大多收在周人的诗集<诗经>中,更准确地说,是收在<诗经>中的<国风>中.而"风"即歌调,更多的是指土风歌谣,地方歌曲,所以在民间采诗便又常称"采风"了.<史记·乐书>提到:"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从"协比声律"看,"博采风俗"的"风俗"指的就是民间歌谣以及其中所反映的民风民俗.  相似文献   

11.
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民国23年)卷251<甘肃统部·文职官>平凉府下云:"县丞,隆德驻庄浪,旧设庄浪县,乾隆四十二年改为县丞,归并隆德.训导二员:隆德,乾隆二十二年添设庄浪乡学."同书卷258<平凉府一·学校>下云:"庄浪乡学,旧设庄浪县学,在庄浪旧治东北.本朝乾隆四十三年,庄浪县并入隆德县,添设庄浪乡学."  相似文献   

12.
近检宋人王庭珪<卢溪文集>,发现三首与李献民有关的诗篇,分别载于<卢溪文集>卷一二、卷一三、卷一五,诗题为<和李彦文>、<重阳日送李彦文之衡湘兼简向丰之>、<和李彦文春雪>.其中<和李彦文>诗题下小字注云:"名献民,尝撰<芸斋广录>行于世."把"云"误作"芸",大概是传抄或刻印之故.由小字注可以判断,与王庭珪交往的李献民就是撰写<云斋广录>的李彦文.兹此为线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对其生平事迹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书局点校本《太平寰宇记》卷122《江南西道二十》下"充州"条称:"充州,故夜郎侯邑,牂牁都尉居之,属牂牁南中八郡,悉夜郎之西垂,去郡四百里,是司马相如所开之处。"(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432页,后引版本同)此处"属牂牁南中八郡"的句读方式,乍看无误,实则语意颇难理解。充州本是唐代武德三年时析牂牁蛮别部所置,南中则是汉晋间形成的一个地理泛称,《三国志·李恢传》裴松之注  相似文献   

14.
吴书荫 《文献》2005,(3):28
@@ <文献>2005年第1期所刊拙文<况周颐和暖红室<汇刻传剧>--读况周颐致刘世珩手札二十三通>,刊出后细读,发现存在部分疏漏,特更正于此.刘世珩<汇刻传奇杂剧自序>云:"今垂二十年,刊成传奇杂剧三十种,附刊六种,附别行一种,<西厢记>附录十三种,<还魂记>附录一种,都五十又一种."  相似文献   

15.
北宋王浩、王资深曾著有《方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时仪 《文献》2005,(2):279
学者一般认为"从隋唐至元明这一时期都没有方言研究的专著,"①然据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载:"王浩撰<方言>十四卷,阙."②鲁国尧先生<"方言"的涵义>一文指出"王浩<方言>乃南宋以前著作."  相似文献   

16.
李弘毅 《文献》2005,(2):209-219
徐乃昌(1868-1943),字积余,号随庵.<南陵县志>记之云:"光绪癸已(1893)恩科……覃恩一品封典赏戴花翎,二品衔,官淮安知府,特授江南盐巡道监督金陵关."①他以"积学斋"名其藏室,民国后寓居上海,享年七十六岁.②  相似文献   

17.
渤海国从高王大祚荣起至末王大諲譔灭亡止,共传十五世,历时二百二十九年。高王大祚荣、武王大武艺统治时期,是渤海政权建立、巩固和初步发展的时期;文王大钦茂对渤海的统治则是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这时的渤海政权,更加巩固强大。大钦茂死后,渤海政局出现动荡,势力始衰。至十代王大仁秀统治时,渤海又出现一次大发展,势达极盛。宣王大仁秀的统治,及其以后几十年的繁  相似文献   

18.
赵德明 《文献》1998,(1):58
清代毕沅的<释名疏证>第四卷<释采帛第十四>:"绢,(糸臣)也.其丝(糸臣)厚而疏也."<疏证>:"今本(糸臣)皆作(糸臣),讹.段云:'(糸臣),古坚字,当从纟,臣声.'<玉篇>引成公四年郑伯(糸臣)卒,今<春秋>作郑伯坚,(糸臣)亦(糸臣)之讹.<玉篇>音古千、古两二切.<初学记>一音古费切,费乃贤之讹也."  相似文献   

19.
<诗经·大雅·行苇>:"黄耇台背,以引以翼."毛传:"台背,大老也."郑笺:"台之言鲐也,大老则背有鲐文."<尔雅·释诂上>:"鲐背、耇老,寿也."郭璞注:"鲐背,背皮如鲐鱼."郭注当是受了郑笺的影响.清以前注者释"鲐背"皆从郑说,以"鲐背"指老人背皮有鲐鱼之纹.今人华学诚先生说:"唯董瑞椿<读尔雅补记>独出新解."[1]董瑞椿<读尔雅补记>认为"鲐鱼"之"鲐"因其背黑而从"台"字为名,并云:"古从台诸字皆有黑义."证据是:"贻贝"是"黑贝","炲"是"黑色".华先生称董说"符合汉语词汇的聚合关系".  相似文献   

20.
《吕氏春秋》成书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伟龙 《文献》2003,(1):9-17
<吕氏春秋·序意>云:"维秦八年,岁在涒滩,秋,甲子朔,朔之日,良人请问<十二纪>."关于<十二纪>的成书时间,<序意>本文给出了明确答案,是秦八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