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国历史上曾生产过胆铜。《续资治通鉴长编》有释:"胆水浸铁成铜曰胆铜"。这种胆水浸铜法亦叫"胆铜法",是今天国内外享名的"湿法炼铜"技术(亦称溶浸提铜技术)的最早使用。"胆铜法",就是把铁放在胆矾溶液里,使胆矾中的铜离子被金属铁所置换而成铜的一种产铜方法。所谓"胆水",是指天然的含胆矾即硫酸铜成份的泉水。它的形成是铜矿石中的辉铜矿和黄铜矿与水接触时,经自然氧化,成了溶解于水的硫酸铜,渗入矿泉,人们因水味苦涩如胆汁而称"胆水",亦因为与胆矾同性  相似文献   

2.
胆铜法炼铜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一项独特的发明,是现代水法冶金的先声。宋代将胆铜炼铜工艺大规模应用于生产领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铜荒”。宋代人还撰写了有关铜冶史、矿冶技术方面的重要理论性文献《浸铜要略》和《大冶赋》。  相似文献   

3.
中条山古铜矿冶遗址初步考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条山地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产铜基地之一。章鸿钊先生在《古矿录》中指出:“古之产铜最著者,乃在晋南豫北,西连陕西终南山一带,其范围尤为广大。”1958年,安志敏、陈存洗曾在运城附近调查一处古铜矿冶遗址,发现有东汉题记的古矿洞和“凵”形炉址。汉代铜器中,有铭以“河东”、“河东所造”、“河东安邑造”字样,还有明确提及河东设有“铜官”的铭文。史籍记载唐代中条山地区产铜最盛。《新唐书·地理志》载平陆“有铜穴四十八”、解县“有铜穴十二”,又载“绛州曲沃南十三里山有铜”、“翼城有铜源”、“闻喜有铜冶”。《新唐书·食货志》亦载天宝年铸钱“天下炉九十九,绛州三十”。明代中条山地区仍然产铜。《明史·地理志》载“曲沃县南有紫金山,产铜”;“翼城县东南有浍高山,产铜”;“闻喜县东南有汤山,产铜”、“垣曲县西北有折腰山,有铜冶”。从上述考古调查和文献记载看,中条山地区至迟从东汉末年已开始产铜。  相似文献   

4.
铜陵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的安徽南部,以境内铜官山产铜而得名。《明一统志》:铜官山,“又名利国山,有泉源冬夏不竭,可以浸铁烹铜,旧尝于此置铜官场.”《新唐书·地理志》:“利国山,有铜、有铁,于此置铜官冶.”乾隆《铜陵县志)亦云:“齐、梁时置冶炼铜于此,遗坑尚存。” 近40年来,铜陵地区先后发现几十处古代矿、冶遗址(图一).近几年,铜陵市文管所对铜陵古代矿、冶遗址进行了调查,并和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一起试掘了部分遗址.现将调查和试掘情况报告如下: 一、遗址分布概况。 铜陵地区的古代矿、冶遗址,主要分布在铜陵市的铜官山、狮子山、凤凰山、铜山等现代铜矿矿区一带.东南面与繁  相似文献   

5.
“丹阳铜”产地考略郭怀中汉“丹阳铜”闻名全国,时人称之为“嘉铜”、“善铜”。但是,由于时代变迁,“丹阳铜”究竟产于何地,迄今尚无定论。本文对此略作考证,以抛砖引玉。一位于今皖南的汉丹阳郡故地①,当时是我国重要的铜矿产地及冶炼基地之一,盛产嘉铜。据《元...  相似文献   

6.
今人杨廷福、杨同甫桥梓巨编《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下册第403页)谓明嘉靖士人陈良谟(1482—1572)的“号、别称、室名等”为“楝塘、天目山房、楝塘先生”,出自明代张时彻撰《芝园定集》卷四十三《明故进阶嘉议大夫资治尹前贵州布政使司右参政楝塘陈公墓志铭》,凡四见。其实吕楠《泾阳先生文集》卷七《赠少参楝塘陈君序》两称楝塘,而《索引》作者或未曾入眼。  相似文献   

7.
包大肚     
1 很长一段时间里,包大肚被视为黄平县(或台江县)人。因民国《施秉县志》中,有“黄平属革夷(今名德立,属台江)地方,有顽苗包大肚者”的记载。其实,包大肚却是施秉竹子寨人。清同治辛未年(一八七一年),在苏元春帐前当过书记官的徐家干所撰《苗疆闻见录》中,早已写着“新城,四面皆山,在清水江北岸,为施秉县属境”。“距城四五里之间,城右,沿清水江上下七八里,有寨胆、竹林、平寨、鲤鱼塘、铜鼓塘互相犄  相似文献   

8.
皖南古代铜矿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皖南产铜史,古籍屡有称述,名遐海内,至今以钢陵有色公司为中心的现代采铜业仍是国内六大产铜基地之一,素有“铜都”之称.过去关于这一地区铜矿采冶遗址鲜为人知.1986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支持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了铜矿考古课题组,在南陵、铜陵等县市文物部门的通力合作下,经过数载的艰辛工作,逐步揭示了皖南古代铜矿的真实面目,初步发现西周至唐宋时期的采冶遗址近百处,取得了重要的收获.笔者根据这几年皖南古代铜矿考古工作中所涉及的问题谈几点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9.
近日,由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制的《江西省瑞昌市铜岭古矿冶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通过江西省级专家评审。距今约3300年左右的铜岭商代铜矿遗址是我国年代最早、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一处大型采铜、冶铜遗址,其开拓系统、巷道支护技术、采矿技术和溜槽选矿技术等处于世界同期领先地位,揭示了中国青铜文化的独立起源,为中国青铜文化圈的概念和商周时期铜料来源提供了新的佐证。铜岭遗址自1988年发现后,相继被评为1991年和“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并陆续被公布为市保、省保,目前已是待批国保项目,受到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和有关文…  相似文献   

10.
<正>晏几道的《梦入江南烟水路》,从北宋吟咏至今,绵延不绝,脍炙人口。千百年来,江南烟水已浓缩为地域文化的一个鲜明的标识性符号。如果择一词汇来形容江南文化,那就是—“水文化”。当然,这种“水文化”既非小河流水,也非浩瀚大海,而是一种由江、河、湖、塘等“众水之水”汇聚而成、多元共生、美美与共、和谐共荣的“水文化”。  相似文献   

11.
释“铜”     
《说文》:“铜,赤金也.”所谓“赤金”,指的是金属元素Cu,亦即今语铜铁之铜.然此为晚出之义.博学如段玉裁、朱骏声尚且依《说文》之义为训,可见其古义湮没已久.睡虎地秦简的出土,使我们在这一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秦简《金布律》:“县、都官以七月粪公器不可缮者,有久(记)识者靡蚩之,其金及铁器入以为铜.”最  相似文献   

12.
余石泉 《安徽钱币》2005,(2):44-45,F007
《汉书.食货志》载:“吴以诸候即山铸钱,富埒天下。“《史记.平准书》云:”故吴诸候即山铸钱(索隐:案即训就,言就出铜之山铸钱,故下文云即山名铜山是也,一解“即山”山名也……)。”这里即山应作山名解,“即山”就是“藉山”。汉设铜官,也就是今日的铜陵“铜官山”。1986年安徽省考古所成立皖南古铜矿考古课题组,先后对青阳、南陵、繁昌、贵池、泾县、铜陵等县展开调查,从墓葬和窖藏中先后出土一些西周至战国时期的青铜器。  相似文献   

13.
郭建 《文史天地》2012,(11):66-69
“三口铜铡神鬼寒" 以包公为主角的包公戏,是公案类戏曲中最主要的剧日。而包公戏里最重要的道具,就是包公那三把大铡刀。这是包公戏的符号,如京剧《铡美案》开场,包公上场诗:“铁面无私坐南衙,文臣武将胆战麻。任他皇亲并国戚,犯法难逃虎头铡。”《花蝴蝶》一开场,包公上场自表:“铜锣开道人呐喊,谁人不知包青天。我身边随带着张龙、赵虎、王朝和马汉,三口铜铡神鬼寒。  相似文献   

14.
龙纹铅饼探     
师小群  党顺民 《文博》2004,3(1):51-54
龙纹铅饼的发现和研究,始见于1943年《泉币》第19期蔡季襄著《汉西域大夏秦国马蹄金考》一文,据称:“敝藏有铜、铅两种……其形制与汉武帝之马蹄金饼绝相类似。正面以水涡纹为饰,惟背面中央,有方形爪字印款两枚,沿边复有古代拉丁希腊文字一圈。”这就是所谓“希腊文”铅饼的由来。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荔湾泮塘地区,过去曾经是水网纵横的平原湿地,广种荔枝、马蹄(荸荠)、茭笋(茭白)、菱角、桃、梅、荔等。当地村民亦以此为生,春理夏收,供应城里人蔬果,以应时节,以谋生计。《舆地纪胜》记:“在郡治六里,名泮塘,有桃、梅、莲、菱之属。”《广东新语》记:“(泮塘)种莲者十家  相似文献   

16.
关于《从繁昌出土铜范看楚“”字贝的铸造工艺》的一封来信编辑同志:你们好。1994年第三期《中国钱币》载汪本初先生大作《从繁昌出土铜范看楚“”字贝的铸造工艺》(以下简称《汪文》),笔者拜读之后,似觉此文有抄袭之嫌。这篇文章同1987年《安徽金融研究》...  相似文献   

17.
商铜鼋铭补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1期发表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在2003年征集到的一件商代晚期铜鼋的器形和铭文。同期还发表了李学勤、朱凤瀚、王冠英三位先生的考释文章,即《作册般铜鼋考释》、《作册般鼋探析》和《作册般铜鼋三考》(以下简称“李文”、“朱文”、“王文”)。这三篇文章对铜鼋铭文作了很好的考释,读后获益甚多,现将可以补充三文或与三文不同的意见简述于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天津市文物管理处在收到的文物中,发现有残碎的铜禁一件,经带到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进行修复,修复后曾举行过展览.一九七五年又在《文物》刊出《西周夔纹铜禁》一文,正式发表了铜禁的照片(图一).这是目前在国内所能见到的唯一的一件西周铜禁,这是天津文物管理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重大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19.
何洪源  李晶 《收藏家》2008,(3):40-46
古时人们用水照面,铜器发明后,以铜盆盛水鉴形照影。《尚书》、《国语》、《庄子》等书中,提到过古人“鉴于水”,《说文·金部》释“鉴”为“盆”,因此,可以说盛水的盆(鉴),就是最早的镜子。由于合金技术的出现,开始了使用铜和锡或银铅等制作铜镜的历史,将铜镜制成圆形或方形,其背面铸铭文饰图案,并陪钮以穿系,正面以铅锡磨砺光亮,可清晰照面。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研究五种含氯铜合金腐蚀产物(氯铜矿、斜氯铜矿、羟氯铜矿、氯磷钠铜石和铜氯矾)的拉曼光谱图,进一步补充金属锈蚀物的拉曼光谱库,采集不同考古来源的铜合金上腐蚀产物的拉曼光谱,并结合扫描电镜观察了腐蚀产物的形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氯铜矿、斜氯铜矿和羟氯铜矿3个同分异构体的拉曼光谱并不相同:氯铜矿和斜氯铜矿较为常见,且经常混合在一起;羟氯铜矿不稳定,非常少见,一般与其他两种混合在一起。扫描电镜观察氯铜矿主要为粒状形貌,同时也发现有葡萄状、皮壳状、钟乳状等形貌;羟氯铜矿因少见,目前只观察到板状形貌。氯磷钠铜石腐蚀产物较厚且疏松柔软,常发现于干旱地区有动物或人遗骸墓葬的出土器物上,扫描电镜观察呈花瓣形状的蓓蕾形貌。铜氯矾更为少见,笔者目前只在2件器物上发现。同时对5种腐蚀产物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